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高考成功的故事,欢迎阅读!
高考成功的故事一班里充满了竞争与压力,而我的入学考试成绩并不让我乐观
三年前,我带着兴奋的心情踏入了高中的大门。我像个天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新鲜感。在高中,我开始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生活:由于家远,我不得不住进了学校宿舍,在家里被宠惯的我一下子要做太多只能靠自己做的事;由于是实验班,班里充满了竞争与压力,而我的入学考试成绩并不让我乐观。那时刚入校门的我依然如初中时那个勤奋刻苦、严谨务实的我,一进门就开始苦读,迎来第一个好消息是期中考试的第5名。
也许那时真的是太小,也许是从未离开过家,又也许是不曾脱离过父母的导航,第5名让我从自卑中走出来跳上了自信的台阶。自信与自负只差一个字,而且它们的区别也只在一念之间。我把这次成绩定为比别人优越的证据,一下子完全信任了自己的头脑。满足感、虚荣心、骄傲、飘飘然的感觉一股脑涌进来,发昏的我在后半学期沉浸在小说、动画等娱乐消遣中。清楚地记得,在收到期末成绩单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我愣在那里,不知所措。班主任来找我谈心时,我的眼泪不住地淌下,湿了衣襟,湿了我的心……
那年的冬天,雪花纷飞,我望着四处飘扬的雪花,不自主的问道:“白雪啊,你懂什么呢?你那样自由自在、高兴快乐,傻傻地飞,可否懂得人的心事?”
徘徊在情绪的低谷里,妈妈很担心我会一蹶不振,因为以前太顺利。而班主任却不觉得我跌的跟头算什么,他帮我找出知识的空缺与漏洞后,对我说了句:“好好干,你能行的!”大概年轻气盛的我好胜心很强吧,擦干眼泪后又开始发奋了。
那时脑袋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再做掉队的人
高一下半学期的时候,真的很辛苦,实验班的课程进度很快,我落下了不少课程,何况我补空缺的同时还要拼命跟上新课的进度。追赶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心中总铭记着上一次的失败,所以不敢松弛。因为没有熬夜习惯所以白天争分夺秒。我记得那时不愿去费时间挤饭,于是会等到别人吃完饭后再去食堂买已经微凉的饭菜,因此从下课到吃饭前,我常常在教室里一边看书一边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也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所以中午又给了书本,一天24小时,9小时给了宿舍,用于睡觉与生活琐事,其他15小时除了吃饭外我全放在了教室里。长时间的集中精力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无数次,累得趴在桌上休息时不小心睡着,然后猛地惊醒接着顶着发沉的脑袋接着读书、做题。那脑袋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再做掉队的人。
我再次拿到成绩单时,揉了揉发疼的眼睛,疲倦地笑了
后来的结果可以用一句大家见多了的话概括——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再次拿到成绩单时,揉了揉发疼的眼睛,疲倦地笑了。
高二的我是真正进入高中生活正轨的时期,由于跟上了进度,融进了那个学习海洋,我不再像高一下半学期那样疯狂了。不过,依然不敢忘记教训的惨痛,只不过我的生活开始模式化的有规律起来。统筹安排好各种事情后虽然还是用功地学习,不过不再觉得“好累啊,好想眯一会儿啊”,相比较起来,学习上效率长了不少,时间也没怎么减少,所以效果很好。学习的方法也是那时慢慢形成的。数学老师说:课下要多思考,不要一味追求做题的数量,但得保证一定数量。不要碰上难题就问就跳跃,要去想。也许你做不出来,但这段想的过程很重要,它是你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量变积累过程。我一直把数学老师的话作为准则,而且班里有做题数量是别人几倍成绩却不出色的例子。所以每天我很认真地听课,很认真地做作业,把每个题都做好,不敷衍。我几乎没做过什么课外书上的练习。也许是老师的精心安排或是我的脑袋不够快,抑或是巧合,老师所布置的东西能够充满我所有的自由课时间,包括作业与看书,可能有时会充裕一点,我会再拿出比较经典的例题做一遍或总结一下思路或再仔细想一想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知识,看能否让知识们形成系统形成网络;如时间再充裕一点,就跟班里同学一块儿看杂志啊什么的。大家再一块儿聊聊天,顺便交换一下经验与技巧什么的。
那些爱好什么的,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沉迷,就拿电脑游戏说吧,我们班有正例也有反例
