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致老子的信,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致老子先生的一封信篇1
致老子的一封信:
子华子曰:很想写一封信给西方的老子。不是我老子到西方报到了的缘故,我老子于2011年的冬天动身走的,路途再遥远,进两年也该到了目的地。
这封信既然不是寄给我老子,收件人的老子丝毫也跟我扯不上亲故关系。这个老子不是我老子,闲心写信?我老子会不会感到悲苍?
辱没先人也好,不知孝德也好,既然定下心了,哪顾得那么多?
老子先生:
无事不登三宝殿,我屁股还没有抬起来,您就清楚我这孙子是拉屎还是撒尿。我也用不着假斯文,在您眼中,我完全不需要假正经。
山东那个姓孔的,您还健在,他就死了。他一死,应该住在您的山那边。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他的那边是啥风景,您肯定不去光顾,任凭导游如何鼓舌,也休想煽动您。
据我浅显的见闻,您其实是很好动的。您说门要是不转,那门隼就会生虫子。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常运动的好。您也不完全是滴水不进的,否则,深知言说无奈,在尹喜的纠缠中,还是挥毫泼墨了。
动是相对静的,宇宙又不存在绝对的静,于是您不可不动。深悟动静大道的您,保持着至高的以静制动的原则。这样,您在朝政工作中,没有年终报告绞尽脑汁的苦,也不去做吹捧权贵的锦绣文章。处静不为,几十年啦,您效忠吾王陛下的,就是朝廷的俸禄照单检点,也如期接纳。您站在国家图书馆看风景,也成为国家图书馆一道夺目的风景线。您笑纳的是您的广告模特费,而且仅是象征性地拿。
姓孔的满世界跳槽,您一点不为之感动。他曾大老远前来,想拜您为博导。您缕着胡子呵呵的笑,内心的话没人听出来。追求名利是老子所愿么?这个冒失而来的孔姓学子,牙齿一咬,暗自发狠:我虽然称不上老子,独创孔子还是可以的吧?不久的将来,这个人也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了。可正是这个满腹经纶的学子,在发愤的情绪波动中,背向着名声鹊起;也因您临别的赠言他懒得听,心理距离彼此就越来越远。
您旁观了整个争鸣的现场,缄默于那个制造巅峰的论坛。或者是因为感觉毫不新鲜吧?决定骑牛西去。我就很好奇:您是去取经么?看人妖么?还是法国模特T型台走秀让您着魔?
都是小人度君子之腹惹的祸。我猜的智商就是再高,也不可能知晓您的诀别潜台词。都说秀才怕遇兵,尹喜是您一生中的噩梦。这个深受诸子百家感染的士人,以其独有的方式,终于把您拿下。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您以五千言结束了您的驻足神州的最后一站。
静动之间,有您心性的选择,也有顺应的原则,还有无奈的互动。
2013.6.29
致老子先生的一封信篇2
尊敬的老子:
您近来无恙乎?晚辈是生活在距您两千五百年后的一名求学之人。因近日躬自研读了您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书中所记诸语灵逸空邈,然则言简意赅,博大精准,如静水流深。至于书中言及“教育”之论述,特为尤甚,而其他言语,亦让晚辈受益良多。令吾等浅陋无知小辈不禁心生恭敬仰慕之情,感慨系之矣。遂写此微述,还愿先生能姑妄听之,多加指教。
您的《道德经》一书有五千言,其中直接论述“道”的有七十四处之多,而“德”也出现了四十多次。由此可见,依您所教,皆以“道德”二字为宗旨,“道”为核心。何为“道”?您解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地)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就晚生所理解,这种神奇微妙的“道”,甚至先于天地万物已经存在,它不断地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发展变化,成为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人只有顺应“道”这一自然法则,才能真正“为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也就是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凡有执着不能自然无为之德为下德。说明“德”也是崇尚“无为”的。总之,无为,遵循自然法则是道德教育要求的中心,也是您思想的核心。如果人人都达到“无为”这样一种境界,天下便可泰然。您希望通过教育是人们能够“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充分显示了遵循自然的思想,渗透了辩证法则及逻辑的思辨,对我们后世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您在教育方法上一是主张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二是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不言之教”就要求以自身榜样作用影响他人,反对过多的灌输,教导。三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您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損” ,即为道不是为学,不是使人的知识增多,而是使人的知识与欲望减少。
