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抽空看一些短篇的名人励志小故事也是挺好的消遣,那么短篇的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篇的名人励志小故事:丘吉尔动物论
丘吉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演说家,他的演讲妙语连珠,具有打动并启迪听众的魅力,但难以说是俏皮、诙谐、幽默的。他的俏皮更多地体现在他使用语言时的睿智,体现在他运用的比喻中。有趣的是,动物形象常常作为典故和比喻出现在他的演说中。
丘吉尔喜欢那些哪怕是最傻的双关语,他称自己的鸡窝为“鸡肯汉宫”。
论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像只被抽打的豺狼,为了不受皮肉之苦甘愿成为希特勒德国的附庸,在德国这只猛虎的身边蹦蹦跳跳,发出饥渴的喊叫,这倒是不难理解,可它居然还发出了胜利的叫喊。”
当被任命为海军第一大臣时:
“这是因为我现在能下蛋了,而不是在尘土中刨来刨去并且咯咯直叫。这个职位让人满意得多了。我现在就在下很多很多的蛋,而且每一个都是‘好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蛋等着人来拿……以后将会有新的职位要任命。海军将领们会被‘水煮’‘烹炒’‘涂上黄油’。每个职位都是一只多产的母鸡下的新鲜鸡蛋。”
“独裁者骑在老虎身上狐假虎威,却不敢从老虎身上下来。而老虎此时肚子正咕咕叫呢。”
有一次,有人暗示他裤子上的扣子没有扣好时,他说:
“死了的鸟儿是不会从鸟巢中掉落下来的。”
1940年9月,他对法国人说:
“我们期待着(德国人)许诺已久的入侵。就连鱼都在等着呢。”
“正如鳗鱼要习惯自己的皮被剥掉一样,政治家要习惯自己像漫画里的小丑一样被讽刺……硬要我承认的话,那么我想说,如果漫画没了,这些漫画中的小丑们自尊心会受挫,变得沮丧起来。”
短篇的名人励志小故事:梁实秋先生的幽默
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在散文、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无论在作品中,还是生活中,处处彰显一代大师的幽默和谦逊。
当谈到孩子时,他劈头就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你正惊讶,他又补一句:“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两句话,把孩子称王的现象全形容了。谈到节俭,他则说:“晚上开了灯,怕费电,关了灯,又怕费开关。”
幽默的最高境界是拿自己开涮,既要有谦逊的品格,又要有充分的自信。
梁实秋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遂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他原计划用20年时间把《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但结果却用了30年的时间。他在“庆功会”上发表演讲时说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家洗耳恭听,他停了一下,又说:“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不是天才。如是天才,他就去做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意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一席幽默,赢得笑声、掌声一片。
梁先生跟韩菁清结婚之后,两个人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二人分房睡,梁实秋每天清晨4点起床,5点写作,晚上8点就睡了。韩菁清恰恰相反,不过中午不起,夜里总要到两三点才睡。“这样也好。”梁实秋说,“她早上不起,正好我可以安静,专心写作。我晚上睡得早,正好她得到自由,可以跟她那群夜猫子朋友去吃夜宵。”“如果她的朋友要请您一块儿去吃夜宵,怎么办?”有一天,朋友开玩笑地问他。“那简单!”梁实秋一笑,“他们请我吃夜宵,我就请他们吃早点。”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无奈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短篇的名人励志小故事:余光中的“恶搞”
余光中先生才华横溢,不仅写诗、评诗,而且译诗,样样精绝。就连其平时的“恶搞”也颇见才思。
据古远清教授说,他有一次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一个学术活动,结识了余光中。在主办方的欢迎宴会上,余光中和他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十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席间,不知是谁吟起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随后大家聊天的话题转移到了台湾的社会现实问题上。这时,余光中慨叹台湾世风日下知音难觅而政坛乌烟瘴气,投机分子层出不穷,于是顺口将耳熟能详的名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颠倒过来表达不满:
酒逢千杯知己少,话不半句投机多!
还是这14个字,只是语序这么一变,精妙深刻的讽刺效果顿显,立刻赢得满座叫好。
接着,话题又转回文坛。余光中认为当今台湾文学理念偏颇,利益至上,商业气息太浓。作家想要作品获得认可,需要评论家来推介,而评论家却要作家先拿来红包,然后才愿意写吹捧文章。这正是: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钱”!
一字之改,便将某些评论家斯文扫地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痛快淋漓,不愧大师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