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欣赏 山水之乐 近代描写山水的散文欣赏

人生如诗,诗情画意纵山水;人生如茶,点点馨香蕴于胸。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近代描写山水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近代描写山水的散文欣赏:山水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住在山圈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更看不见太阳从天边出现,也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万里好景一望收,是只有生在平原上的人才有这等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为更好看,而大车工东,恐怕也不是你们山水乡人所可听闻。此外呢,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然而我的笔偏不听我使唤,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够多么愚,我想同你开一口玩笑,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一我不能忘记那块乎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那块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地喜欢一洼水,如何地喜欢一拳石啊。那里当然也有并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捞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就如爱惜他们的金钱。孩子们就巴不得落雨天,阴云漫漫,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一旦大雨滂沱,他们当然要乐得发狂。他们在深仅没膝的池塘里游水,他们在小小水沟里放草船,他们从流水的车辙想象长江大河,又从稍稍宽大的水潦想象海洋。他们在凡有积水的地方作种种游戏,即使因而为父母所责骂,总觉得一点水对于他们的感情最温暖。有远远从水乡来卖鱼蟹的,他们就爱打听水乡的风物。有远远从山里来卖山果的,他们就爱探访山里有什么奇产。远山人为他们带来小小的光滑石卵,那简直就是获得了至宝,他们会以很高的代价,使这块石头从一个孩子的衣袋转入另一个的衣袋。他们猜想那块石头的来源,他们说那是从什么山岳里采来的,曾在什么深谷中长养,为几千万年的山水所冲洗,于是变得这么滑,这么回,又这么好看。曾经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点给孩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孩子们便望着那变幻的云彩而出神。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先生,你几时到我们那块乎原上去看看呢。树木,村落,树木,村落,无边平野,尚有我们的祖先永息之荒冢累累,唉唉,平原的风从天边驰向天边,管叫你望而兴叹了。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在这里造起第一个村庄后,他们就已经领受了这份寂寞。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种菜蔬,种各色花草,种一切谷类,他们用种种方法装点这块地面。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种遍了花草,种遍了菜蔬和五谷,也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或者是远古的事物,那是梦想,也就是梦吧,因为他们仿佛在前生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他们想,为什么这块地方这么平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你也许以为这块乎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有一条大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惧各三四百里,这便是我们这块平原的面积。这块地面实在并不算广漠,然而住在这平原中心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之大等于无限。我们的祖先们住在这里,就与一个孤儿被舍弃在一个荒岛上无异。我们的祖先想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他们的天地,于是他们就开始一件伟大的工程。农事之余,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凡是这平原上的男儿都是工程手,他们用锨,用锹,、用刀,用铲,用凡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中间绕过我们祖先所奠定的第一个村子.他们凿成了一道大川流。我们的祖先并不曾给我们留下记载,叫我们无法计算这工程所费的岁月。但有一个不很正确的数目写在乎原之子的心里。残说三十年,或说四十年,或说共过了五十度春秋。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可以看河上的云烟。你还必须知道,那时代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所以都得饱食暖衣,平安度日,他们还有馀裕想到别些事情,有馀花使感情上知道缺乏些什么东。西。他们既已有了河流,这当然还不如你文章中写的那末好看,但总算有了流水,然而我们的祖先仍是觉得不够满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一道活水既已流过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庄之东,我们的祖先就又在村庄的西边起始第二件工程。他们用大车,用小车,用担子,用篮子,用布袋,用衣襟,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他们用先前开河的勤苦来工作,要掘得深,要掘得宽,要挖掘出来的土都运到村庄的西面。他们又把;那河水引人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曰南海,一日北海,自然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几丈的高山。然而这座山完全是土的,于是他们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山之木,把 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提幼,携酒登临。南海北海,亦自鱼鳖蕃殖,频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生活呢。

唉唉,说起来令人悲哀呢,我虽不曾像你的山水文章那样故作夸饰,——因为凡属这平原的子孙谁都得承认这些事实,而且任何人也乐意提起这些光荣,——然而我却是对你说了一个大谎,因为这是一页历史,简直是一个故事,这故事是永远写在乎原之子的记忆里的。

