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说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养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的内在因素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文素养教育强化思考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手机、平板电脑、PC等数据来源或数据承载方式的迅速发展,以海量的数据规模(vast)、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为基本特征的大数据浪潮汹涌而来。网络数据文化不仅作为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强有力的开放性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其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引起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变革,必将对现代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及师生的学习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及其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等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全面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一、适应新常态,深化教育改革
随着“互联网+”进入国家顶层设计,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景观,形成人类文化的互补,营造了一个无形的互助学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使教育内容的演示乃至还原更加深刻透彻,教育的情景趣味性大大增强,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现代教育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变化主题,辩证地认识网络数据文化的影响,适应新常态。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制定“互联网+”教育行动规划,落实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始终高度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打牢共通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从而打造升级版人文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数据时代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和海量数据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不仅意味着教育手段的丰富多样、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及其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推动内涵发展,全面形成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文教育体制机制。
二、树立大数据意识,形成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教育,要更多的让“数据说话”。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形成基于数据支撑的人文教育思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大数据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方法,针对学生讨论、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通过科学的信息化手段收集、存储、分析并利用数据成果,达成对教育对象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使人文教育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从认知式转向践行式、从接受式转向批判式、从拔高式转向基础式、从他律式转向自律式,让学生在引导、体验、感悟中学习人文知识,形成人文情感,凝聚人文意志,践行人文行为,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人文教育的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弘扬主旋律
一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学生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创作生产一批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优秀少儿歌曲、动漫、影视和出版物等网络数据文化产品,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息、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发挥网络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人文教育作用。二是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教育资源,着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道德典范,通过网络形式生动展示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时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普通人物的道德情怀,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感悟道德力量,从而实现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三是构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网络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四是深入挖掘各个学科课程资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总之,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个复杂而冗长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而细致地实践。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小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本色回归培养思考 》人文素养是人最重要的思想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大帮助。
一、对语文本色的诠释
文明的出现伴随着文字的诞生,文字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我们如今学习的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书五经;唐宋时期,有唐宋八大家,诗仙诗圣,此时是我国诗词歌赋发展的巅峰时期;元朝,又出现了大量的曲牌;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名匠。他们的文字要么是对历史的总结,要么是阐述个人的观点,要么是描述发生的时事,要么是抒发内心的情感,都极具教育意义。经过对这些文章长时间的挑选和整理,编纂成为了现如今的语文教材。可以说,语文汇聚了前人思想的精华,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荟萃。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书面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能够通过文字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每个文章中都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的描写让他们跃然纸上,仿佛就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绪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由于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学生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灵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本色的回归。
二、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1.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小学生刚刚接受系统的教育,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文字仅仅处于认识阶段,不能灵活的运用,在学习时面临很大的困难。而培养人文素养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作为依托,这些都是小学生不具备的,而一味的灌输教育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同情心和爱心,同时也有很多负面情绪
小学生都喜欢热闹的环境,愿意跟其他同学一起玩耍,而且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乐于照顾小动物。这些与老师和家长平时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在课文中也有很多助人为乐的例子,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遇到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同时还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此时小学生会流露出强烈的嫉妒情绪;当教师批评自己时,又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健全,一切出于本能反应,无法判断事物的是非对错,也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有碍于人文素养的培养。
3.语文教学过于形式化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说些学生喜欢听的故事,而没有深入剖析故事的内涵。小学生只是对故事中的人物感兴趣,对于他们具体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教育意义完全不能理解。而教师在其中缺少引导,使得学生不能真正语文的内涵。
三、语文本色回归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由浅入深,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通过朗读、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并使其思考文章想要表达的意义,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内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