我觉得不要因为学习而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或是其他的东西。只要能摆正它们的关系,把它们分别对待就行。永远要记得在这些之中学习放首位。那些爱好什么的,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沉迷。就拿电脑游戏说吧,我们班有正例也有反例。我有个同学,成绩很好,他特别喜欢玩游戏,但是他很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要干什么,他明白学习是学习,游戏是游戏。所以他虽然非常喜欢游戏,但他一到学习时间就会很安静地在教室里读书。我问他:“你脑子里不去想吗?”他说不会去想,因为他在学习不是在玩游戏。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就像我,狂爱看电视,可是我学习时很专心的。另外一个同学就不那么乐观了,沉溺于网吧的游戏与聊天中,没有自制力,以致成绩没有丝毫起色。所以我觉得自制力的培养与保持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对学习很有帮助,对做人也有裨益,一个人不会总有妈妈在身边督促他吧。
走进一个优秀的群体首先要忍受与接受的事实是别人比自己聪明
还有就是进入高二后跟同学的交流多一些会发现聪明人真的很多。这时摆正心态很重要,走进一个优秀的群体首先要忍受与接受的事实时别人比自己聪明。我记得曾经我有一个心里不平衡时期,总觉得“哎呀,你凭什么做题比我快呀!”
“哎哟你学习时间比我少,还考得跟我一样好呀!”什么的,后来慢慢认识到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所以现在我觉得碰上很多人比我聪明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人,他们学得很好尽管他们并不聪明。我现在不拿脑袋跟人家比,就好像我不拿相貌跟人家比一样。因为那是天生的,我无法改变。我能改变的只有能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东西,就像学习结果等等。所以我不去偷懒,我相信“笨鸟先飞”。
再有的心态就是不要跟别人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老跟别人比会失去自己,而且会在心中造成一股不平,影响平时正常的学习思考,把心中那股不平散去,追求自己进步后的结果放在别人的尺度上,那样如果发现好似退步之后会很沮丧没有动力。要学会为自己的进步鼓鼓掌然后再继续雄健地往前走,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周围的人疯狂啃书熬夜的时候,我是那样不乱方寸地以自己的方式学着
高三后进入一轮一轮的复习,很枯燥很烦人所以有人说是“黑色高三”。我的高三相对于那些到高三才开始用功的同学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总的来说,高一、高二的基础还算扎实,所以我的高三就按部就班地走,高一、高二怎么着还怎么着甚至更为轻松些。周围的人疯狂啃书熬夜的时候我还是那样不乱方寸地以自己的方式学着。熬夜是会传染的。我记得我们宿舍一开始有一个人熬夜,后来除了有个同学时不时熬一下,就是我不熬夜了。我问她们困不困辛不辛苦,他们说如果躺在床上想着别人在熬夜学习心里很不自在。这又是一种心态了。我倒觉得没什么不自在。她们熬夜第二天很困,白天就无法集中精力,而我睡够八个小时白天很精神其实很赚,何必吝啬那一、二个小时呢。
我们的班是比较活跃的班,班里大部分是男生,而且大家都很明白自己该做的事情,所以高三的时候,上课、自习时班里很安静,一下课,班里就没有一个人了(很夸张吧!),都在室外活动。而且大家都很个性,不太在乎谁比谁优秀的问题,所以气氛很好,松弛有序,紧张有度。相比之下,我们的邻班就很“发奋”,
我一进他们班就感到压抑,那些同学利用任何时间看书,所以什么时候都很安静,而且每次我都能看到一片人在学习。再加上那个班的人都很有竞争意识,所以更有压力感。我有个好朋友在那个班,有一天她面容憔悴地告诉我她真的快被压扁了。我对她说你不要老随着他们的节奏走,要走自己的路。她很赞同但没有施行,所以她直到高考结束前一直很疲惫。
高三放松工作很重要,绷得太紧,学习效率会下降,你会有脑袋不转,半天做不出一道题的感觉
我的高三在被班里气氛感染的同时又加入一些“佐料”,比如看一些杂志、小说集,听一些广播、音乐等等。因为高三嘛,尤其到后面一阶段老做面孔一样的题感觉很郁闷,所以就找一些事情当作消遣来做。有时会在中午跟好多同学聊天或是看他们玩游戏什么的,不过这些不是业余爱好,只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习题大战”中而做。
印象中,我们班学习前几名的到最后都不是拼了命似地学,有时我们几个会在一块儿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说实话,高三的放松工作真的很重要,绷得太紧,学习效率会下降,你会有脑袋不转,半天做不出一道题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高中如果被喻为战场的话,你不仅要打学习战还要打心态战。如果心态好的话你会事半功倍,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会超常发挥;如果你心态不调整好会很影响你正常工作的运行,解下思想包袱,你会觉得干什么事情都精力充沛。
