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村创业 农村大学生创业故事

创业热潮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活跃的现象,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正逐步成为创业活动的主力军。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农村大学生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农村大学生创业故事1:90后农村女生创业故事

“为了调整配方做出好吃的快餐,几个月里她吃掉了2000多个鸡腿……”说起23岁的平度农村女孩魏雅静,同事们被她的执着所折服。两年前魏雅静大学毕业后开始自主创业,两年时间里她做过酒店服务员、当过送餐工、包子工,后来自己开包子铺,而就在去年3月份,她倾尽所有积蓄开了一家做鸡米饭的快餐店,不到一年时间就卖出了6万份,赚了近30万元。由于她家里条件不好,深知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不容易,所以每卖出一份快餐,她就拿出一毛钱的利润资助贫困学生,一年时间内她捐出了6000元钱资助了6名贫困小学生。

创业 90后农村女孩年赚近30万

魏雅静今年23岁,家在平度崔家集镇魏家村,可谁也没想到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普通女孩靠着经营快餐店年赚 30万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魏雅静的这家快餐店位于平度市区 ,是在2013年3月份开始营业,而一年时间里,她就卖出了六万份。“说实话,其实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说起此事,魏雅静还显得有些害羞。

2012年,她从青岛一所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与千千万万刚刚走出校园的普通大学生一样,魏雅静也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但是她心里却怀着一个梦想。“洋快餐卖遍全球,有很多大品牌,我就是学的餐饮,也希望能创造出一个中国快餐的大牌子。”魏雅静说,就在上学期间,她都会到一些酒店、快餐店打工、而毕业之后她还当过送餐工、做过包子工。

由于本身就是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的,魏雅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打工中结合实践,不断摸清了餐饮业的经营方法。“2012年年底,我跟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包子铺。”魏雅静说,由于自己的堂哥也经营着多家包子铺,所以从进料、配方等多个方面,她能得到堂哥的帮助。“卖包子让我赚了一些钱,但后来因为这家店要拆除进行改造,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了。”魏雅静说。

用心 数百次反复调味配制食谱

那为何要做鸡米饭这样的快餐呢?魏雅静说,她在酒店打工时就事事处处用心,而期间她就特别留意到,在平度的很多酒店内,客人们都很喜欢点红烧鸡块这道菜,而且也喜欢配着米饭吃。

“我本身学酒店管理,所以对做菜也特别喜欢。”魏雅静说,她在平时也不断尝试着做这道菜,而且琢磨如何能做到让大众都喜欢吃的口味。

特别是当自己包子铺关闭后,她就有了做鸡米饭的想法。2013年3月份,她将之前靠包子铺赚的几万元全部拿出,然后在平度市区租下了一个门头,之后又向堂哥借了几万元进行装修,最终开起了这家快餐店。

3月18日中午,记者来到这家店时,不时有客户前来购买,根据量的多少,每种快餐的价格也不同,最便宜的15块钱。“小魏特别用心,我跟她年纪差不多,但我真是佩服她。”一位员工小王透露,为做到口味统一、口感纯正,开业之初魏雅静反复调整配方,“她一边做一边尝一边改,光鸡腿就吃了两千多个。”小王说。

据介绍,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调味尝试,魏雅静最终配制出了自己的食谱。据魏雅静介绍,目前她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左右,而好的时候能达到5000元。

团队 7名员工中4个是大中专生

“现在像我们这样的专科毕业生或者中专毕业生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确实比较难,所以我也想带动她们一起创业。”采访中,魏雅静说,现在快餐店里有7个员工,其中4个是毕业不久的大中专生。

“我们都是年轻人,就得勤快点,吃点苦不算什么。”为了自己的梦想,魏雅静和自己的员工们都很努力,起早贪黑。另外,快餐除了要有好的口味外,还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快”。为适应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快的特点,魏雅静在“快”上下足了功夫。“一份鸡米饭保证6分钟完成。”魏雅静说,她采取的方法是用高压锅闷压,再用砂锅收汁,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口味。此外,为了提高销售量,他们还做起了“外卖”。

回馈 挣的钱资助6个贫困小学生

“我父亲和母亲起初都在我们镇的供销社里上班,可后来两人全都下岗,家里以前也挺困难的,我知道贫困的滋味,现在创业有钱了,也应该帮助一下像我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好好成长。”魏雅静告诉记者,做人不能总是向社会索取,而不回报,“我能创业成功,多亏大家帮助,我也希望能够回馈社会,把爱心传递下去。”魏雅静说。

