人们常用“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秋季的气候特点,我们更要注重秋季养生。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秋季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法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按农历说,七月、八月、九月是秋三月,秋季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个节气组成。
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
秋季如何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紧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
秋季养生【关键词】:收敛 安宁
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秋季养生之道1、静神养心
注重养“心”精神调节是秋季保健的重点。由于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常常在心中引起秋悲、凄凉、垂暮之感,因而产生抑郁情绪,故此需要注意养心。
中医认为,安抚经络,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起到养心的功效。其做法是每晚入睡前热水泡脚15分钟,并配合点按太渊穴、膻中穴各36次,做6次深呼吸、6次漱津吞咽,若能配以让人心神宁静的轻音乐,效果更甚。
2、睡眠保心
秋天,阴气始盛,阳气始衰,人极易疲乏,因此,秋季的睡眠非常重要。睡眠不仅可以养生,同时还可以养心。
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夏。现代研究也发现,子时,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将至最低点;而午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秋天天气变化无常,睡觉时被子要随气温增减,要护住胸背,因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若邪风侵入,易中风。
3、吃好安心
古人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由此可见,“睡”和“吃”都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之法。
秋天是很多水果成熟的季节.在秋天建议多吃酸性的水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来补益自己的肺气.经过夏天这么沉闷,潮湿的天气的改变,黄帝内经中讲到秋天的是这么说的"秋天为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建议秋天养生应该去户外,山上,宽广的平原和内陆地区,散散自己心情.,那么饮食方面:少吃辣的,还要适当吃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
秋季养生注意5大方面1.起居
“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意思是在秋天,要早点睡觉,早点起床。早卧,顺应阳气之收,又避免冷气入中。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阳气收之太过。
秋天多燥,更易养阴。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皮肤干裂,毛发也易脱落。故必须注意保持室内具备一定的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
2.着衣
秋天天地为阴收之气,天气逐渐凉爽,雨少多燥;人体依然,阳气开始内收,皮肤毛孔、汗孔、诸窍开始变得致密,不易受风寒。
初秋余热未尽,但早晚却是凉风习习。因此,立秋后不要赤膊露体,防止凉气侵体。
“春捂秋冻”,早秋不要忙加衣,预热未尽。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3.运动
深秋后,活动就不宜太剧烈,中医认为:“秋须收其内”,尽量以平缓之运动为主,如练习气功等。
4.饮食
秋为少阴,体内阳气缓,阴液乏。秋有燥邪伤津,所以收“滋阴宜津”之品以防秋刑。“秋老虎”伤人,其病也急。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五味:要多食酸(酸入肝),省辛(秋时金气旺),少甘(甘补脾生肺),忌食苦(心克制肺金,为伤根,最不宜)。
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
5.精神
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