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作为外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成为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标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标准论文范文范文一:迈克尔?贝电影的影像美学迈克尔·贝是好莱坞著名的导演和特效师,《绝地战警》是他的首部作品,《变形金刚》系列则凸显了他超强的影像塑造能力。迈克尔·贝所导演的电影通常都会赢得良好的口碑,因为他总是能创造出炫目的影像并为其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他的幽默是自我攻击式的,但又不失华丽的效果。迈克尔还非常擅长对英雄形象的打造,张力十足的叙事手法令电影中充满了美国文化色彩。本文着重分析了其电影中的影像美学,对于研究相关电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迈克尔·贝的英雄形象诠释
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美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形成了一种公认的社会意识。为了从欧洲殖民统治者残酷的统治中寻得解脱,为了不再受到国王、政府、特权阶级、贵族、牧师和教会的影响,欧洲殖民者提出了早期的个人主义。这些奋起反抗的人,在坚持个人主义精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能够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来到美国这片相对自由的土地。从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注重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精神也逐渐成形。相对于自然的神秘与强大,相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未知性和危机感,美国人更愿意相信“英雄”的存在。因为自身的忧虑和恐惧,他们在潜意识里就渴望出现一类人去主动驱除危机,他们渴望被保护。对自由的崇拜是美国个人主义最直观的表现,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便形成了英雄主义。那么到底个人主义是怎么样在美国文化价值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呢?又为什么每个美国人都将其奉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呢?想要得到答案,就必须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对美国价值观进行剖析,然后再深入到电影中,从人物性格的解读中获取影片主题的内涵。对自由的崇拜是个人主义价值中最直观的表现,它是人们行动的能量来源。电影《变形金刚3》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指挥官米樱从看到山姆的第一眼开始就看不起他,所以一直嘲笑他并不像一个真正的战士,充其量只是一个报信者。但事实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山姆并不输于任何一个特种兵。在面对芝加哥时,山姆表现得机智又勇敢,当侦察机出现问题不能执行侦察任务时,是他向总部报告了敌人的准确位置。强烈的爱国主义令他不畏艰险,坚定的个人信念让他勇往直前,最后他不但抱得美人归,还成为救世英雄。
形如欧美这些西方国家的人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完全没有信仰的人不超过国家总人数的10%。美国的组成十分复杂,其居民是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所以融合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白种人多信奉基督教,只有一少部分人会信奉天主教或犹太教,所以外界通常称基督教是美国人的国教。黑种人则不同,他们比较推崇天主教,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教,少部分黑人会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另外还有一部分亚裔黄种人居住在美国,他们多将道教和佛教视为自己的信仰。但事实上,本土的亚裔人都不会信奉宗教,因为亚洲并没有为宗教的生长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地。堪称国教的基督教,在大部分美国人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上帝更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比如,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会习惯性地将“Oh,my god!”“God bless you!”作为自己的口头语。这就说明,上帝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信奉宗教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权利,可以自主决定,没有人能干预和剥夺。时代的发展令宗教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具有好莱坞特色的“美国梦”
