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楼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是带来的湖北红楼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湖北红楼导游词一: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游览观光,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是著名的辛亥革命首义旧址——红楼。
趁现在还没到达红楼,请允许我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红楼的概况。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华中重镇,武汉在军事上具有扼险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从武汉开始改变中国历史的行程,武汉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
。辛亥革命成就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武昌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而千古留芳。
在武昌的首义路南端,阅马场北端的绿荫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楼房,因为它红墙红瓦,武汉人亲切的称它为红楼,这就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旧址。整个院落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红楼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其前身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云集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发布
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
红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和花坛喷泉,广场中央耸立着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顶呈锥体,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慨。红楼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红楼的主楼为红色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面阔73米,进深42米。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花岗石砌台基,红砖砌墙,廊前列柱起券,檐下饰飞头,檐上压以女儿墙。外墙砖砌,间饰附加假柱、柱头和垂花、垂禾、束莲等图案。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原为穹窿顶式,于1911年12月1日被清军炮弹击毁)。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纪念馆内复原了军政府大门、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会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军政府秘书处等一系列场馆,再现了当年神秘而又庄严的的历史场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大量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反映了武昌首义和辛亥革命,不仅可以增加参观者对民国史的认识,更增进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一本《孙大总统伦敦蒙难记》虽然写得有声有色,但却淡化了中山先生职业革命家的形象。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远涉重洋宣传革命,潜心着意地营造组织建设,还直接领导了钦廉二州和黄花岗的反清起义,确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武昌首义成功,自然首推孙文。武汉人对黄兴评价甚高,至今尚有黄兴路、拜将台,在黄鹤楼剧场的山腰上还有黄兴的纪念铜像,江城人民没有忘记他在群龙无首而墨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关头赶赴武汉,没有忘记他在阳夏保卫战中“受命于危难之时”、呕心沥血于共和大业,没有忘记他在辛亥革命中追随中山先生的屡建奇功和创建成民国的不辞辛劳。
1911年9月25日,辛亥革命“荣县独立”,成立军政府,行使军、政、财、文大权。军政府设在县署衙内。今旧址(即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后面),由旧县署的三堂、后堂及两边的厢房组成三合院。系木结构,穿斗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两堂合在一起,前有廊,廊宽1.6米。总占地700平方米。今为辛亥革命荣县独立历史[b]陈列[/b]室,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列馆正厅檐上有胡耀邦题写“辛亥革命首义荣县军政府旧址”的匾额;厅内正面,挂有吴玉章、龙鸣剑、王天杰、蒲洵的肖像;文物有木板“水电报”(复制品)、马刀、铁矛和历史文告、照片等。院内植有花草、树木,环境幽静。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车参观!
大家请看,我们面前的这幢建筑就是鄂军都督府的旧址,也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它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建筑风格是模仿西方议会大厦的。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新,和平统一”;楼后是议员公所;还有东、西配楼,其中东配楼专管陈列辛亥文物300余件,许多都是世界罕见的珍品。
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是纪念馆的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另一个则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记陈列》。