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我绕着那块乎原转了好些圈子。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该是依然当初。那里仍是那末坦坦荡荡,然而也仍是那末平乎无奇,依然是村落,树木,五谷,菜畦古道行人,鞍马驰驱。你也许会问我:祖先的工程就没有一点影子,远古的山水就没有一点痕迹吗?当然有的,不然这山水的故事又怎能传到现在,又怎能使后人相信呢。这使我忆起我的孩提之时,我跟随着老祖父一到我们的村西——这村子就是这乎原上第一个村子,我那老祖父像在梦里似的,指点着深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尖的一块黑色岩右,说道“这就是容祖宗彻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见两块稍稍低下的地方,就指点给我说这“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村庄东面自然也有条比较低下的。去处,当然那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过了我的幼年时代许我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

近代描写山水的散文欣赏:山水之间散记

我和朱语今同志相约,一年一度结伴旅行一次。去年商定去中部。10月7日从北京启程,次日抵武汉,翌晚顺大江东下,11日清晨乘九江旅游车前往景德镇,两天后进人安徽省,遨游了九华山、黄山之后,南出杭州,经沪返京。一个月之内,我们穿行在大江、大湖和名山胜水之间,故以《山水之间散记》命题,略记二三事,聊以抒怀。

不失古风的黄鹤楼

在这次旅行之前,我主编的《中国古典建筑猎奇》一书,曾约一位对古建筑见闻颇广的作者写一篇文章,介绍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审稿时才发现他没有交来这篇稿子,却在另一篇介绍《奇特三楼》的文章中写道:“被称之为天下名楼的黄鹤楼、滕王阁或已不存,或经改建,历史价值不大了。”表示了婉辞谢绝。我对他所说的:“历史价值不大了,”不以为然,只好另约一位作者赶写篇《高哉琼楼“黄鹤”复落》,以补缺漏。书稿虽已发了,但对黄鹤楼的历史价值应作怎样的估价,仍然有点心中无数。所以,这次路过武汉,行程安排虽只逗留一日,但无论如何黄鹤楼不可不去。

车到汉阳,千古闻名的黄鹤楼,立即映入眼帘。她那雄伟的风姿,高踞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距浩淼奔腾的万里长江边仅仅1000米左右,比旧址虽离江边远了些,但因新楼址的地面标高比江面高出30多米,所以,仍不失“气吞云梦”之势,俯览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观,比之旧楼毫不逊色,我细细品味新楼形制,古风犹存。

明唐枢在比较黄鹤、岳阳二楼就胜时说,“岳阳胜景,黄鹤胜制。”唐楼的形制沿革历经沧桑,又缺资料,它胜在何处,无法知道。史学家认为唐楼只能是城垣的一座优美角楼。唐以后历朝各有所不同。“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俊秀、清楼奇特。”各朝屡毁屡建,不绝于世。这种变迁本身不就是她的历史价值吗?而今天黄鹤楼的形制,主楼五层,外形类似正方,四望如一,整个立面显得雄浑稳健,层次丰富。尤其是五层的飞檐斗拱潇洒大方。而这也是借鉴于以奇特见称的清同治楼重新设计的,既保存了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为雄伟壮观,怎么能说改建的今楼价值不大呢?

黄鹤楼声震遐迩,除楼雄势险外,还因她有过不少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所以具有极其浓郁的文化气质。今楼在作整体布局时,对留传下来的名诗名篇,以及一些珍贵的画卷和槛联匾额,进行反复研究,精心安排,以旧联匾为主,适当选用了些新的联匾,熔古今文化精华于一炉,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风貌,又体现了今人的设计思想:真说得上源于古而优于古了!

新楼对古楼的遗物也重新作了妥善安排。清楼留下的一只铜顶,安放在牌坊曲廊的前面。两亭间有一巨石,石上镌有铜雕《黄鹤归来》,两只黄鹤刚刚归来,一只仁立远望,一只低头觅食,造型古雅,柯栩如生。正面入口由当代书法家启功书写清楼旧题槛联: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这副言简意赅,气势恢宏的誉满东亚的楹联也为黄鹤楼增色不少。

从九江到景德镇

10日拂晓,轮船抵九江港,在江心停泊一小时多,等待黎明以后靠岸。我们一直站在甲板上欣赏江景。船缆系妥后,我们不慌不忙上了码头,共青团市委的同志已在此迎候。一见面,他风趣地说:“我这是河阳江头朝迎客。”一句话把我们见面时的陌生感全驱散了。