“美国梦”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但是美国人民无可替代的精神支柱,更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美国梦”是美国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广义角度分析,“美国梦”就是指民族、自由和平等;而从狭义上理解,在美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只要有执念,都可以通过不懈的奋斗与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更优裕的生活。换言之,将自己的理想挂靠在他人身上或者特定的社会阶级是不现实的,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才能够走向人生的辉煌。从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数量便能去衡量他是否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这是一种自由进取的精神,也是美国人前进的无尽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动荡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令这一代年轻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实际的困境迫使人们对“美国梦”进行了新的定义。从美国成立的那一刻开始,“美国梦”就是存在的,并且随着美国的成长逐渐变得越来越丰满,其核心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必然只有“努力,不懈的努力”。从呱呱坠地开始,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自由和平等,没有人可以剥夺这一权利。所以,只要坚定信念,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梦想自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华彩绽放。成功是道选择题,但却不会受到家世背景的左右,只有足够努力,才能寻得捷径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会诞生很多白手起家的商业大亨,他们大都出身贫寒,却用双手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影片《变形金刚3》的主人公一开始也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物,虽然毕业于常春藤大学联盟,却在面试中屡屡受挫。三个月后经女朋友老板的帮助,找到了一个行政助理的工作。但经济上的拮据让他不得不暂时住在女朋友的家中。就剧情发展来看,此时的主人公在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产生了巨大失意。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却没有给青年一代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所以他们会显得十分迷茫和无助。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们更容易对“美国梦”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忠诚于爱情、执著于友情、奉献于国家等。所以,落魄的山姆会在晚宴上慷慨陈词:“我不要那么好的工作,多么好的跑车,我只想留住我心爱的女人。”他看重自己对女朋友许下的诺言,所以宁愿舍身犯险充当霸天虎的卧底,并前往芝加哥拯救自己的爱人。幸运的是,这个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的小伙子不但成功营救了自己的女友,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英雄。作为一部科幻片,《变形金刚3》以其逼真的视听效果、恢宏的场面成功俘获了观众的心,导演迈克尔·贝的影像美学也从此深入人心。
三、叙事张力
影像奇观是吸引观众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砝码,是提升电影表现力最有效的武器,也是票房最大的保证。但只有奇观影像是无法满足电影艺术要求的。因为电影叙事才是决定电影主题深度的关键,仅仅为了奇观而创造的“奇观”必然会显得过于空洞和乏味。迈克尔·贝十分清楚这样的道理,所以由他执导的电影不但具备聚焦外太空机器生命、远离现实的奇幻内容,也会兼顾现实生活中的常规影像,并尊重叙事的规律。对于外太空和外太空生命的想象是自梅里爱开始的,迈克尔·贝将这种故事结构再次延续,因为他认为:“百多年的历史足见影像奇观并非只是简单的银幕呈现和吸引受众的噱头,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叙事模式,虽然老套,但是行之有效。”在电影《变形金刚3》中,与山姆发生关联的都是来自外星球的机器人,以破坏地球为目的的是他的敌人,和他一起担负起保护地球责任的便成为他的朋友。电影就这样被赋予了“奇观”的内涵,其主体也被披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变形金刚3》为观众编制了一个人类与外星机器人一起保卫地球的动人故事,导演迈克尔·贝将人们幻想了千年的外星生命以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方式展现出来,并且与人类的生死存亡产生最直接的联系,这种非常规的叙事方式恰好呼应了其电影中的影像“奇观”。他将电影化作一场别样的异质体验,不是为了炫耀,只是影像美学与奇幻叙事碰撞后擦出的火花。另外,从情节的延续性出发,流畅的叙事流程配以宏伟的影像奇观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就像《变形金刚3》中的瞬间形变,又如《珍珠港》中对上帝之眼的开启。那些超越了人类极限的超存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向往。英雄是能够拯救他人于危难的,所以其也必然具备某种超常规的能量,才能达到战胜表象的目的。导演在赋予他们这种异能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类某种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者说是填补了人们心中对未来的某种畏惧。所以,需求奇幻的异体其实是人们潜意识中的一种本能,而导演迈克尔·贝恰好发现了这一点,并利用了这种心理。