魏雅静告诉记者,她身边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很早就出去挣钱打工了,小小年纪辍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从创业之初,魏雅静就决定了,每卖出一份快餐,就要从利润里面拿出一毛钱,将这些钱攒起来,拿去给需要帮助的儿童,资助他们的学业。魏雅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2013年,魏雅静一共卖出了6万份快餐 ,魏雅静就拿出了6000元,送到了平度市开发区实验小学的6名贫困小学生手里。

“一毛钱很少,但是积累起来就会很多,我能帮助的人很少,但是人人都拿出爱心,力量就会很大。”魏雅静告诉记者,她决定不仅是在这个本店,今后加盟的分店也会将这个“一毛钱”的传统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她这样做虽然也有人质疑,但在她的眼中爱心没有错,为了爱心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提起为什么回馈社会的时候,魏雅静总是谦虚地说“因为很多人帮助过她”,由于双亲下岗,家境贫困 ,她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持。

农村大学生创业故事2:甘肃一农村妇女的电商创业故事

王芳芳, 一位农村妇女的创业故事

王芳芳,甘肃省成县索池乡大草湾村一位普通农村妇女,过去在县城从事服装生意,2013年她放弃原有生意,在网上开办了成县云雾山土特产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帮助乡亲宣传和营销农特产品,走出了一条由传统产业向新电商农特产品的成功转型之路。至目前,该网店信用已经成为五星级诚信网店,销售当地核桃、土蜂蜜、松子等农特产品金额达到10余万元,使家乡大山沟里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子商务走向了全国各地,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也为自己走出了致富之路,并多次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怀和视察,成了远近有名的农村妇女创业成功典型。

不懂就学,在挫折中磨砺创业意志

最初,她作为一名农村妇女,王芳芳对电脑并不熟悉,更谈不上使用微博、微信了,如何在淘宝上开网店?买卖东西?这一切对她都是陌生的。在2013年成县的电子商务刚刚起步期,她凭着自己一点QQ聊天上网的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别人给自己注册了新浪微博,便开始自己的新媒体与电商之路。

“第一笔交易是通过微博给广东的顾客发了10斤蜂蜜和20斤松仁,但当时自己还没有网店,也不会使用支付宝,然而这位顾客对我非常信任,通过银行账号给我汇钱,第二天我就认真地挑选优质的松仁和蜂蜜发给了客户。客户收到后对我们的农产品赞不绝口,通过哪笔交易,让我认识了电子商务的可行性,更加增加了我的创业的信心,随后就开始向身边开网店的朋友学习如何在淘宝上开网店、如何利用微博和微信来做营销。”王芳芳回忆说。

然而,后来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比如对电脑知识的不熟悉、网店图片做的不美观,无人问津;不懂得如何去做营销,农产品在物流运输中出现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她曾经一度想过要放弃。但就在要放弃时,她反复问自己:难道这点困难就难倒你了吗?晚上思来想去,不能轻言就放弃。在丈夫、朋友的支持下,她参加了成县政府主办的网店培训班,了解了电子商务有关知识,掌握了网络营销的基本常识

永不言弃,在奋斗中描绘创业蓝图

创业的道路是曲折和艰辛的,王芳芳也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一路走了过来。初期,首先遇到的是产品物流问题,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要保持它的新鲜性和时令性,从田间摘采到客户手里,不能超过48小时,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往往新鲜的樱桃、杏子等可口的农产品到达顾客手里的时候已经不再新鲜、甚至会出现不能吃的状况,如何解决物流的问题?成了制约生鲜农特产品销售的主要问题。看到农民手中的新鲜农产品不能及时地销售,她有时吃不好,睡不着,就在此时,她曾经运用的微博开拓了她的思路,在微博上进行呼吁和求助,终于开创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即对于时令性较强的樱桃、杏子等农产品,积极与其他网络销售平台合作,将销售的中心放到周边的兰州、西安等城市,采取预订,确保采摘、物流、送到客户手中不超过48小时的快速销售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物流这个制约因素,而且通过与其他网络平台的合作提高了网店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通过这种有效模式,今年5月份她累计帮助当地群众销售鲜樱桃1000多笔,销售金额达到10万元以上。使当地樱桃很快畅销一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产品买卖难题。同时,她的上门收购服务让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就变卖了农特产品,既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又真正帮助农民得到了实惠,让自己丰富了销售经历和营销思路。