作为最后的总结我想说,有一些很对很正确的传统学习方法与经验我们听了一遍又一遍,所以脑袋里总觉得“啊,很对”却没有真正去做,我觉得那些方法与经验真的很有用,只要你真正去做。不过我自己也没有实施过多少,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你可以在自己的模式中融入一些传统的方法技巧与别人的经验总结。但是主心骨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摸索实践出来的,自己用着才顺手。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愿所以还没参加高考的同学寻求出自己的一套来,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高考成功的故事二我们语文老师常会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是:我想问问在语文上该怎样提高。我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都很难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这个问题已经其实问的就是语文学习的实际操作问题。在中学语文的学习实践中,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要面对这个困惑,语文学习的审美与诗意,究竟如何用更加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很显然,面对这个问题,回答说语文学习要刻苦、要多领悟、多读、多写,这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关键是如何做的问题。同时,语文还面临着更难以调和的困惑,即富于形象化的语文学习与更加具体可感的考试语文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高高在上的学者当然可以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让语文从考试中跳出来,但这正如战争统帅指挥战争,再好的战略也需要基层指挥员和战士的具体实战,方法的摸索仍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都记得有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天,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山里遇到一位有点石成金本领的百岁老人。老人把路旁的一粒石子点化成金送给他,孩子摇摇头不要;接着,老人又把一块大一点的石头点化成了金,孩子又摇摇头不要。老人笑了笑,索性把对面的一座小山点成了金山给他,孩子仍然摇摇头。老人生气了,大声的斥责他说:“一座金山还不要吗?你要什么呢?”孩子轻声的回答道:“我要您的指头。”
但这里悲哀的是,要了指头之后呢?是不是这个小孩就真的能够点石成金。也许,传说中的点石成金方法极其简单,只要是人都学得会。但就我们的语文学习而言,其复杂性恐怕是同学们都有体会的。就算真的掌握了点金之法,是不是就万事俱备了呢?又如何点石成玉或其他呢?所以,我想,不仅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自己找到“渔”,然后找到“鱼”。所以,要传授探索方法的方法,这样我能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解决我们语文学习及至生活工作中的一切问题。其实,广泛意义上的“方法”一词本身就既指活动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式,也就是说,既包含了活动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也包含了发现方法的方法,这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思想的层面。大家想想,人世的智者为什么都能做出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呢,这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家叶圣陶曾有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掌握一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有人看了北大怪才余杰的书,就觉得自己开始愤世嫉俗来,其实不是他愤世嫉俗,而是自己被书控制了。有人要别人告诉他方法,一旦有了就开始使用,其实他仍然没有方法,只是被别人的方法控制了,成了方法的奴隶,这当然比不上没有方法。一切粗浅的对方法的寻找对真正的成功而言,都是虚妄的。
我以我们最具体的考试而论,如何将这一思想运用起来呢?