变形金刚所拥有的强大力量是人类无法匹敌的,所以在他们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尤其微弱。但是这两种存在并不矛盾,人类和汽车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被保护者和保护者的巧妙关系。《变形金刚》属于系列电影,虽然每一部剧情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所讲述的都是汽车人“霸天虎”对人类的帮助和对地球的维护,他们显然已经和人类成为盟友。但问题是,人类并不是百分之百信任汽车人的,将自己的命运交付于一个异种人的手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心存邪念的人便为自己的“错”找到了一个非常顺理成章的借口,然后勾结外敌,对变形金刚展开阴谋性的屠杀行动。他们模仿变形金刚制造出“惊破天”,妄想取代汽车人的地位。但“惊破天”和“霸天虎”却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人类的工具和武器,后者却是领袖和联盟。从理论上分析,人类的行为更像是恩将仇报。虽然实际上,汽车在人们眼中只是一种工具,所以只要具备同样的价值,其实是能够被取代的。如果从更深层次上进行分析,面对汽车人强大的能量,人类就会滋生出一种危机感,因为习惯了主宰一切,所以肯定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异族。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类对于自然和生活中的未知会产生一定的惧怕,俗称无安全感,所以更迫切地希望来自强大力量的保护,这也就是美国文化中英雄主义被追捧的主要原因。矛盾是绝对存在的,所以需要不断地沟通与调和。导演迈克尔·贝就抓住这一点,即满足观众对超现实表现的一种渴望,又让其停留在可以控制的常规之下。其将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的存在,在满足观众视觉和心理双重需求的前提下,利用高超的拍摄技术、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奇观异景。当观众坐在银幕前时,会被电影中的影像左右,并不自觉地幻想汽车人的存在,尤其在“霸天虎”变身的时候,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效果绝对不足以用震撼来形容。迈克尔·贝利用声音、色彩的完美配合,给观众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而他的影像美学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结语
迈克尔·贝的电影善于营造奇观,能够依靠影像美学吸引观众,所以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但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单凭感官刺激是远远无法达到艺术表演的要求的。换言之,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电影必须充分调和影像创作与叙事之间的关系,让影像美学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刘进华.迈克尔·贝电影奇观探源[J].电影文学,2013(20).
[2] 齐文涛.从《变形金刚4》看人类的主宰欲望[J].电影评介,2015(03).
[3] 寇雯静.好莱坞电影vs中国元素——带你走进《变形金刚4》的电影之旅[J].世界文化,2014(09).
[4] 电影发狂.大胆革命 华丽至死 《变形金刚三部曲》视效进化史[J].电影世界,2011(08).
[5] 陈旭光,苏涛.影像中的美国与美国神话——论美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策略[J].艺术广角,2005(06).
标准论文范文范文二:斯皮尔伯格在接受美学上的成功实践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试图总结出斯皮尔伯格传记电影在接受美学方面的成功实践。而究其火爆的票房的根本原因,想必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熟练掌握了“接受美学”这种演绎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电影拍摄中,使电影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一、创新期待
20世纪60年代,一股美学新思潮在欧洲悄然兴起。德国美学家姚斯和伊泽尔将这种美学思潮用具象化的文字加以总结,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推进和演化是作者基于读者的接受程度所做的内部自我调整,久而久之也就推进了整个文学界的变革。所以,作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应该集中在作者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期待上,即将作品置于社会背景条件下,才算是对这部作品的真正考验。当然,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电影美学,无数电影导演和电影美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这种新的美学表达形式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加以实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认为,电影的真正美学意义所在就是满足观众内心对于一些事物的幻想,将千万观众的琐碎幻想拼凑起来,就形成了一部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即为“接受美学”。
如传记影片《林肯》中林肯这一人物的塑造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林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性格更多地赋予了大部分观众所期待的元素,满足了几乎所有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接受美学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该片获得巨大成功后也被快速地在传记类电影中推广开来。所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并且成功的美学实践,并给后期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二、互文本