跟随他去宾馆的路上,他谈古说今,全是赞誉九江的话,他说:“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文化古城,今天更是一座秀丽的旅游城市,热闹非凡。倘若江州司马仍在人间,当再也不会感到孤寂,以至于闻琵琶之声而叹息。他的青衫自然不会被他的泪水浸湿了。”这位团干部的幽默天才令人钦佩,而我更敬佩他这些溢于言表的故土情怀。

在九江逗留的大半天,我们游览了清波绿柳的甘棠湖;长江起浪,井内扬波的汉代古井;江州司马“夜送客”的琵琶亭旧址,和三国周瑜的点将台——烟水亭。费时间比较多的是在烟水亭内观赏清代名瓷展览,我见到不少精品。展品中有一套清郎窑烧制的祭红(又名雾红)饮酒套杯,大小共六个一套,饮酒时,祝酒家酒量大小斟酒,先斟上面的小杯,豪饮者喝完小杯酒,依次斟大杯。六个杯子—一喝完,为上酒一斤,多数饮者无不酷酊大醉。展览会的负责人告诉我,这种名叫“一品红”的酒器,早已绝市,对当代饮者是一件憾事。

到景德镇第二天,在莲花塘宾馆和市委金书记聊天时,了解到我国的瓷器生产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状况,与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江河日下,因为工业先进国家采用机械生产,产品有的已超过景德镇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的四大特色,他们的日用瓷、艺术瓷的身价已与我国瓷器不相上下。据告知,市委认清了这一形势,决定采取措施,在七五期间将以机械生产替代一部分手工生产。我则认为古人曾在简陋的“芦花窖”、“马蹄窑”和“龙窑”中烧制了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等景德镇四大名扬天下的传统瓷器,行销世界,成为祖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今天在发展机械生产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恢复一些名瓷绝品,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古文化的精华重见于国内国外市场,估计视之为“珍品”者,当今大有人在。这些绝品如我在点将台看到的“酒器套杯”,以及我所知道清末在高层社会必用的“荷花酒杯”,都是上好的例子。

祭红因过去被皇室用来作祭祀的瓷器得名,为颜色釉的一种。人们把颜色釉称为“瓷品中的王冠”,而祭红则是“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它“红不刺目,鲜而不过,姣而不艳—…·恰到好处”,至今仍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但只生产花瓶、罐、缸、挂盘等产品。而“荷花酒杯”,造型特异,杯子外缘中部有个鹦鹉绿的莲蓬,孔通杯内,斟酒入杯,莲蓬也一同盛满了酒,饮者喝干了杯中酒,盛在莲蓬内的酒随之流人杯中,给饮者的感觉,酒若清泉,是喝不尽的。这种荷花酒杯虽与白居易诗写的“寂寥荷叶盂”和戴伦诗写的“酒吸荷杯绿”所指的荷叶杯不同,但与江南民俗不无关系。江南一带到六七月之交,常有人举行荷花生日雅集,用荷叶酒杯饮酒赋诗。恢复这一品种的酒器生产,高雅的饮者,将无不欢迎。每逢佳节,他们用古器斟满名酒,举杯同饮,岂不快哉。

太平湖,像一块天然翡翠

我们从以环城雕塑公园著称的合肥返回芜湖后,市委惠秘书长一再叮咛:“此行不可不去太平湖。她是深藏在黄山脚下的一块天然翡翠。”

我们踏上从九华山去黄山的旅途,便想起了惠秘书长的嘱咐,要留心目睹太平湖的风采。车到渡口,人人都活跃起来。面对那清澈如镜,水光接天的湖面,一个个良久无言。我脑海里却涌现李白的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目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中所写的碧山,在桃花潭东约1公里,与太平湖遥相竞秀。我们上了渡船,更仿佛醉在和谐、明快的画图中,远山、白云、蓝天全浓缩在旖旎的水色之中。人们赞誉她为“水中的黄山”、“皖南的阳朔”。我却认为她那飘逸、妩媚的优美,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平湖镶嵌在黄山市以北80公里长的青翠山间。以清晨、傍晚和雨雾天气尤具特色:清晨,划一叶轻舟驶入雾海,让大自然坦荡的胸怀紧紧将你拥抱,还有不令人沉醉的?或者在落日霞光,洒满湖山之际,临湖晚眺,也将使你有不是洞庭夕照,胜似洞庭夕照之感。雨天,山色青蒙,忽明忽暗,更令人尘虑顿消,神情俱爽,其乐融融。

