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自汉而兴,自唐繁盛,关于茶道文化博大精深,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茶道 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茶道 文章:茶道
道,在于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而有更多人遁行的是“别人”的道。
道之始,为人之道而行之,道之初,为人之道而遵之,道之途,为人之道而为之,道之终,为人之道而广之。。。
所以,任何一种“道”的开始,都是学别人的,也就造就了一种局限而突破不了自己。当然,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借“道”而行。而想立,需得学,后破,再立。
茶道,在于心
茶可静心,明智,观人,知心,悟道,大自在……
以心驭茶,以茶融心,由心化柔,以柔入静,由静入净,以净入境,由境化境,天人合一,为之茶道。
茶道,一种修为,一种领悟,一种境界一种心态的体现。可以使人心静,柔,和,雅,清,宽……
在茶的世界里,你喝到的不止是茶,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境界,心无烦恼,唯有清风和乐,心旷神怡,世界皆是柔和静沁圆满。
而这,即为茶道……
茶道 文章:茶道与朋友
今看到一位朋友的散文《朋友如茶》,写得很美,很富有诗意、富有哲理,不由地感慨联翩,也想试着唠叨几句。
坐办公室的人每天喝茶,但很少有研究茶道的。据说,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和交结朋友的手段。“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茶道的四谛应为“和、静、怡、真”。其中,“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茶道的终极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如此深奥的。
细细想来,饮茶实则是最朴素最淡泊的美事,生活在喧闹的大城市里的人们,多么渴望能在满山青绿,山涧溪流的环境里,无需刻意求禅,更无需高谈阔论,一方石桌,一杯清茶,浅啜慢饮就已足矣。淡泊宁静能引领我们细细品味人生,多少难解的结,多少生命无助的虑,都会在品茶的沉浮中渐渐淡泊,更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饮一壶茶,以一颗如茶般纯净澄明的心灵去慢慢体味诗意般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就会没朋友。好好把握身边可以联络的朋友,做朋友,要细水长流,不是来得快,去得也急。清凉的可乐猛地倒下去时,浮出了许多泡沫,总以为是满满的一杯,等到泡沫满散去了,明白原来半杯不到,也才知道被泡沫的假象所蒙蔽了。而茶,倒下去八分,就是实实在在的八分满,而且能真正解渴。
如果口渴与择友都是无可厚非,那么,茶与可乐,你选择何者?我真心希望告诉我的每一个朋友:请不要把我当作你生命中的豪华宴席上的可乐,欢乐过后,曲终人散;我宁愿是你独处时细细品茗的一杯绿茶,喝到最后一口仍然甘醇。
世人的繁忙奋斗都为寻求人生的快乐,但只有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快乐不在乎外界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心的感受。行动好像是跟随感觉走的,其实并非如此,行动是与感觉并行的。我们能使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有规律,也能间接地使不直接受意志制约的支配有规律。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静可体贴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留一点吧,留一点点情意,留一点点余闲,不要让自己过早地老去……
每天喝着茶却不懂茶道的我,也在苦苦寻思着能与己同饮共聊的同道中人。
茶道 文章:我谈茶味与茶意
虽然不是高知、官人、款爷,但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欣赏,出于对生活的执著,出于对事情的认真对待,我在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同时,经过了十几年的生活之后,现在我迫切地想深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想从中读懂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从它的神圣里边享受它的伟大,体会它的真谛,快乐它的奇迹。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我至今还只知道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歙县茉莉花茶、太平猴魁、屯溪绿茶和四川峨眉山的竹叶青,还不很清楚庐山云雾、君山银针、武夷岩茶、祁门红茶、冻顶乌龙、蒙顶甘露、都匀毛尖、雨花茶、滇红等。
小时候,对南方的茶园可以说是十二分地向往,因为生长在北方的我那时根本不可能到长江以南的南方有茶园的地方去。我看古典小说中描述,采茶姑娘头戴围巾,手挎篮子,身着少数民族特有的裙裾,“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绿绿的茶园,一点点红色、橘色、粉色,花色在园中像仲夏的蝴蝶,飞舞在茶园里,穿梭在绿色中,那美景、那意境,令我向往,至今回味起来仍然饶有兴趣。我记得资料介绍说,少女采茶,用舌尖、腋下把春茶的第一个嫩芽,也就是雨前或雨后的第一次,含上一定时间,这样的茶再经过茶师的精细加工,将是上上等的好茶,也只有过去皇帝才能享用到这样的专门茶叶,真的话,那是怎么样的醇香啊?
这样,我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我到张家港、苏杭,到了著名的西湖,我竟被西湖龙井偌大的采茶产地深深地吸引。这时我对中国茶才算有所了解,因为西湖龙井可以说在绿茶中也算是顶尖的品牌了。后来,一个令我十分爱戴的现已故去的师长,在十几多年前,我去看望他,他便在我临走出门前,执意让我带回一盒(两桶)上好的茶,说是南方老家的特产,茶品是装帧很美的铁观音,我坚辞,可他一定要我带回家,要我给先生喝,说是尽管没有与我先生谋面,但感觉到我的幸福,知道我生活得还好,他一定要送先生以示爱意。大概是老师喝茶,他认为茶——这是世上最好的饮品。现在想来,老师喝茶,老师竟把那顶级的铁观音送给我先生,一定是很有深意的,那茶,我觉得寄托了老师的感激之情、爱护之意、祝福之心。至今,我看到装帧精美的铁观音礼盒,都要看上几眼,同时马上想起老师送茶时的情景,老师的话语与神态。茶被大家喝掉后,我竟舍不得丢弃这完美的茶盒,它成了我整装收藏手机充值卡的一个宝盒。前不久,我见到这个茶盒,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恩师,闭目静静地要想上一想,想老师的带有厚厚茶垢的茶缸,想老师的真情,想老师的教诲。人生如茶,苦中带香。
大概是缘,我在十年前,遇见一位安徽的同行,他是品茶的行家,主要是绿茶。他是安徽人,工作交往的关系,他对安徽等绿茶饮品十分上讲。我们不时地谈起六安瓜片、西湖龙井、太平猴魁、雨前明前、明后秋后、极品佳品,还有采茶炒茶的功夫、茶道茶艺,茶的讲究等茶文化。我们交往的过程中,每年,或者是每次有机会,他都要给我带上、寄上、捎上一盒茶,告诉我这茶的时间、喝法,已经茶性。记得一次我们去敦煌,我是喝矿泉水的大王,他是喝茶的第一。我们在一个座位上,他竟佩服我喝那么多的矿泉水竟能装得下,我回敬他,你的茶杯比别人的大得多,不是也一杯杯地没有了。说完,我们相视大笑。他给我他的茶品,告诉我他的茶是好茶,是正宗的安溪我通过对绿茶的了解,逐渐对茶艺有了兴趣。
其实长春早在2000年前就兴起了茶庄、茶社、茶楼等茶文化热,但我们大家聚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品茶,而是同事、朋友聚会酒后为了解酒而去茶楼的,或喝茶聚谈,或听乐享受琵琶之弦音。无意中,我看到了陆羽的《茶经》,翻看后,觉得中国人真的伟大,难怪日本、英国等东西方国家都学中国的茶文化,都喝中国茶,不但中国茶提神健身,而且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更是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大概在2006年之后,中国茶叶市场看好,但却独独对云南的普洱茶青睐有加,我并不大知道普洱的妙用,但却从一个吉林文化人写的一个文章中体会到了普洱茶的“气势磅礴”。他的《春城疯狂普洱茶》一文,用辛辣的手法写了长春市普洱茶价高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上好的陈年普洱,竟然要几万几十万元一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