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的故事3个

没有故事的人是一种悲、有太多故事了是一种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名人的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名人的故事1:

叶挺热情好客,重友情,请客吃饭,也是常有的事。当八省红军游击队在岩寺集结停当,接受过“点验”后,叶挺便备下几桌丰盛的家乡粤菜,宴请了首席点验官、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及其随员们。

罗卓英是叶挺的广东同乡、保定军校的同学和粤军时期的同事,旧谊颇深。第二天,叶挺又陪同他们逛了黄山,显得热情周到,于公于私,都很得体适当。然后,集合司政机关全体干部,欢送罗卓英一行。

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期间,叶挺也经常让自己从广东带来的厨师,做些广东客家菜肴,邀请项英等军部领导及追随他来新四军工作的老朋友们,在一起聚聚餐,为的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有时也招待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国民党三战区驻新四军的联络参谋。虽然叶挺的交际活动较多,但他每次宴请宾客,都是自己掏钱,从不慷公家之慨。

叶挺酷爱摄影,他的徕卡相机,是用夫人卖首饰的钱买的。不管战事多忙,叶挺都把相机带在身边,拍摄了许多战地照片。这些摄影作品,成为新四军军史中非常宝贵的资料。

叶挺还带头捐款建起简陋的军部摄影室。成立军部摄影室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拍新闻照片,对外宣传新四军在前方作战取得的胜利;二是给新四军排级以上干部建立照片档案。当时不少红军老战士,都想拍张纪念照片,寄给家人,自己留存。于是在军部摄影室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合作社性质的照相服务社,由叶挺、项英和陈毅等人带头捐钱集资入股,购买照相器材,私人拍照和冲印照片要记账收费。叶挺则利用闲暇,随身带着徕卡相机,多次亲临摄影室当教练和辅导员。

中国名人的故事2: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2)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3)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中国名人的故事3:

记得小的时候,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天天向我们宣传十大战斗英雄,有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等等,当然其中一个就是面对死亡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说起来挺有意思,小学我们班上有个同学特淘,但只要一讲到邱少云的故事,他就会嚎啕大哭,长大后他也参了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可见当时宣传教育的深入人心。但人们并不知道真正的邱少云,更不知道他怎么成为“一级英雄”的?让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邱少云的故事吧!

邱少云是个落后的战士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的故事3个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邱少云是个从川军里解放过来的战士,随所在的三营500多人,奉命于11日晚潜入上甘岭右翼阵地“三九一”高地前的开阔地里。潜伏前夜,连里召开誓师大会,大家群情激昂,纷纷表态、表决心,唯独邱少云闷不吭声。当时的连指导员王明时表态由他来做邱少云的思想工作。那天晚上他们拉呱到凌晨一点半钟,指导员给他讲了许多道理,使他终于打消了恐惧念头,最后表态:“严守战场纪律。”

邱少云牺牲的整个过程

在潜伏过程中,美军盲目的发射着燃烧弹,一枚燃烧弹在离邱少云6米的地方打着了,燃烧液油溅到了他的身上,是一点一点烧起来的,离邱少云左面3米来处就有一个小水沟,如果愿意只要一滚就可活命。他的班长李元兴说:“我为他捏了把汗。这时,他要是站起来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邱少云没有动。我甚至听到了邱少云的头发被烈火烧的嗤嗤发响,他的脸因疼痛而扭曲,嘴唇已给咬破了,两只手常深深插入泥土,似乎要抓碎什么?”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多分钟,其他战士几次想站起来去扑灭他身上的火,但都克制住了。

连长程子英是这样回忆的:

有战士报告:“邱少云被烧着了。”

“什么?”我有些不解地问。

接着,又传来报告:“火烧完了他的棉衣,他的头发烧着了……”

有几名战士要求发起冲锋,请示是否救援邱少云?我急了,请示营里发起冲锋,但这时传来邱少云牺牲的消息……

烈火就这样吞没了邱少云,时年他26岁。

英雄方显本色

仗打完了,一些同志认为邱少云不过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足够了,连里就给邱少云报了个三等功。报到志愿军领导机关,认为邱少云严守纪律,用生命换来了整体的胜利,追授他特等功。

邱少云的两次报功和他奇异的牺牲经过,引起了《人民日报》随军记者郑大藩的注意。他在阅读了一份份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他激动了,他似乎看到了一个英雄伟大的壮举背后,所蕴藏着的时代意义。

他连夜奋笔疾书,10天后,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举世震动的新闻名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该文首次向全国乃至世界披露了这位为了整体,为了胜利而严守纪律的英雄人物的英雄壮举。

