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经典?大体来说,如果有一本书,随便抽看几页,随机试读几段,均可看出文中每个用词都非常独到、精准,经过反复推敲;每一句话都简洁、明了,无疑经过深思熟虑;每一场景的设置也都煞费苦心,然而,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便很难啃得完全,而且每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那它极有可能就是经典。通常来说,经典往往因过于深奥、过于庞杂的叙事风格,让很多人望而生畏,非资深级读者不能读完,更不要说通读几遍。比如《庄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卡拉马佐夫兄弟》《约翰克利斯朵夫》《西方哲学史》《资本论》《国富论》。当然,也有不少经典阅读门槛较低,文字精炼优美,且通俗易懂,或意境空灵奇特,或人物极富个性,抑或情节引人入胜,让人读来爱不释卷。《城南旧事》《尘埃落定》《活着》《二十首诗与绝望的歌》《飞鸟集》《雪国》《城堡》《挪威的森林》《麦田里的守望者》《芒果树上的小屋》《追风筝的人》《冰与火之歌》就属此类。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是经典,文学也好、哲学也罢,经济学、救济学、救命学也行,哪怕是本文不曾涉及的书画及影视经典,你如果不能好好花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去专研,决计不能消化透彻,亦不能参透其所有妙用与精髓。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下苦功夫的过程,不管你在朋友圈里赞过、分享过多少“必读”的、“不容错过”的书单,事实上均与书单里的那些经典没发生过任何关系。因为你和经典之间既没有难分难舍的亲吻、也没有身心狂乱的爱抚,更谈不上猛烈撞击之后结晶体的诞生。就算你亲自找来这些书读过,估计也不过为着显摆,图的是一种任务式的囫囵吞枣,一旦拍照摘抄上传朋友圈之后,便将它们束之高阁。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阅读经典呢?花那么多时间去看一两部经典值得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本可以举出曹老先生十年著红楼、且只著上部的荒谬神话为例;也可以搬出某人为显马克思屁大股沉,在他死后硬说他为写《资本论》,把大英博物馆地板磨出印记的段子,然后以此问您一句:一个行内最拔尖的高手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写就的经典著作,您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每天利用好业余时间,花一年半载或两三年去慢慢消化,这到底是不是一件不合情理的过分事?不过,让我还是用下面这个较为现代且具有警示意义的实例,助你想想其中之道理吧。上个世纪末一直到本世纪初,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几乎风行了整个华人世界。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们的余大帮主花了三四年时间苦读东西方经典著作,书写出来后,连跟老婆的关系也宣告破裂。正如马帮主厨张五常所说:“假如你要有学问,你大约要有三年时间听不知音、食不知味,其它什么事情也顾不了。”想想看,人家连老婆都疏忽了才写成的《文化苦旅》,你丢掉几个月脑子研究一下他的书,真的不是很过分的事。
说来奇怪。很多人毫不费劲就能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抱怨家,不甚努力就当了十年如一日的资深书盲,但要他们静下来读几本书,简直像要他们的命。对他们来说,与其用几年时间专事读书,不如拔刀自裁来得痛快。当然,本文不针对这群人而写。我所着眼的是那些起码有点课外阅读历史,懂得在别人抱怨不止时偏安一隅认真读点书、踏实做点事,且多少崇尚文化的人。我想对这后一种人说,倘若你能够从一天24小时之中挤出一两个小时,或者仅是东拼西凑出来半个钟,利用得当的方式方法,不急不躁,稳打稳扎,持之于恒,如此经营几年,其效果绝非你所能想象。
也许是因为浮躁,没多少心情;或者是由于琐事缠身,没多少时间;更有可能是急功近利,读书浅尝辄止。抱着这种种理由或借口,绝大多数中国人常年不看书,会看几本书的那部分,也多半不喜欢看经典;会涉猎经典的那部分呢,又有相当比例的人从来没能彻底“读”过经典。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大海洋时代,吸引人们眼球、占据他们脑海的,常常是那些喜闻乐见的快餐文化,是资讯速食面、即溶糖。比如粗制滥造的漫画、趣味恶俗的明星八卦、笑过既忘的恶搞图片,再比如标题党炮制的注水文,各种信息不辨真假的胡拼乱凑,为稻粱谋编造的成功学、正能量……诸如此类的东西,几乎不用费什么劲就可以吃下去,因为它们易理解,也易消化,还能满足不少人给自己定下的阅读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读书,不是没有人分享读书方法,但我们的思想,却在日复一日的速朽文化快餐中,一如既往的贫瘠。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绝不是缺少不朽的经典可供阅读,而是你已经沉不下心来好好消化这些经典,你总是走马观花,贪多逞快,殊不知你用这些时间专门攻克几本经典多么必要、多么重要。
我们浪费诸多时间,所得却甚少甚微,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人生苦短,快餐文化是可吃,但只能是经典阅读之外的浅阅读,应当成素材,而不应是素养。我想,是时候让我们沉下心来,好好地、彻底地消化一两本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