太平湖是青大江上的一座水库,是安徽省内最大的人工湖。湖的面积为十三万二千亩,水深平均40米,最深70米。目前,知道她的人还不多,前往旅游的更少。然而,她真不愧是一块人间难得的天然翡翠。游过黄山再游太平湖,无疑,你将得到迥然不同的美的享受。

近代描写山水的散文欣赏:桂林山水

到了桂林,每日面对着这胜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看着它在朝雾夕辉、阴晴风雨中的变化,实在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于是众心里,羡慕起住在桂林的人们来了。虽然早在二十三年前,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过半年多;但那时候,一来年青,二来也没有看风景的心情,除了觉得这些山水果真奇展品,七星岩里还可以躲躲空袭之外,于它的胜美之处,实在是很少领略的。一九五九年夏天——刚好过了二十年,李可染同志由桂林写生回到北京,寄了一幅画给我看,标题是《桂林画山侧影》。一下子,我就被画幅吸引了,画面把我带了一种可以说是幸福的回忆中——不仅是桂林的山水,连同和这相关联的那一段生活,都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那些先前不曾领会的,如今领会了;先前不曾认识的,如今认识了。桂林山水,是这样逼真地又出现在我面前。这时,我惊叹于艺术的力量之大,感人之深。并且惊叹之余,还诌了这样四句不成样子的旧诗寄他:

皴法似此并世无,墨犹剥漆笔犹斧;

画山九峰兀然立,语意新出是功夫。

这次重到桂林,置身桂林山水之间,使我又想到了可染同志的这幅画。于是就记忆,印证了画与山的关系,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明白了它们怎样地从自然存在,经过画家的劳动,变为有生命的、可以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作品。

桂林山水的宜于入画,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写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诗人的意思,恐怕不止是说当时画家画桂林山水的少,还在说,即使李成、郭熙在,也还没有画出如桂林山水的这般秀丽来吧?后来元明人多画黄山,到清初的石涛,由于他的出生桂林,才把他幼年的印象,带入山水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到了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便以能“遍写桂林山水”为生平得意,齐白石更说“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了。所以看起来,桂林山水的入画,对于丰富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该是不无关系的。

至于在文学上,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种形象,为人所公认,并能传之千古,恐怕至今还要推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他把桂林山水拟人化,比喻为一个素朴而秀美的女子,确是有独到的观察。虽然这种形象,在我们时代的生活里已桂林山水的面貌和性格来的。这次到桂林,登叠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漓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来,直逼明月峰下,然后向东一转,穿桂林市,绕伏波山、象鼻山,向东南而去。正象一条青丝罗带,随风飘动。而周围的山峰,在阳光和雾霭的照映中,绿的碧绿,蓝的翠蓝,灰的银灰,各各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正象美人头上的装饰,清秀淡雅。

概括一带自然面貌,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来,在文字上是不容易的,往往不是过分刻画,就是失之抽象。难怪后来的诗人,包括那些知名的如黄庭坚、范成大、刘后村等等,虽都到了桂林,写了诗,但却没有一个形象如韩愈的这般概括而生动。范成大写《桂海虞衡志》,极力状写桂林山水的奇异,结果是人家不相信,只好画了图附去。可见用语言文字,表现一些人所不经见的东西,是需要一点艺术手段的。

古人于描写山水中创造意境,不独描写自然的面貌,是早有体会的。所以山水画、风景诗,才成为作者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柳宗元的遭贬柳州为“摎人”,终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结果是写出了寻些意境清新、韵味隽永的散文来。试读众《桂州訾家洲亭记》以下,至《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十来篇,在描写桂林一带的山水上,真是精美无匹。这些散文虽只记述一次出游,或描写一丘一壑,一水一石,长不逾千,短的不到二百字,但那观察之细微,体会之深入,描绘之精确,文字之简洁,在古代描写风景的散文里,可以说是少见的。柳宗无在这些文章里创造了一系列前人所无的境界,到最后,却自己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对这样的山水得出一个“清”字的境界来,这于他那个时代的桂林的自然面貌,并自身遭遇的感受,是非常确切的。但当他概括地写到桂林的山,便也只有“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八个字了。