好,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进红楼参观《旧址复原陈列》吧!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鄂军都督府的会议厅了,它原来是咨议局的议事堂。在主席台正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面旗帜,它叫做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民国成立后,十八星旗被搬定位民国陆军军旗。旗上十八颗黄星代表的是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用“铁血精神”即武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十八星旗左边的这份文告是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后发布的第一份文告,它的发布对于稳定人心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台口右边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鄂期间受到各界欢迎的情景。1912年4月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就首先来到湖北访问。4月10日这一点,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发表了演讲。
这里是外交部,革命党人胡瑛曾任部长,它是1911年10月25日后鄂军都督府所设置的九部(军令、参谋、军务、内务、外交、交通、理财、司法、编制)之一。它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的重要标志。军政府成立之初,曾给汉口的五国领事馆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却迟迟不给答复。直到10月17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之后,五国这才看到革命党人的力量强大,于是就发布了一纸布告,承认民军与清军是对等的实体,他们保持中立。这份布告实际上是承认了民军的地位,对清王朝是一个打击。当然,这纸布告到后来也只是一纸空文,因为五国后来在暗中帮助袁世凯获得了总统的宝座,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不愿意看到中国走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西配楼参观一下“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它分为七个部分、九个厅。
从清朝末年的武汉、武昌起义的孕育、到武昌起义的爆发、鄂军都督府的建立,再到民国的肇建,和现在武汉首义的纪念。全景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和影响。
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也未能幸免。自1961年英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后,德、法、俄、日等国也相继而来。他们以租界为据点,对湖北进行政治、军事、文化上的侵略与渗透;与此同时,封建统治的危机也日益加深。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挽狂澜于既倒,他在湖北开始推行耸动中外听闻的“湖北新政”,主体思想就是“中体西用”,就是用中国传统的封建道德思想为根本,以西方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甲午战败后,张之洞深受刺激,为了加强军力,他开始在湖北编制“新军”,新军除了武器装备、服装有特点以外,张之洞还大力提倡读书人当兵,投笔从戎在当时竟成为一种时尚,这就为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宣传鼓动新军起义埋下了伏笔。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观上为中国的变局准备着条件,而革命党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走上了更加务实的道路,很多革命党人都投身于起义,在武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1.5万人中有1/3是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随即成立鄂军都督府,推举原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并发布公告,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清政府闻讯后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水师提督萨镇冰统领水路大军分途并进,直抵武汉;并重新起用袁世凯,委以重任,全权指挥水陆各军进攻武汉。军政府成立以后立即扩军备战,武汉市民踊跃投军,不足3天,即募集到了3万人,未经训练便赴战场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杀。由于民军依托汉口街巷处处阻击,清军统领冯国璋竟悍然下令焚烧汉口,使繁华的街市变成一片焦土。
革命党人黄兴听到起义消息后,一路乔装打扮,乘船到武汉,部署对清军的反击战。其后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略总司令一职,负责阳夏保卫战。这座由泥人张制作的黄兴蜡像反映的正是当年都督拜将的情形。这场战役虽然以民军退驻武昌而告终,但民军以万余人之身躯血战坚守14天,为其他各省的独立减少了障碍,赢得了时间,可谓是“败中寓胜”了。
武昌起义得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相应,最先相应的是湖南和陕西,随后江西、山西、云南等各省也相继光复。1911年,孙中山自海外归来,1912年元旦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告终。
作为“首义之区”的武汉,今天还能找到那场革命带来的印记;首义遗踪处处,纪念设施种种。孙宗山的孙子孙志强先生在红楼参观时提笔写下了“民国之门”四字,由此可见鄂军都督府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了。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红楼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今天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如果我在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并提出宝贵的意见。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40分钟后我们在红楼外集合。下午我们将继续我们的愉快旅程!
