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指的是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也就是套内建筑面积)与每户建筑面积(也就是销售面积)之比。各楼盘的得房率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得房率到底多少合适呢?是不是越高越好?一起来看看关于得房率我们容易进入那些误区。
“得房率”是怎么来的?
“得房率”指的是可供住户支配的面积(也就是套内建筑面积)与每户建筑面积(也就是销售面积)之比。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
销售面积(也称套型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 +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俗说“公摊面积”);
得房率=(建筑面积-公摊面积)/建筑面积;得房率是买房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
计算房屋面积时,计算的是建筑面积,所以得房率太低,不实惠;太高,不方便。因为得房率越高,公共部分的面积就越少,住户也会感到压抑。
影响得房率的因素有哪些?
不同楼盘的公摊面积所占比例不同,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如:建筑形态是板楼还是塔楼,电梯等配套设施等。
通常来讲,楼层越高、楼层结构越复杂,公摊比例也就越高。
再来看看板楼和塔楼,如果是南北通透户型的板楼,“得房率”通常在80%以上,户型因为方正也容易充分利用。多层住宅的话,还能省了电梯、供水设备间等公共部位。
塔楼结构可以实现一梯多户高容积率,但“得房率”通常仅为75%,因为除了电梯井、配电机房等都算作公摊外,一层多户的设计形式也导致空间难以有效利用。
除了建筑形态,个别开发商会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得房率”,在不额外增加公摊的程度上,从户内设计方面尽量扩大使用面积,撒手锏就是半封闭阳台和大飘窗。
盲目追求高得房率是误区
多层住宅的“得房率”在85~90%之间,小高层住宅的“得房率”在80~85%,高层的“得房率”相对较低,一般在75~80%,则会更低。
得房率在80%左右比较合适,公共部分既宽敞气派,分摊的面积也不会太多,比较实惠。一般多层的建筑物得房率为88%,高层的建筑物得房率为72%,而楼为55%。
“得房率”影响的是自己所购置住宅的使用面积,衡量着一套住宅在使用中的舒适度。但在对于“得房率”的数值大小进行选择时,不应该片面的一味选择高数值,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全面的进行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