接受美学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而斯皮尔伯格在《林肯》中则启用了一种全新的互文本表达形式,称之为“对白”,这种“对白”不仅仅指的是台词,而是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人物间的语言交流来表达的一种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一种通过电影的人物对白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的艺术呈现形式。《林肯》中对这种表达形式的准确运用,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一改以往电影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战争大场面艺术表达形式,而是采用了较为平淡的各种对白形式的对手戏方式来演绎人物的内心世界。期待恢宏的战争场面的观众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些失望了,但是需要明白的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却并不在这里,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对白,若观众能仔细斟酌对白里的每一句话,可以发现该片的对白字字珠玑,在完美契合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富有哲理性,启发观众的思维,开阔观众的视野,引人入胜。为了突出对白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斯皮尔伯格舍弃了剧情、人物情感的渲染,而是采用了大量信息庞杂的对白和单一却不单调的工作背景来着意表达总统林肯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这种全新的互文本表达方式在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彰显了这部传记电影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内涵。
该片的互文本构思都整体向对白方向倾斜,在背景选择上也较为内敛,意图使用大量的台词来润物无声地感染观众,从而向林肯这样一位世纪伟人发自内心地深深拜服,而不是采用纪实类电影一贯使用的大场景史诗般的渲染方法来从视觉上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让观众在对大场面的震惊中生出一丝对林肯的敬仰之情。总统林肯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他虽出身低微却卓尔不群、才华卓著,凭借其艰苦卓绝的努力成为总统,但成功后的他却不骄矜,虽处在政治权力的最顶端,林肯仍能不忘初心,衷心为广大贫苦民众着想,他不但成功指挥了南北战争,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还从宪法角度重新定义了美国,促使美国完全统一,这样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一代总统所莫能与之相较的。然而,这样一位对国家和民族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却因为大大削弱了南方贵族的利益而不幸遇刺,世人闻之无不为其遭遇扼腕叹息。该片以其辉煌的一生为主线,截取了他人生经历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个时间点加以铺叙,时间主要集中在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到他不幸遇害之前。此时正是各方利益不平、国内动荡不安之时,总统林肯在各方利益代表之间积极周旋,经过许多的谈判和努力之后,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废除奴隶制这条法案。《林肯》对这个过程中林肯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铺叙和渲染,通过他与其他一些战友和敌人之间的对白来体现这些历史信息,用不拘一格的叙事艺术手法,将观众所期待的互文本元素融入其中,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好的艺术反响。虽然这种互文本式的接受美学在这部电影中有一点过分向观众主观意念妥协的趋势,如电影中的林肯过于屈从于现实,为了使得法案在国会中通过,林肯及其下属采取了多种不正当的方式,迫使多数国会议员向新法案投票;又如在外光鲜亮丽、所向披靡、同气连枝的林肯夫妇,回到家却形同陌路。由于林肯的儿子在他发起的南北战争中光荣殉国,林肯的妻子在心底自始至终都没有原谅他,这使他内心也十分痛苦;电影也一改以往纪实影片中将角色脸谱化、正负两派差别明显的人物塑造方式,而是更尊重史实,加重了林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些加剧情感冲突、丰富剧情的做法虽不失为吸引观众的一种手段,但是过度地向观众妥协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该片的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虽说如此,电影《林肯》仍不失为接受美学在纪实电影中的成功实践。
该片中充满全篇的是林肯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他疲倦却运筹帷幄的背影、他与下属讨论时局时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及他睿智而机敏的发言。斯皮尔伯格有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汇集于此,所以采用了单一的人物背景,用昏暗的室内光线和简单的室内陈设来屏蔽观众对于人物背景的注意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主要人物身上的观众就会发现电影中每个人物的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有着发人深省的深远内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在《林肯》中对接受美学分寸恰到好处的把握,在不动声色中悄然俘获观众的心。除却导演,该片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个有力保证,主角林肯夫妇由曾获得奥斯卡影帝、影后的知名演员担纲,其他重量级角色也由好莱坞老牌演员饰演,尽管影片以单一沉闷的室内戏为主,但是这些星光熠熠的演员的完美诠释却为《林肯》增光添彩,他们的全力出演,使得整部电影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无论正派、反派,都性格丰满而具有代表性,通过他们之间的尔虞我诈将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的波谲云诡的时局以及在这当中林肯机警多智灵活应变的才华刻画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情致。这部电影也是美国民众对于传记类题材电影审美的一个集中具体的体现,观众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同类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共同点,增加了电影在观众中的认可度。由此可见,掌握接受美学的真正内涵,是所有历史传记类影片所亟待完善与提升的问题。