湖北红楼导游词二: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阅马场,因为它红墙红瓦,故武汉人称之为“红楼”。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宣传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由于红楼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楼前的广场中央耸立着孙中山铜像,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红楼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红楼的主楼平面呈“山”字形,为红色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典雅庄重。
我们面前的这幢建筑就是鄂军都督府的旧址,也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它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建筑风格是模仿西方议会大厦的。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新,和平统一”;楼后是议员公所;还有东、西配楼,其中东配楼专管陈列辛亥文物300余件,许多都是世界罕见的珍品。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鄂军都督府的会议厅,它原来是咨议局的议事堂。主席台上布置有一面旗帜,即十八星军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十八星象征着山海关内汉族居住的十八个省份。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用“铁血精神”即武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陈列分为七个部分、九个展厅,全景式地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和影响。
这是序厅,正面弧线是一组武昌起义的领导人物,副线上是一组十八星旗,民国成立后,十八星旗被颁定为民国陆军军旗。
这是第二厅,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汉。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也未能幸免。自1961年英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后,其它各国也相继而来。他们以租界为据点,对湖北进行侵略,与此同时,封建统治的危机也日益加深。面对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在湖北推行耸动中外听闻的“湖北新政”,主体思想就是“中体西用”,以西方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深受刺激,为了加强军力,他开始在湖北编制“新军”,大力提倡读书人当兵,投笔从戎在当时竟成为一种时尚。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观上为中国的变局准备着条件,很多革命党人都投身于起义。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随即成立鄂军都督府,推举原清军统领黎元洪为都督,并发布公告,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清政府闻讯后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和水师统领水路大军分途并进,直抵武汉,并重新起用袁世凯,委以重任,全权指挥水陆各军进攻武汉。军政府成立后立即扩军备战,武汉市民踊跃投军,未经训练便赴战场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杀。最终清军统领下令焚烧汉口,使繁华的街市变成一片焦土。
革命党人黄兴听到起义消息后,一路乔装打扮,乘船到武汉,部署对清军的反击战。其后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略总司令一职,负责阳夏保卫战。这座由泥人张制作的黄兴蜡像反映的正是当年都督拜将的情形。
武昌起义得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相应, 1911年,孙中山自海外归来,1912年元旦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告终。作为“首义之区”的武汉,今天还能找到那场革命带来的印记。
湖北红楼导游词三: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游览观光,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是著名的辛亥革命首义旧址——红楼。
趁现在还没到达红楼,请允许我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红楼的概况。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华中重镇,武汉在军事上具有扼险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从武汉开始改变中国历史的行程,武汉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
近一个世纪前的1911年是中国旧历的辛亥年,一年伊始,反清起义便接连不断。继4月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后,5月四川发起了保路运动,以孙中山、黄兴为领袖的同盟会在武汉秘密建立了中部总会,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10月9日,负责军事组织的孙武在俄租界配制炸药不慎引爆,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名册、印信被抄,起义总指挥蒋翊武出走。十日晨,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被捕遇难。在此危急关头,新军中革命党人主动联络,决定按原计划立即起义。晚上8点多钟,新军工程营、辎重营首先发难,首先是工程第八营的几个士兵拒交子弹,打死了前来镇压的反动军官,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工程营夺占了楚望台军械库,推左队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各营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当晚,起义军兵分三路向总督署及第 8镇司令部发起进攻,炮击总督署,湖广总督瑞徵、第 8镇统制张彪仓皇出逃。11日天亮后起义者便占领了武昌全城,革命党人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在黄鹤楼上。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汉口、汉阳的新军也起义占领了两镇,同日,武昌成立了军政府。当时孙中山还忙于在海外筹款,黄兴也未赶到,由于变起仓促,群龙无首,起义士兵们硬把一个毫无革命思想的协统(旅长)黎元洪搜出来——民间称作“床底下拖出个黎元洪”——用手枪逼着他当了都督。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在中国结束了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虽然后来又在各地冒出了无数个割据称霸的“土皇帝”,但在摧枯拉朽的革命洪流面前无异螳臂挡车,中国历史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都只有十几天或几十天的寿数。辛亥革命成就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武昌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而千古留芳。
在武昌的首义路南端,阅马场北端的绿荫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楼房,因为它红墙红瓦,武汉人亲切的称它为红楼,这就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旧址。整个院落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红楼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其前身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云集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
红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和花坛喷泉,广场中央耸立着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顶呈锥体,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慨。红楼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红楼的主楼为红色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面阔73米,进深42米。建造型式仿照西方国家的行政大厦,风格典雅庄重:花岗石砌台基,红砖砌墙,廊前列柱起券,檐下饰飞头,檐上压以女儿墙。外墙砖砌,间饰附加假柱、柱头和垂花、垂禾、束莲等图案。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原为穹窿顶式,于1911年12月1日被清军炮弹击毁)。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突出的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