侦破与反侦破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所谓应付考试有没有更加高明的或者说更加通用的方法。我想是有的。简单的说,考试就是侦破与反侦破的过程。出题人就是罪犯,为我们设计了大量的谜团,而做题者就是警察,就是要从这丛丛谜雾中找到事情的真理,老师,当然就是顾问了。根据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出题人将问题变得复杂,做题人将问题变得简单。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就应该想到,我们如何将考试中的每一个题变得简单(当然同时我们也要会发现出题人是怎么将问题变得复杂的,两个方面实际上统一的),于是:
做为出题人,我可以将错别字似是而非地放放一大堆极有可能出错的词之中,可以将病句变得很长或者将不能搭配的成分分隔较远,可以将一个我们熟悉的成语放入同学们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将似乎正确的选项混入其他选项中,可以用读起来似懂非懂的文章作为阅读文段,等等等等。但一个优秀出题人不会为了把学生考倒而出怪题,而是在试题中体现出对知识与思维的有效考查。在这种情况下,因掌握不牢,我们错;因未理解好相关文字,我们错;因定势思维,我们错。如此等等
在重重谜雾中,我们要找到的,是将这些东西变得简单而清晰的方法,其实,我们都在不自觉地使用了这些方法,只是没有系统化而已。答题前,我们为什么要通读全卷?选择题,我们为什么要尽量多的排除错误选项?错别字,我们为什么要分析字形字义?同义词辨析,我们为什么要掌握辨析的三个方面(意义、方法、色彩)及利用相关字词组词造句?成语题,我们为什么要考虑如果这个句中的成语有更好的词可以替换,那个成语很可能是错的?语病题,我们为什么要找主干?文言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先看最后一个综述全文的题?文言实词,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放入原文?虚词用法比较题,我们为什么强调将熟悉的那句话中的虚词用法代入另一句子?翻译题,我们为什么强调“逐字逐句”及寻找可能的得分点?阅读题,我们为什么强调准确把握全文结构思路,答案扣原文?诗词鉴赏,我们为什么强调一定要抓住相应诗词的最亮的一个点?仿用句式,我们为什么强调内容(写什么)与形式(怎么写)的结合?作文,我们为什么强调“意在笔先”,未写时已经有了一个提纲?
如果多的方法,它们的思路都是一致的,就是一个侦破的过程,将出题人设置的一切障碍化解掉,寻找到庐山真面目,所有的题,现在就已经变得面目清楚,操作简单,尽管,这并不能使你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得分的可能性是大大提升了,正如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一样。
我只想告诉大家,如同无产阶段取得政权,自发的破坏机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尽管这是一个必须的阶段,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拿起各种武器(有形的,无形的),有意识的、自觉的革命。上面的方法你可能都在用,但当你能有意识地自觉地使用时,你就上了一个层次。
如果我们再加以概括,我们还会发现很多题其实有更加具体的共通之处。比如:错别字、同义词辨析、成语、文言实词及虚词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从语言环境中分析或为相关字词重新设置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语言环境以辅助判断(组词造句)等,都能使我们解题更加清晰化。你一定要相信,只要词句中某一个地方有错误,无论是字写错还是词用错,那么在整个的词句理解中肯定有问题,就像小小的牙疼也能让你彻夜难眠一样,只是我们有时没有看到这些问题而已。
诗词鉴赏、语段压缩、作文、文言及现代文阅读强调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清楚把握或计划。具体来说,诗词起码要读懂其基本意思、关键意象、主要思想感情甚至作者风格等;语段压缩要考虑每一句话的要点,然后确定哪些要点保留;作文则是要求拟定提纲;阅读题要求仔细分析段落层次及关系。
诗词鉴赏、仿用句式等强调从内容与形式方法把握,通俗地说就是鉴赏或者仿用句式都要考虑写什么(对仿写而言指写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题干的要求,有时还要考虑前后内容的连贯,对诗词鉴赏而言即指诗词中的意象、观点、主题、意境、情感、景物等)和怎么写(对仿写来说指用了什么修辞、句式等,对诗词鉴赏而言则指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修辞、语言、风格等)
把握犯罪心理及行为方式,是侦破一个案件的关键。而把握出题人的思考方式,则是为我们寻求蛛丝马迹的突破口。当然,我们自身是有无穷力量的。
站在时间的两头
其实,考试并不像许多同学想像的那样可恶,只是被我们现代人过于强化罢了。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有它自己的体系与环节,也当然有它解决问题的窍门。
前面我们从人的角度分析了语文考试,现在我们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分析如何?
