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护人员,善于与患者沟通,方可提高心理护理水平。有效的沟通,除了必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和艺术。护理沟通技巧有哪些?下面小编整理了护理沟通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护理沟通技巧:忌讳的沟通方式
1突然改变话题 在沟通过程中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无关的问题突然改变话题,或转移谈话的重点,会阻止病人谈出有意义的信息。
2虚假的、不恰当的保证 有时当病人表示对病情、治疗或护理的害怕或焦虑时,护士为了使病人高兴,而说一些肤浅的宽心话,给病人以虚假的保证。如病人担心自己的手术能否成功时,护士不是了解病人担心的问题是什么,而是用一种轻松的口气对病人说“当然会成功”,这样的回答,使病人不愿意或无法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病人感觉护士并不理解他的感受或对他的感受漠不关心。
3主观判断或说教 在沟通过程中使用一些说教式的语言,并过早地表达自己的判断,使病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觉得自己像学生一样在接受老师的教育。如护士对病人说:“如果是我,我会如何”,使病人感觉自己的感受对护士毫无意义,会停止与护士的沟通。
4信息发出的量及速度超载 人患病时由于身心的不适,会导致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能力下降,而护士有时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会急于求成,特别是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5言行不一 护士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表达不一致,会使病人产生误解,或从护士的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而产生护患沟通障碍。
.6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过早地作出结论 护士如果在沟通中没有经过思考,很快对一个问题作出回答,会阻断病人要表达的情感及信息,无法表达真正困扰他们的问题及感觉,将使病人有孤立无助、无法被理解的感觉。
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每个人所患的疾病不同,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也有一定的差异,病人患病后的表现千差万别,即使有时患相同疾病的人,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病人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应需要护士应用沟通技巧,灵活地与此类病人沟通。良好的沟通及交流技巧是护士的一种基本技巧及能力,护士个人应重视人际沟通,特别是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技巧,重视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注意疏导及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沟通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互利中的良性人际关系,是护理工作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护士应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发展及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使病人真正接受科学的、整体的、全方位的现代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护理沟通技巧:儿科医患沟通技巧
开展,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作为医务人员,在与患儿接触时,我们应尊重患儿,与患儿交谈时,避免刺激性、伤害性语言,要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患儿,消除疑虑、恐惧、害怕心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还要尊重家长,善于倾听、沟通,做好疾病的宣传教育。与患儿家长交谈时,应注意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孩子生病后,家长焦虑万分,渴望药到病除。首先我们对此要耐心解释,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其次,要尽可能与家长进行预见性的交流。例如发热的患儿,在输液前应向家长说明输液后体温可能还会反复;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出现腹痛、呕吐;钾盐可能出现输液部位疼痛。通过交流、交谈他们也会理解和积极配合。还要学会赞美性语言,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因此,适当的赞美孩子也是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输液时对于哭闹的孩子,合理指导家长稳定患儿的情绪。根据小儿特点播放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输液结束时,嘱咐按压穿刺部位1 min,并嘱患儿休息片刻,便于观察反应。将人文关怀和医疗、护理操作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患儿。
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也很重要: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情绪较易变化,不易控制,所以容易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恐惧而哭闹,以致影响患儿的治疗。如果把病房布置成为一个舒适,温馨,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病房,既能有效的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同时也使患儿家属感觉医院对患儿的关爱。
加强健康宣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由于患儿身体不适,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不足和入院时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患儿及家属在心理上都存有程度不同的焦虑感,针对患儿所患疾病,医务人员要主动予以心理疏导,缓解患儿和家属的紧张焦虑心理,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通过贯穿于疾病治疗与护理全程的健康宣教不仅使年龄较大的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能知晓如何正确的预防疾病。
良好的沟通能较好地满足患儿及家属被关爱、被尊重、被信任的心理需求,能促进医患关系间的良好发展,使患儿及家属更加信赖医护人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患儿才能更快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