此文一出,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他“一级英雄”的称号。

附: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郑大藩

在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出现了一位为着胜利、保全整体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战士邱少云。

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等到第二天傍晚发起战斗,以便突然地去消灭敌人。

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着的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又没有荫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昨天,从这里飞起一只

野鸡,还惹得敌人打了半天枪炮呢!现在要他们在这样一个地方荫蔽二十多个钟头,不让敌人发现,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有人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战

士们同声回答说:"请首长放心,为了祖国,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潜伏好,完成战斗任务。"

天黑以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他们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分散开来,潜藏在茅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野草,伪装得像山坡上的草一样,凉风吹过,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一同摆动,显不出一点儿痕迹。他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地堡枪眼里伸出来的敌人机枪筒和了望孔缩头缩脑向外张望的面孔,有时,敌人讲话的声音也能清楚地听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第二天十一点钟的时候,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突然落在邱少云身边,并且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但是,邱少云深切的懂得,要是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就不能完成。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火焰已经延烧到了他的头上。在这个生死关头,邱少云紧握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看看前面不远的敌人,很想冲上去和敌人拚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烈火继续在燃烧着,烧烂了邱少云的皮肤。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像的肉体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后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又痛苦地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

烈火烧了二十多分钟,直到邱少云牺牲后,烈火才熄灭了。

我们的英雄--邱少云就是这样地以超人的意志力,为祖国、为整体、为胜利而忍受了肉体的苦痛,以至到最后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潜伏在这一片草丛里的几十位战士,都亲眼看到了这件事情的经过。烈火烧在邱少云身上,就像烧在他们的心上。他们被邱少云的伟大精神感动得流出了热泪。但是他们也和邱少云一样,为了不暴露目标,也不能够去救援自己的战友。他们忍受着心灵上的痛苦,等待着战斗时刻的到来。

和邱少云相距三公尺远的李士虎脸上也被烈火烧起了血泡,只是他在来时因过河把全身棉衣湿透了,身上才没有被烈火烧着。当烈火燃烧着邱少云的时候,他一直眼睁睁地看着他,看到了邱少云的头发烧着了,棉衣烧着了,他听到邱少云的皮肤被烈火烧得嗤嗤地发响,他闻到了邱少云的身体被烧成枯焦的气味,他眼睛里冒着火星,急得咬破了嘴唇,几次本能地想爬起来去扑灭战友身上的火,但是他和邱少云一样,和潜伏在那里所有的战友们一样--想到了整体,想到整个战斗的胜利。于是,他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焦急地期待着复仇的信号。

邱少云是伟大的战士。而邱少云的战友,也不愧为我们祖国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子弟。他们深深地领会了、并且在最最艰危的情况下执行了军事上的信条--光荣地牺牲个体、争取整个战斗的胜利。

勇士们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敌人的地堡被我军暴雨般的炮弹炸得粉碎。突击队的战士们从草从里发起了攻击。李士虎飞快地跑到烈士邱少云身旁,用大衣盖住他的遗体,然后抱起烈士遗留下来的冲锋枪和爆破筒,高喊着"为邱少云烈士复仇啊!"他箭一般地冲过两道敌人的铁丝网,把爆破筒塞到敌人一个地堡枪眼里,在一声巨响中,敌人和它的地堡一同消灭了。接着,满山响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的声音,满山是爆炸敌人地堡的闪闪火光,满山是杀敌的枪声。不到十五分钟,勇士们占领了敌军阵地,取得了歼灭李伪军一个加强连的胜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5161/563512544.html

更多阅读

历史名人传奇: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图

历史名人传奇: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图)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历史名人,用其文韬武略、赫赫战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繁盛做出了突出贡献,譬如“小帅哥薛仁贵”,他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尤其是他的“三箭定天山”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上最杰出的镜头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李瑞环 中国数学名人简介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李瑞环  李瑞环(1934年9月-),中国天津宝坻人;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前高级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89年至2002年),第八、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白崇禧 白崇禧简介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中国广西临桂县人,回民;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有哪些人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恽代英    恽代英(1895-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又名蘧轩,字子毅,原籍江苏武进人,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张发奎 中国名人简介大全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张发奎  张发奎(1896年 -1980年3月10日),字向华,又名逸斌。广东省始兴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北伐时期名将,中共在八一南昌兵变的军队为其部下。抗战时,先指挥淞沪抗战,后来任四战区司令。1949年后居于香港。 

声明:《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的故事3个》为网友午夜里的布娃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