同学们肯定都考虑过,考试前,我们应该做什么?复习嘛。考试中,我们应该做什么?考试啊。考试后我们应该做什么?查漏补缺啊。这个回答没错,但仔细一想,和没有回答差不多,对我们的学习和考试并没有太多的指导作用。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原来举的几个同义词:边界与边疆、偶然与偶尔、突然与忽然、改进与改善,第一组词同学们一看就知道,是二者的范围不同,后面三组就说来说去都不太清楚。为什么呢?仔细一想,第一组是意义上的区别,我们区别同义词一般会无意识地按这种方法区别,而后面三组要按用法进行区别,偶然和突然是形容词,偶尔和忽然是副词,改进和改善的搭配对象不同。
从这里可看出,我们考试有一个致命之处,考试前的工作根本不到位。如果没有有效的掌握同义词辨析的方法(意义、用法、色彩等),其他的一切方法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考试之前,必须要明白,你要为考试做些什么?这个根据我们考试的考点,应该是很容易把握的,当然,针对某一次考试,可以有所侧重。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为至理名言。
拿到试卷的时候,你在想什么?你又做了些什么?一般人的选择是:做。语文考试对大部分同学而言,时间是相对充足的。与其把时间用在后面的检查上,不如把时间放在做题之前。答题之前能读全卷是十分有必须,这样,就是死,也要知道是被什么兵器伤了什么部位。
做每一道题之前,你要做的不仅仅去审题,而首先应该想想,做相关题的方法,然后再动,这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常常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代文阅读,你想没想过用简单的字词清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之前,你有没有想过列一下写作提纲?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成功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成功如此,小至做题,亦如此。
谈一下关于检查试题,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只不过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老路子去检查,一般是没有效果的。比如,拟定一句话新闻,你可以考虑自己是一个读者,之前并不知道新闻,看了你自己拟的一句话新闻,你是否能在头脑里形成准确的信息,如果,不能,你自然知道怎么做了。
考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考试之后,它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小结学习与考试的方法,纠正学习的习惯。站在考试的尾巴上,我们需要好好的审视整个考试的过程,你的成功在哪里,你的失败是因为什么,这里装不得糊涂,更忌讳大而空的总结,因为那样实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找个理由说说而已。就考试本身而言,将考试及做题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文字当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工作。
带兵打仗,讲究战前充分准备,战后积极总结,这是对战争的胜利有极大的作用,甚至有某一种决定性的作用。考场不也是战场吗?你是否能在这场战争中,纵观大局,用自己的实力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应该站得更高,更实在
如果我问你:曲别针有多少种用途?你会怎么回答,冯琦茗的回答也许有代表性:好多用途,不仅可以别纸张,我们原来还用来做装饰,还可别在书包上,衣服上呀。无意中,她从曲别针的用途和使用场合谈了自己的认识,说明思考还是有一定方向的,只是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罢了。但这只是从表面到表面,从具体到具体,就事论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样思考的话,曲别针的用途仍然十分有限,而且得出的结论常是零散的,没有多少条理,当然,也就对以后解决同类的或者更多的事情没有真正的指导作用。那我们不妨这样考虑,以曲别针的属性(比如它是金属并由铁及碳元素构成等化学属性、光泽硬度韧性等物理属性以及其他的种种属性)为横坐标,以人的社会需求(这个内容相当丰富,比如使用场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职业等等等等,而其中任何一个又是一个无边无界的内容)为纵坐标,这样在坐标图上横纵一交叉,你说有多少用途?如果能再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再加上一个Z坐标,再一交叉,用途可以呈几何级增长。