三、还原历史
接受美学,即为尊重观众的情感认知,以观众的评判角度来拍摄电影。《林肯》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在广泛采纳了观众的意见后编成的电影剧本,只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尽最大的可能来还原历史。当然,这种充分尊重大部分观众品位的电影也许会受到少数观众的否定和排挤,但这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本就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获得完善与提高的。简而言之,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元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性期待,这种期待元素是基于观众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的,因人而异,大都不尽相同甚至南辕北辙,想满足每个人的这种期待非常艰难。另一种期待可称为文化期待,这是一种涵盖较为广泛、较为笼统的期待,是大多数观众对于这种历史传记影片的一种共通的文化诉求,要求电影能够充分尊重历史,还原史实,接受美学下的历史传记影片都包含了这种期待元素。
首先是个性期待,对于林肯这样一位伟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幻想,那么如何融合大多数人对林肯幻想形象的大部分特点于电影中就成了斯皮尔伯格所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在细致考虑后,他以史料级的作品为创作原型,由曾获普利策奖殊荣的托尼主持改编。正是由于两位如此重量级编剧的参与,《林肯》脱离了以往英姿飒爽、指挥若定、如神祇一般的过分夸张的形象,变成一位在外呼风唤雨在家庭婚姻中却有些失意,有时会犹疑不决,有时又机敏果毅,日理万机导致疲惫不堪以致经常趴在办公桌上睡着的林肯。这样的林肯虽陨落凡尘却也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总统非圣人的这样一个定位也使得林肯这一形象更加性格饱满、更加深入人心,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符合一些观众对于林肯这样一个伟人形象的个性期待。换言之,有些如神一样存在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吃五谷杂粮、会生病、会流泪的人,只是这些都被他们的丰功伟绩掩盖了。林肯的成就拉开了他与观众间的距离,所以在电影中加入这些被忽略掉的真实生活细节,反而会使这个伟人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
除此以外,文化期待在《林肯》中也有所体现。对于几乎所有的观众来说,对于历史传记类影片,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要充分尊重史实,影片的目的就在于还原历史,让观众看到一个最接近原型的林肯和最接近史料的剧情发展,该片满足了观众的这一点期待。从剧情发展来看,电影完全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政局,林肯面对着艰难选择时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有当时各方蠢蠢欲动的利益代表,以及最终决定破釜沉舟刺杀林肯的内在动因。一环扣一环的剧情推演,冷酷客观的人物刻画,让观众仿佛身处于历史的年轮之上,用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去认真审视这一段历史。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该片也实现了这一点,斯皮尔伯格拒绝了脸谱化的人物表现形式,而是用一种多重身份的方式来塑造林肯,他既是一位身负重任的总统,也是一个丧子母亲的丈夫。这样的一个林肯,有血有肉,不是肤浅地浮于史书的文字中,而是真真切切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传奇却很平凡,他也有他的身不由己和迫于无奈。从编剧到导演,都深谙这种接受美学在观众中的具象期待并极力添加在电影中。该片大量的人物对白都取自史料,真切地做到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不仅如此,就连电影中的背景布置也充分考虑了时代背景,一花一木都充分尊重当时的人文习惯和历史内涵。如此用心,如此斟酌观众的期待元素并将其融入电影中,《林肯》能在观众中获得广泛的好评可谓实至名归。
四、结语
综上分析,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林肯》能够在传统的历史传记类电影中别树一帜,广受好评,除了与全剧组人员同心协力分不开以外,更多的是《林肯》对于接受美学这种新的美学表达形式和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由此观之,该片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于电影接受美学的准确考量和把握,以观众的视角来做一名导演,将观众的期待元素悉数放入电影互文本中,用对白的方式来丰富人物性格,加深主角的个人魅力影响,这些都是斯皮尔伯格对接受美学在传记类电影中的艺术表达所做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娄沂.电影《林肯》的字幕翻译赏析[J].电影文学,2014(13).
[2] 陈勇.电影《林肯》的影像叙事张力[J].电影文学,2014(20).
[3] 高芳卉.论《林肯》走进观众“期待视野”的艺术[J].电影文学,2014(22).
[4] 李松睿.偶像的力量:好莱坞电影中的“林肯热”[J].世界知识,2013(05).
[5] 朱洪达.《林肯》中斯皮尔伯格对林肯人物的刻画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