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写励志的经典文章都是非常正能量的,很值得一读,那么写励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写励志的文章: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
作者:杨熹文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量是会传染的,如果你想有所改变,想有所作为,那么首先该做的,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因为他们能让你意识到你还年轻,你很幸运,你的生活其实还充满着希望。
不管你现在到了什么年龄,居住在哪个城市,有一份怎样的工作,你身边经常接触的人群中一定会被分成这样两类人:
一类是每次见面或聊天都是“老样子”的那类人,和你说自己沉闷的生活,乏味的伴侣,甚至没什么前途的工作,那神情里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未来的惊喜;
而你身边的另一类人,是每次见面都有新鲜事分享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你最要好的朋友。
或许你们还在某些问题和价值观上还有过严重的分歧,可是这场聊天却充满希望,信息量极大,让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也有什么地方值得改变或者尝试。
在他们的身上,有什么东西在深深地吸引着你,能赋予你更广阔的思索。
我把第一种人称为消极型朋友,第二种人称为积极型朋友。
一、能量是会传染的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这番论断,大可以打开聊天工具,群发一条信息“你最近在做什么?”我敢说,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这样回答你,“我能干什么,还是那样呗”,而有一部分人,会这样告诉你,“我最近在读xx的书!”“我这个月报了个学习班,想利用一下下班后的时间。”“我锻炼身体呢,刚跑完了五公里。”
如果你选择和第一类朋友聊下去,你们聊天的内容大致会包括“无法上涨的工资”“买不起的房子”“永远在反对着自己的父母”,偶尔他/她会说到“我的女/男朋友实在不理解我”,或者“我明明努力为何生活依旧没有半点起色!”你大概会附和着,继而想到自己悲催的人生,也有着几分相似的不容易。
如果你选择和第二种朋友聊下去,你大概会发现他/她的生活仿若是一出传奇,明明是每个人都公平享用着24小时的每一天,他/她却有时间用来跑步读书看电影。
当你们结束这番话的同时,你也大概会在心里激起这样的想法,“要不然今天下班去那个新开的健身房跑步吧!”“要不要把他/她介绍的书买一本?”
如果你真得开始了什么实际的行动,在下班后去实践那个第二类朋友所带给你的启发,那恭喜你,你成功地吸收了一个积极型朋友所带来的正能量,而如果你选择和第一个朋友把沉重的话题聊下去,我不确定你会不会成为那个“突然间受到鼓舞开始加倍努力”的那个人。
二、人生那么多的事可以做,鸡毛蒜皮并不足以成为你的全世界
从能量的角度上来讲,我从一个“积极型朋友”身上接收的正能量,永远比“消极型朋友”多得多。处于一个“消极”环境和“积极”环境,对于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巨大区别。
我曾经有过一段比较颓废的日子,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里,心里明明知道“应该去努力”,却不知道要从什么事情上开始。
那时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无底的泥潭,没有一个令我期待的未来。我觉得有那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担忧或者烦恼,我常常问自己“你人生的寄托在哪里”,无聊害得我无法生出一丁点奋斗的意志。
而我们这些充满了消极力量的人,像是在共同经历着可怕的传染病,无法抗拒又无时无刻地,互相残害着彼此的希望。
我后来偶然认识了一个姑娘,她是朋友的朋友,是永远走在路上的旅行者,我们因此只有过几面之缘,并没有机会成为长久的朋友,但是就在这些短暂的相遇中,我却从她身上学到了很重要的一课。我现在想起这个姑娘,她的模样已经模糊,可是脑子里却会闪现这样的印象,她全身总是充满斗志,似乎永远都是忙着的状态,单身,生活的密度却极高。
每次见面,她总是会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新鲜事,比如——“我上周去蹦极了!” “你知不知道The Bucket List这部电影?我最近也在做bucket list!”“我找到一份在面包房的工作,很辛苦但是结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哦!”“我发现了一本好书,你要不要看?”
