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篇一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
摘要:研究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可弥补中国近代化研究流程中,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的不足,又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推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照、启迪和借鉴,为当下我国实施审美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近代化问题
前言:关于近代化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争相论述、探讨的课题。当前,在音乐教育近代化的研究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全面收集、挖掘、整理近现代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研究相关的音乐教育理论、方法,以作为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佐证回顾和梳理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总结年至年间音乐教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向,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领域并为当代的音乐教育事业提供历史的借鉴。
1.近代化音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近代化是整个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近代化的启蒙时期,还是世纪的发展阶段,都伴随着各种教育措施和教育主张。所谓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指一种历史过程,即是说,它指的是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逐步向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的历史过程。换句话说,它指的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后,通过多次的教育改革,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改造、更新传统教育,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既体现在教学内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物化层面,更深刻地反映在诸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以至于教育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思想、心理层面。如果要用几句更简练的语言来表述近代以来传统教育变革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特征,那就是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而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近代化音乐教育的外延十分宽泛,就其对象和范围来看,包括学校和社会的音乐教育。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又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它们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就其内容来看,近代化音乐教育反映在教育法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
2.近代化社会音乐教育的历史作用
2.1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社会音乐教育的涉及面十分广泛,主要面向广大劳动人民。学校式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及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投入经费少,设施要求低,适合于经济贫困而又缺乏教育的民众社会式的音乐教育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演讲会、展览厅等,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将文化知识、道德思想渗透到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下层民众,教育资格、教育程度的无限制,使他们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人们获得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参与艺术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愿望。这对于提高审美意识,增强对社会不良行为、腐朽思潮的鉴别力和抵制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最终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近代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辅助学校音乐教育
由于没有学校教育体系般制度化的约束,社会音乐教育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它始终与学校音乐教育相并行,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学校音乐教学成效的实践和验证,良好的社会风尚更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近代化历程中,丰富多样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式为无法入学的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尤其在战争时期,灵活机动的社会音乐教育组织弥补了战乱对学校的影响,为音乐教育的全面近代化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3.近代化音乐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3.1继承与发扬是迫切任务
当今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发展音乐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转化问题。各国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走完全抛弃传统民族文化的全盘西化道路。对于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而言,学习与借鉴西方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本民族音乐的效果。我们在广泛引进西方先进成果及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抵制西方文化教育中腐朽成分的侵蚀。21世纪瞬息万变的时代特征要求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此,发掘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中的精华,形成现代体系与优秀民族传统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3.2交流与发展是广阔前景
在学习西方音乐教育经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教育体系的不成熟和思想理念的片面性导致了生搬硬套,一味地仿效带来了不良后果。最显著的就是对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的重视不足,不能合理地吸纳与消化西方音乐教育的近代化资源,这是近现代乃至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中都值得总结和汲取的经验教训。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际,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科学论断,其中“面向世界”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要求即为在保持民族性的前提下,研究中外音乐教育的交流史,进行科学总结,将中国古代、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的成就置于世界范围的背景中,通过历史的分析与比较,发现其中的不足与缺陷,合理吸收西方音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3.3知识分子是强大动力
当前,知识分子在音乐教育领域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音乐教育家是学术潮流的先锋,引领着新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师则肩负着普及音乐文化,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的重任。因此,音乐教师的养成问题一直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倍受关注。所以,在培养新型知识分子,塑造音乐教师的优良素养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协调发展,使之真正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音乐教育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结语:
综上,我们要放眼于多元文化的视角上,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施以全面的音乐教育,促进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开拓视野,广泛吸取世界上成功的音乐教育经验,增进与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进而开拓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广阔领域,使之与世界同发展,与时代同进步。这是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J].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论文篇二
《论当今中国音乐的发展》
摘要: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将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与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有机的结合,将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舞台表演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地位,瞬间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高度也是新的起点。她的音乐被许多人定位为"视觉音乐",给予观众新鲜感,极尽视听之娱。民乐与流行的简单结合,形成一种视听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音乐文化 女子十二乐坊 创新融合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由此可见,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各种不同形态的音乐文化,都需要在坚持自身优点的前提下不断地打破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以求得更好的发展,都需要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融合。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各种带有多种新潮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华丽的服饰,精美的乐器,丰富的舞台效果完美地融入时代,融入世界,使我国的音乐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对中国音乐而言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不是悲,而是喜。
中国音乐博大精深,既是音乐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而传统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表演形式和风格上,没有添加任何外来的因素,属于中国特有的。女子十二乐坊融入了现代风格,吸收了不同的现代元素,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与发展,也是整个中国音乐事业的进步。因此,我们不能把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当成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音乐,而是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思想来接受它是中国音乐,甚至是世界音乐。
每个事物的诞生都是在一个特定的人文环境下,发展在一个适应它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当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诞生后,作为事物本事这一主体,她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虽然有许多人一时接受不了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认为是不伦不类的东西。但是,在对的环境和时间内,她的发展和影响慢慢的得到了肯定,并继续将自己的潜力发展到极致。很多带有民族性烙印的人按照他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来欣赏类似女子十二乐坊的所谓不伦不类的音乐文化,必然会带着有色眼镜只看到她的民族特性,这也是自然的。他们反对和不能接受这类“新事物”主要是考虑到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受到冲击。当前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事业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惑不是能否继续保存民族性,而是在世界音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今天,对本民族的民族性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在满足了大部分的群众对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需求这一基本前提下,更应该给对民族性做出新的定义。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民族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刘天华早就在二胡革新的问题上提出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论断。这也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古往今来,种种的实践都已经证明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这种规律面前,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不可能将自身的民族特性当做一种完整的、固定的模式永久不变地保持下去。交流与融合在改变着一种音乐文化的民族特性的同时,也就是在丰富着这种音乐文化的民族特性。
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形式在全世界广泛存在,没必要吹毛求疵。二十一世纪的文化丰富多彩,视觉音乐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必然存在文化所固有的特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固然有不同的音乐产生,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音乐,这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最突出的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而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恰恰是捕捉到时代的气息,表达了时代的精神,并且包涵着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高峰期的年代,她真的算是一个奇迹。其影响不容忽视。
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使很多人愿意主动“接触”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纯粹的传统音乐日益凋零的今天,这样的“创新”未尝不是好事,也许是一条出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由此可见,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各种不同形态的音乐文化,都需要在坚持自身优点的前提下不断地打破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以求得更好的发展,都需要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融合。并不会导致我们音乐文化民族性的消亡。保存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保存的意义,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只有实现了发展,才谈得上真正的保存。
要发展就要有探索,就要有创新和融合。然而我们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有时候却看不到骡子也有驴和马所没有的优势。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主体是现代的中国人。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是文化的审美主体,无论这种文化是本民族的还是其他民族的,无论是祖上传下来的,还是海外舶来的,互相交融下产生的新事物必然有她的存在新价值,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来接纳并传承。所以当今包括中国音乐文化在内各种文化的发展面临的正确抉择应是:古为我用,今为我用,中为我用,洋为我用。
结语
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充分证明了中国音乐文化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现代化、世界化要求我们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文化的存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现代的中国人有其合乎时宜的历史和应有的生活状态。希望更多的新的音乐形式在我国的文化舞台上开花结果,只有以这样的一种灵活的思想观念和开放的心态接受世界、开创未来,才能把更多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参考文献:
[1]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04).
[2]沈洽.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02).
[3]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J].音乐研究,1995,(04).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