在教师论上,您主张贵师善教的师道观。即不仅要有师,而且提倡“贵师”。第一,为师要善教。第二,教师要善于教人,必须深入了解所教的对象,从实际出发,与之建立共同的感情。第三,您提出“贵师爱资”的观点。
总之,您认为“道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对于曾向您问道的孔子所提出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后世将孔子与您的学说流派分别称为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从思想倾向上而言,儒家重理性,道家尚直觉;儒家主致用,道家崇思辨;儒家讲启发,道家讲辩证;儒家讲现实人生,道家则讲回归自然。千百年来,虽然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学派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我国古代的文人学子也大多积极入仕,十年寒窗苦读,力争博取功名,以天下为己任。但并非人人都能“春风得意马蹄急”,也不是任何踏上仕途之人都能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由您开创的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则是为那些考场失常,官场失意的文人才子构建了一片精神的栖息地。
您知道吗,也许是受您的影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多少的佳作诞生于山水田园之中。子不见那春秋末期范蠡泛舟遨游而去,那西汉睢园绿竹漪漪,那魏晋人物风流,那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唐诗豪迈,宋词婉约,那在元朝郁郁不得志的汉族文人亦让曲调悠扬,明清两代的煌煌巨著更少不了退隐文人的润色雕磨······即使到了今天,长期浸淫在都市喧嚣中的人们更是向往那纯朴的大自然。
老子,感谢您,感谢您的思想让我们后人有机会,有理由去寻找精神的突破口。而读了您的著述,晚辈也时常将其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受益良多。当自己求胜心切,妄图一步登天时,您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晚辈如沐春风,有醍醐灌顶之感;当自己做事想要半途而废时,脑海中便会响起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谆谆教诫;当自己在与他人的竞争中一败涂地时,您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让自己恍然大悟,您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让自己醒悟——原来超越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当自己被现实的喧嚣俘虏心慌意乱时,“致静虚,守静笃”让自己豁然清朗;当自己将要沉溺于外在的浮华绮蘼时,您的“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再次响彻耳畔·····
宁折不弯不失为一种豪迈气概,但宁弯不折有时也是一种明智之举。在诸雄争霸的春秋时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厮杀,儒者在颠沛流离中呼号,而您无疑是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也为后人创构了一种更为安宁恬淡的生活方式。您说“上善若水”,如果人人都像您说的那样,那人们又怎会饱受战乱之苦?所以说宁弯不折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而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不是屈膝的的胆怯,而是一种新的的追求。您说“上善若水”,水是柔韧的,却可以九曲十八弯汇入大海;小草是柔韧的,任风摆动却可以铺成绵绵大草原;高山伟岸雄壮,却需要潺潺流水的点缀;雷鸣暴雨洗涤大地,却也有丝丝细雨润物。只有坚硬刚强,生活的画面便失去了灵动的色彩。坚硬让生命刚强有力,柔韧亦让生命活泼淋漓。感谢您,让我们发掘出了生命灵动的一面。
记忆中您是一位白发髯髯的老者,更是一位智者。您留给后人最后的一面便是悠然地倒坐在青牛背上,西出函谷关。同时也留下了那本《道德经》,从此也留下了后人对您的无限遐想及揣测。请恕后生驽钝愚莽,竟妄自揣度您的微言大义,如有偏颇欠妥之处。还望您海涵,更希冀您能不吝赐教。
以此为盼!
钦慕您的一位后生
公元二零一五年三月既望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