鉴赏一首古诗,不是仅仅去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那诗词就没有了更深广的挖掘,考试也不能仅仅依赖对出题人的揣测或者对整个考试的把握,那样,也只是看到了自己的肚脐眼,而感受不到整个世界的阳光。也就是说,仅仅从出题人与做题人或者时间的角度看语文及语文考试,也是粗浅的,无论是语文考试,还是语文学习,都将因此而失去很多的乐趣与意蕴,我们有办法让自己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学们都不喜欢规矩,我也不喜欢,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却是一种人间至理。做好一件事,既要理想与创造,也要实干甚至屈就。李白用他狂傲不羁的个性和天真浪漫的气质奏响了唐帝国的最强音,杜甫则用他典雅规范的惊天之作证明:自由原来也可以这样表达。
我们现在来想想,从语文考试的某一种题型入手,怎样才可以让这种题型发挥最大的作用既能得高分也能高素质,或许,这是一种更加明确的思路,也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屈就,一种自由浪漫向世俗规范的屈就。但我想,这也是一种改革的姿态,是将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一种方法,我渴望着鱼与熊掌兼得。
比如病句,从知识点而言,要掌握关于句子的语法(成分/句子分类/主干等),这一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从做题技巧而言,应该学会怎么做这类题。比如如何发现句子的毛病(如果是复句,先看其关系关联词等,如果是单句那就要找主干,然后枝干,一步步地做),再比如就是要求积累一些常见的病句及例句;从阅读角度而言,平时积累一些好的句子对做这种题也有帮助,因为很多病句可以靠语感来判断,而这种语感就是从积累中来的,积累得不多,就不好判断;当然,同时,良好的词句运用,可以让我们写出典雅规范的汉语文本。我想,这样做,既做照顾考试,也能提高个人积累和能力。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需要:有用的才会用全身心去做。做题有没有用?课堂学习有没有用?课外阅读有没有用?写作实践有没有用?其实我们都已得到解答。尽管我自己都不能完全认可自己的想法,但我想,每个人的生存方式是不同的,狂傲不羁当然不是错,踏实做人也是一种选择。只有同学们能从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多,我们才不会成为红尘俗世的俘虏。
语文其实有丰富的内涵,语言、文字、文章、文化、文明、诗意、审美等,但这一切,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我们用心体会到的,我知道,对同学们而言,这,需要时间,但我相信,同学们澄净的心能参透这一切,进入真正的自由王国。
现实会告诉我们,理想将如何实现,自由将如何张扬,年轻而张狂的心,期待着激情万丈,也期待着理性与思想的光芒。血性而沉着的生命,可以这样盛开执著的花朵。
后记:这是我送给进入高三的一份礼物,沉甸甸的,我认为。看到同学们进入高三,我是兴奋与羡慕,遥想语者当年……而同学们是兴奋、自豪、茫然与恐惧并存,我想,这才是高三,是我们生命中最刻苦因而也最刻骨铭心的时刻,我想在这里留下痛苦、留下快乐、留下泪水与汗水甚至留下反抗的心,许多年后,我们将再忆起这段时光。
方法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勤奋与思考才是产生方法的源泉,我们坚毅、刚强、勇敢、执著,也许,这是考试之外的更大的收获。
天道酬勤!
说明:请每一位同学细读全文,也写一篇作文谈语文学习(范围很广,不拘一格,字数不限,要的就是真实,也希望自己的文章对自己有真正的促进),作为周记交上来。
会推出读本10篇文章复习提纲,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在20号前真正完成教材与读本的复习,一定要落到实处。然后开始专题复习。保证好成绩的不是我,而是大家!
想想李白,那傲岸不群,狂放不羁,为理想冲破一切,你还怕什么。打倒懒惰,勤奋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