客观来讲,一个普通旅行者的生活绝不富裕,可我觉得她的生活充满意义,比我的日子富庶了不只一点点。
她教会我用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面对人生,让我意识到,人生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做,鸡毛蒜皮并不足以成为我的全世界。
三、人进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
我从很多“积极型朋友”的身上吸收过相似的正能量。比如,我和喜爱健身的朋友相约跑步,向爱好读书的朋友请教书单,听热衷旅行的朋友讲他们的旅行……我从拜这些“积极型朋友“所赐,我的生活也因为她们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改变,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不幸不值得成为我放弃全世界的理由。
如果抽出这两段时光,你会看到我迥然不同的样子,前一段时光里的我,一副萎靡不振万念俱灰的模样;后一段时光里的我,还在承受着一样的苦难,可是却总是觉得什么都充满着希望。
生活带给我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与一些总是在“抱怨生活不公平”“无所事事”的朋友在一起,这和与一些“相信努力就会带来公平”“生活里总是充满着未知”的朋友在一起,两者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甚至连同爱情,也可以因为和不同的人在一起,生长出“两个人一同颓废”或是“两个人一同成长”的姿态。
我听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人平时花最多时间在一起的5个人的平均水平,就代表了这个人。”
我从不会怀疑一个人的进步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关联,也无法想象,如果不受着周围这些正能量的牵引,我到底会变成怎样一个人。
从心理学上讲,人是群居动物,容易接受周围人和环境的暗示。我至今觉得,人进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接近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而更好的事情,是成为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去改变去吸引更多需要这种力量的人。
我愿你成为这样一个人。
写励志的文章: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
作者:刘墉(台湾著名画家、作家)
有一阵子我在台北的办公室非常忙,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有一天晚上将近八点了,我发现有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似乎可以合作,就叫助理拨电话过去。
我助理一笑,说:“刘老师,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人家早下班了。”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人家早下班了?”
助理说:“当然,现在都八点了,只有我们还在加班。”
我又问她:“既然我们能加班,为什么别人不能加班?”然后,坚持叫她拨电话。
电话居然通了,我喜出望外,先幽默地说:“真不简单,你们还上班哪!”对方也很幽默地说:“是啊!你如果不认为我还上班,怎么可能打电话过来呢?你也在上班吗?”
结果,我们发现双方都是很拼命、很讲求效率的。接着谈合作,居然两三下就谈成了。
再说个故事: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写稿子,突然电话响,接起来,是个学生打来的,想邀请我到他学校演讲。
因为被打断了写作的文思,我有些不高兴,问他:“你知道现在几点钟了吗?你怎会想我还在办公室呢?”
学生说:“因为白天打电话,您的秘书都说您不在,我就试试晚上打,说不定走运,您会在。果然找到您了。”
结果,我因为那阵子忙,本来已经不接演讲了,这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我居然答应了。
我提这两个打电话的故事,是要说:世界上能够异军突起、有了不得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所以,西方有句谚语——“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许多人失败,不败在他没能力、没经验,常败在他不敢尝试。甚至像前面我提的助理,在我要尝试之前,先很武断地说:“人家早下班了!”
相信大家都读过《论语》里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臆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当你该打电话的时候,你不打,还找借口,说人家一定下班了,就是臆测和武断。当你发现自己先前的看法错了,还坚持不改变,就是自以为是的固执。
要知道,很多领导人都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化不可能为可能才能成功的。他们看事情的态度非常积极。
当他打算外销鞋子到落后地区,如果你说:“不可能成功的,因为那边人都不穿鞋子。”他会很反感地问你:“为什么不说,那是太好的市场了,因为大家都没鞋子穿!”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天,我跟一对夫妻去吃日本料理。丈夫说他要喝咖啡,还没问服务员,太太已经笑了:“老公啊!你是吃日本料理,人家只有茶,不会有咖啡的。”
丈夫反问太太:“你不问,你怎么知道?说不定就有。”
接着,把服务员叫来问,果然,有咖啡,而且很快就端上来了。那太太挺尴尬,问服务员:“奇怪了!我记得不久前到你们这儿来吃饭,我要喝咖啡,你们说只有茶,没咖啡,为什么今天有了呢?”
那服务员说:“就因为上次您问咖啡,我们没有,想到可能有些客人需要,所以立刻进了一套煮咖啡的机器。”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那丈夫是“明知八成没有,还要问”。太太是“想必没有,认为不必问”。餐厅是“既然客人有需要,就不能固执地坚持日本料理不卖咖啡”。
那不正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最好的例子吗?
这让我又想起在一本美食书上谈到的真实故事——
有个公司以重金招聘两位创意人才。从几百位应征者当中,选出了四个人,每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经验,让这公司的老板很为难。老板决定再跟这四个人吃饭,聊聊天,感受一下哪两个比较适合。
四个人都点了牛排。没多久,牛排端上来了。其中两个人先撒了一些盐,才开始吃。另两位则先吃了一口,才拿起盐罐撒了些盐。
就从这个撒盐的动作,老板决定了他要的人。
各位猜,是哪两个?是牛排上来,没吃,先撒盐的,还是尝一口,才撒盐的?
答案是,后者。正如老板后来说的,如果你没吃,怎么能武断地认为一定不够咸?就算你十回有八回吃到的牛排都要加盐,你也应该先试一下。我要的是有创意的人,是能在没有机会中找机会、在绝望中找希望的人,而不是自以为是、独断独行的人。
同样的道理,让我们再回到打电话的主题,如果今天你老板叫你在怎么想对方都早已经下班的时间打电话去,你能武断地说不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成功者的重要特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