在散文里面,描写桂林山水的的真实性、具体性上,倒要推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他的散文很少概括和比拟,但却忠实而详尽。读起来你不免要为他的游兴所动,为他的辛勤所感,为他的具体而生动的记游所心向往之。不过你要想从他的记述里去想象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子,却也不易。他自己就说:“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种种似也。”他是另一种游法,另一种写法的。他记述自然面貌,道路里程,水之所出,出之所向。人的游记,不独是好的文学作品,而且留下许多有用的科学资料。所以看起来,徐宏祖倒是古今第一个最会游历的人。他的不辞辛苦地游,倾家荡产地游,走遍天下,所到之处,如实记载,即兴发抒,不拘一格,不做规拟,倒成了他的散文的最能引人入胜的特色。

所以从古以来,山水怎么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实面貌,又创造了崇高意境的,则无论是绘画、诗、散文,都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富丽山河,赋予了种种美好的形象和性格,启示了和发展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毕竟是美的。早晨起来,打开窗子,便有一片灰得发蓝的色扑进房子里来,照得房间里的墙壁、书桌,连同桌上的稿纸,都仿佛有一层透明的岚的照耀,绿得更深,红得更艳了。

当然,这是太阳的作用。太阳这时还在山那面,云里边。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层层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浓淡不等的光彩。这时,桂林的山最是丰富多彩了:近处的蓝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但是,还不止于此。有时候,在这层分明、重叠掩映的峰峦里,忽然现出一座树葱茏、岩石堎增的山峰来。在那涂着各种美丽色彩的山峰中间,它象一是一个不礼貌的汉子,赤条条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为太阳穿过云层,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接着,便可以看到,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桂林周围的山峰中间。

这时,你可以出去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有时是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如果站在湖边,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的遐思。

这样,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一座座的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象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象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是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去。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长长的、象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错,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静极了。这时忽然一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着,“画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象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起。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象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漫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而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特别的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山岩象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斩一样,棱嶒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 和情感的物体。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但是,这只是一刹那间事。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象是有所领悟地想到: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象是一门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人们通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桂林山水,从地质学的观点看来,不过是一种“喀斯特”现象:石灰岩的炭酸钙质,长期为水溶解,而形成“溶洞”地区。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质上所谓的“喀斯特最发育”的地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本身原无所谓美丑。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够美,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观察和比较的结果。而这美丑的观念,正是人对自然界施加劳动和意识作用的产物。人对自然的这种劳动和意识作用,已经是历史形成了,自然美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和阶级,不断地改变着人对自然美的观点,而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刻和丰富起来。

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从古以来就成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美,进而帮助人们“按照美的法则”,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的力量是建筑的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深刻,而且描写具体;因而看起来真实而且有力。结果,就使你从对山水的具体感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画家所创造的精神境界。无论是雄伟,无论是壮丽,无论是种种可以使你对祖国山河油然而生的爱恋情绪。这时,你会感觉到,你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有力量的,是饱和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内的激昂奋发的情绪。于是,画家的劳动,也就在这时得到了报偿。

可染同志近年来画了不少写生作品,他把自己这种创作方法叫做“对景创伤”。在这些作品中,当然没有凭空虚构,但也没有临摹自然。他总是描写一个具体对象,并且把所描写的对象放在一个具体刻画中,去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这样,就在这些叫做“写生”的作品中,产生了那种人人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祖国河山具体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许正是在这一点土吧,《桂林画山侧影》成功了。它透过对桂林的石炭岩质的真实而大胆的刻画,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对观众,对我,产生一种能以根据自身经验去进一步认识生活的艺术的力量。

近代描写山水的相关散文:

散文诗欣赏 山水之乐 近代描写山水的散文欣赏

1.精美山水散文欣赏

2.近代散文

3.近代优美散文

4.写景散文

5.古人寄情山水散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3261/978573497.html

更多阅读

冰之乐商用果汁机饮料机怎么样 冰之乐商用酸奶机

冰之乐PL-351TM三缸冷热饮料机和PL-234TM双缸冷热奶茶机质量怎么样使用一段时间来评论的,机器很好。制冷速度很快。物流不是很好,运输中出现磕碰,希望包装能在结实点,客服服务也非常满意,物流出现点问题,很快就给解决了。宝贝收到了,立马试

原创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联

《庄子》里名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句话说的就是不要随意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想起这几句名句,来自于最近网络上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文翻译_Jack jack翻译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已成为千古名句,在古往今来历来传诵。今天,我在网上发现了这句话的11种英文翻译,特此和大家一块儿分享!1. Be the first to worryabout the troubles across the land,

声明:《散文诗欣赏 山水之乐 近代描写山水的散文欣赏》为网友将思念终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