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不为”问题,是作风建设路上的“拦路虎”、阻碍改革发展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清除。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浅谈教师四不为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浅谈教师四不为心得体会范文1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多么的重要啊!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今,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激起受到信息浪潮冲击的学生的兴趣。一位好的老师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教材、才能在课堂上真正的吸引学生,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新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并且指出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途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多年来,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学校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谓煞费苦心,甚至不惜重金,但是,就目前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专业水准仍无法适应课改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过度注重专业培养,忽视了精神培育所致。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也有一个成长过程,也必须经历心理的、精神的、灵魂的培育和专业的培养,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所以,我认为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成“促进教师成长”更为贴切。
浅谈教师四不为心得体会范文2
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管理。然而,教育的核心却不是管理。为了保证自习课的纪律,班主任安排小密探,或者,如果条件好的话,干脆在教室里装一个摄像头,班主任在办公室里遥控。纪律问题一定解决。这是有效的管理,但不是好的教育。
在几十年的急功近利之后,大家突然意识到回归自然的重要性。绿色,环保,健康。蔬菜要有机,家禽要散养。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管到后来,还是得放。
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秩序井然;教师不在,一盘散沙。这一定是管理方式出了问题。其背后,是管理理念的偏差。而管理理念的偏差,是教育意识的不足所致。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父母在教育上多半是不作为的。那时候刚解决温饱问题,还关注不到教育,再说孩子也多,不像现在这么珍惜。可是很多人成长得很好,长大后照样大有作为。
教育者不作为至少比乱作为要好。今天我们这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缺失,一大批应试教师的“有作为”是脱不掉干系的。如果老师们消极一点,孩子们的世界可能要更宽广些。
不作为也可能导致孩子们的发展方向不可预知。因此,一开始适当地有作为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记住,有作为的目的是不作为。哪一天,孩子自己成长了,发展了,浑然不觉是老师的帮助,以为是自己的努力,这才是老子推崇的最高管理境界,也就是无为。
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定位,不可越俎代庖。
说的太好了,我们的学生现在厌学部分要归咎于老师的全方位管理,什么都替他规定好,上课大多还是被动接受知识,体会不到思考的快乐,他们怎么会喜欢读书呢?现在的课改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但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逼着大家走应试教育的路。学生在校埋头读书,回到家大多不做家务事,因为被老师父母逼着读书做作业。导致他们的读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全面下降。道理大家都懂,何时能解放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自由发展?
浅谈教师四不为心得体会范文3
县教育系统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努力建设科学民主的领导班子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四项机制”,治理“为官不为”现象,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完善能上能下的干部进出机制。树立“无功就是过,功不能抵过”的观点,着力整治当前存在的教育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部分学校常规管理差、校园建设缺乏紧迫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等问题;近日,对“为官不为”的两个校长予以免职。
二是完善奖优惩劣的考核机制。要求各学校(单位)进一步细化考核细则,将绩效与出勤、六认真检查、教育教学教研成绩结合,与评先选秀、晋升晋级紧密结合,打破绩效工资“大锅饭”现象。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提振干部教师精神面貌,促进干部教师干事创业信心明显回升。
三是完善科学高效的督查机制。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股室负责人等进一步深入学校督查。常规督查、专项督查相结合,无论课堂纪律到上班纪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尤其加大对学校财务管理力度,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更加规范。
四是完善上下协调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要求各单位、学校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干部教师要以“忠诚、干净、担当”好干部、好教师为标准,自觉履职,主动作为;对反应迟缓、办事拖沓、敷衍塞责的领导干部坚决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