然而她并没有局限于获得的满足感,当她听说成县籍的画家姚屹东在省城兰州美术馆要举办画展时,她积极与对方联系,免费为画展提供了“云雾芳果”系列家乡农特产品,成功将家乡农产特品推向了省城文化市场,实现了销售的多渠道,为家乡的农产品也添上艺术的色彩。

感恩乡亲,在回报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王芳芳虽然取得了一点成功,但她没有忘记当地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关心她、帮助她的当地党委、政府,没有忘记社会的支持。2014年6月,她与合作伙伴一起拿出6000多元为成县索池乡寨子小学的孩子们购置了书包、文具和图书等学习用品。同时,她也加入了成县当地的民间爱心机构--成县爱心联盟,经常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正是这样一种情怀,更加让她坚信一定要带给大家更多无污染、纯天然的农家产品,帮助身边更多困难的人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王芳芳的成功创业,为全县乃至全市广大农村妇女、青年开展电子商务、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她是广大农村青年就地致富和转移致富的模范和榜样,是全县农村妇女、青年中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佼佼者。她的创业事迹也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全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当地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助推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村大学生创业故事3:80后农村女大学生回乡建豆腐厂创业,成“豆腐西施”

农村创业做豆腐:女大学生成“豆腐西施”

卜睿,一个“80后”农村女孩,2009年毕业于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任一家公司总经理。她的创业事迹曾引起过很多人质疑,也曾感动过很多人,更曾激励过很多人。她的创业之路虽然困难重重,却不断奋斗一往无前。

农村走出的女大学生 毕业后回乡创业

2005年9月,卜睿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父母以为孩子终于可以走出农村,毕业以后可以留在城市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了。然而事与愿违,在卜睿还没有正式毕业的时候她却回到农村开始创业,对此,父母完全不能接受和理解。

原来,在卜睿大三的时候,一次在网上无意间浏览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因为经常食用家附近豆腐坊生产的豆腐而身患尿毒症,最后经调查病因是其食用的豆腐里含有违禁添加剂“吊白块”。十几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却因食品安全问题而身患尿毒症。卜睿当时便暗自下定决心——毕业后要自主创业,要生产出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杜绝类似“吊白块”事件的再次发生。

2009年3月,卜睿不顾父母和所有亲人的强烈反对,走上了创业的路程。

大学生农村创业 农村大学生创业故事

两年建起标准化豆制品厂

创业初期的艰难,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板豆腐100多斤,男生抬着都有些吃力,卜睿每天都得抬上几十板。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然后去早市出摊销售,销售完以后又要去调研、跑市场、找场地等,每天都是早上伴着月亮走,晚上带着月亮归。她的汗水没有白流,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回报。由于当时对大学生创业都非常关注,一夜之间,女大学生创业卖豆腐的新闻传遍了长春市的大街小巷,受到长春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受到市领导的亲自接见,作为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2011年卜睿投资15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豆制品厂。

搞生态养殖 事业越做越成功

现在卜睿的公司已经办得有声有色,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现涉及的行业不仅有豆制品,还增加了生态养殖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卜睿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发现了30年前未经过改良的纯笨黑猪品种。这正好符合当时她要搞生态养殖业的想法,于是卜睿当即决定买下当时仅有的13头猪崽儿。

现在提倡高光效农业,卜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决定带领乡亲搞“高光效、立体养殖”——在玉米地里养土鸡。这种新型饲养方式,玉米地里的小虫青草作为散养土鸡的食物,鸡的排泄物又成了玉米地的天然有机肥料,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链条。

如今,卜睿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但她从没有停止努力和奋斗的步伐,她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创业的队伍当中,在创业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4161/827385485.html

更多阅读

大学生农村创业 大学生农村创业应注意些什么?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当一些大学生满怀激情地走上创业之路后,才发现自己缺乏必要知识、技能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这种一腔热血和无所适从的矛盾是造成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心怀农村创业志向的大学生们也不要盲目地毕业就去创业,应

3个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故事:与牛粪亲密接触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到农村创业去  2006年春天,安徽科技学院下属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华奇带着学生去凤阳县城东的蘑菇大棚参观,大棚里繁星一般的白色蘑菇深深吸引了学生们。苗娟和她的室友周盘龙也在其中。她们俩当时就想,要是能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启示 大学生农村创业启示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安徽科技学院王中华等三位大四学生顶着压力,毅然把户口迁到凤阳县小岗村开展创业活动。人们在赞许他们敢闯敢干精神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层意义与启示。   大学生农村创业启示录

声明:《大学生农村创业 农村大学生创业故事》为网友释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