1.感悟阅读,品读人文之美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不能讲述过于深奥的内容,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内涵。例如,在讲述《小猫钓鱼》一课时,教师要像讲故事一样把课文叙述的生动、形象。讲完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说:小猫为什么要去钓鱼啊,小猫为什么钓不到鱼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等。通过问答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从小动物联想到自己身上,知道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是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的,能够让小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
2.静心思考,感受品质之美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气氛,不能使小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这样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需要感受文章意境的时候,要让课堂保持足够的安静,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氛围。例如在学习诗词时,就不能像讲故事一样,只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阅读《庐山的云雾》:“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这样的文本,只有学生自己小声的阅读,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正站在云端,脚下是大片的云雾,自己和云雾都随着微风慢慢飘荡,渐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将自己代入到文章中,来体会这种缥缈的感觉,从而促进学生感受课本的人文之美。
3.读写结合,展现人文素养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人文素养不仅在于阅读与思想感悟上的结合,更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之中,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更直观地表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有读,就有感悟,而感悟不能仅仅是思想上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将阅读的感悟通过写作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不能限定作文题目,要给出一个故事或者是一篇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也可以从自身的感悟写,还可以讲述类似的亲身经历。使阅读、思考与写作结合,能够有效的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人文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加强引导,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学习到做人,从课堂到生活,一步一步实现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国学教学下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思考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现在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和意义,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国学经典;人文素养;中学生;教学
1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高考压力不断增大,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学习之中,关于中学语文的学习,学生们更加注重对于应试要求的学习。一些教师将考试中经常遇到的作文类型进行归纳之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写作模板,学生只要按照这种模板写作,写作成绩一般不很很差,这样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提升的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之后,这样的民族也不可能再独立存在,必将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因此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主要还是在于其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一些不同与其他民族的一种文化,例如,西班牙人就需要显著的斗牛文化,这一显著特征使得这个民族独立与世界文明之中。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才能不断显现出我们民族的精气神。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对于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不感兴趣,这样很难形成一种对于文化的传承氛围,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注重考点的学习,对于这种相对比较“虚”的学习不能有效开展。每年的人大、政协会议都有代表大声疾呼,我们的中小学生正在受到社会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侵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没有底蕴,没有思想的机械人才,急需有专门的课程进行人文精神的提升。本研究针对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经整理发现,其中的文言文数量为21,诗词数量为75,高中阶段,文言文数量为28,诗词数量为28,同时本研究还针对现代的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现代中学生在课外阅读面相对较窄,对于古文的阅读、我国古代经典小说的阅读几乎为零。这种教材对于国学经典文章的节选较少加之现代学生主动在课外时间阅读国学经典的动力不足,造成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
3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
现在学校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缺失,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有时甚至将品读国学经典当成一种虚度时光的表现,这样都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对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本研究立足增加国学课程及国学文章的晨读时间,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做法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国学课程的开设只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开始,一种素养的提升需要的是一种学习习惯,开设国学课,增加晨读中国学朗读的时间都是培养学生对于自我塑造人文精神的一种习惯培养,只有逐步形成这种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学生抽出时间学习相关的文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4对策和建议
4.1添加国学课程,增加晨读的国学朗读时间:
开设相关的国学课程,至少每周一次,所使用的教材可以借鉴《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有中学的语文教师担任相关的课程教授任务。同时在早晨的自读时间,适当增加这些著作的朗读时间,不断拓展学生学习国学的时间和空间。
4.2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由于上述的三本著作都属于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很多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将这三本著作中融入相关的故事讲解,实现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语句、段落。
4.3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思考:
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先易后难,不能拔苗助长,三本国学经典可以从最为简单的《三字经》开始,以故事情景带动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学习的兴趣,第二步进行《弟子规》的自学阶段,这本著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引导的教学模式,最后一步进行《论语》的学习。
4.4将国学学习比赛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学习需要有氛围的营造,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本校每年举办相关的文体活动,在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可以将国学朗读比赛融入其中,将比赛的激励作用引入到国学经典的学习之中,在国学朗读比赛期间,学生对于这些经典文章的诵读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教学的氛围将进一步提升。
4.5经常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国学学习的看法:
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一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查找主要还是需要学生对其学习之后的一种意见反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或者个别交流,增加学生对于这一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梳理相关的意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一课程进一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实现其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5结束语
本研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然而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本研究所提出的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只是国学经典学习的开始,需要不断听取学生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对于学习国学经典的习惯形成,将学习国学经典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晓燕.回顾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国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2(03):153-154.
[2]顾国新,姚华,等.基于国学经典的师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华人时刊(校长),2015,12(03):76-77.
有关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人文素质护理论文范文
3.关于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参考
5.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6.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7.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