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论文化强国梦、文化产业与公共服务机制和创新

一、文化强国梦与民生梦是中国梦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梦,更是文化梦、文化强国之梦。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不能止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或“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财富之梦,而必须追求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梦,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文化强,国家才真正强,唯有文化能够真正让中国圆梦。〔1〕习近平总书记访欧期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正是基于文化强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同时提出实现“文化强国梦”的路径是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强国梦”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作为载体。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崛起必不可缺,否则难以发挥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话语权的增强和提升更无从谈起。〔2〕美国所谓的“三片”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其中一片就是好莱坞大片(另两片是高科技芯片和快餐薯片)。中国文化产业承载着中国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功能,是由于消费者欣赏西方影视、音乐等文化产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这些产品所负载的意识形态内核被呈现的过程,消费者受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原来的信仰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覆盖、剥蚀、瓦解甚至重塑。〔3〕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其国家文化安全将难以保护,文化强国梦将不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就没有了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宏大的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更要实现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是个梦的总和,所以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之梦。“中国梦”的实现依托于个体梦想的实现,宏大叙事的“国家梦想”注定需要扎根于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接地气”,从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命力。〔4〕个体的日常生活梦,最重要、百姓最为关切的是基本民生问题。而当前及未来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是解决居民的公共服务问题,如基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这也正是中国梦的目标之一。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常委会见面会上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更好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住房和环境都属于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因而都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中国梦的现实意义绝不仅仅止于GDP总量世界第一或第二,人均收入世界第二、第一才更为重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不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必须不断地为人民造福。〔6〕

中国梦既是一个文化强国梦,那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崛起就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作支撑;同时“中国梦”也是一个民生梦,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和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要求,更是普通百姓期盼享有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实现幸福的梦。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改善民生,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文化强国需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加以支撑,“民生梦”也需要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那么,究竟两者是密切联系还是毫无关联?如果有联系,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中国梦的实现机制又是什么?是公共服务还是文化产业?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研究缘起。从目前已有的文献看,对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和公共服务如何有效供给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是有关公共服务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的研究成果则相对稀少。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文献即使谈及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也主要集中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好的产业平台、融资平台、政策平台等方面,而对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尚未充分揭示,需要进一步分析探讨。如何将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更好更有效地推动两大战略有机联动实施,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一些政策建议,是本文的研究动力所在。我们在图1勾勒了公共服务、文化产业与中国梦的基本逻辑。公共服务连接着中国人民的民生梦,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连接着中国文化强国梦,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支撑机制。理论上,公共服务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强国梦实现的关键在于文化产业发展背后的公共服务经济逻辑。

二、文化强国梦、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经济学

实现文化强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文化强国梦需要与之匹配强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因为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的供求动力存在匹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向市场求动力;而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与之有关联?公共服务是怎样影响文化产业的,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本文从经济学,即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经济逻辑。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经济学:需求匹配

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形态,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依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基于一定的收入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能逐步上升到对精神文化产生需求。收入水平的提升并非一定会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除了经济的因素,文化产业的提升还需要公共服务与之匹配,就像农村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购买洗衣机甚至小汽车等产品的需求,然而如果道路差、没有自来水供应网络等条件,即使农民能够买得起小汽车也无法在农村跑,即使农户家庭买了洗衣机也不能使用,这正是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修路、建自来水厂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缘由。

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动力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育、释放和提升居民对文化产业的需求。

1.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需求培育效应

文化产业的发展之所以需要一定的公共服务与之匹配,在于公共服务能够培养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与观念,进而形成文化消费氛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居民对文化消费没有需求时,需要培养对文化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电视广告等便是培养消费者需求的方式之一。进行文化消费需要培育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知识能力,即通常所说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文化程度”。暴发户虽然具备消费文化产品的能力,但无法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动力,而只能是一个潜力,因为其文化程度尚无法享受和消费文化产品,自然难以产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如图2)。

文化产品消费与一般产品消费不同,是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产生。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文化消费难以进行,更谈不上拉动文化产业发展。“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相同偏好的人会聚集在一起,产生大致相同的消费氛围,而文化消费需要这种消费环境。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也是所谓的成为“有文化的人”的关键。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仅要求居民的收入水平负担得起,更需要居民的文化程度能够与之匹配。一位农村老人即使子女买了电影票让他去看,可能老人也不想去,原因在于其文化水平不接受这种“不实惠”的文化产品消费。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促进新的现代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文化消费观念改变了,居民花钱看电影、看艺术展览就不会觉得是浪费,而是感到物有所值,是精神享受。很容易观察到,年轻人能够接受新的消费观念,而老年人则比较难以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培训的影响,是教育培训引领了新的消费观念,而绝大部分老年人几乎远离学校教育培训,无法接触新的事物;反过来,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年人能够接受新的消费观念,也在于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培训,改变原有的观念,从而让文化产品消费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需求释放效应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6629美元,已经大大超过国际上文化产业大发展3000美元的门槛值。然而与国际经验不同的是,中国文化消费依然不是很旺盛,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文化消费还有较大距离。据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2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7〕文化消费为什么没有随着收入增加出现井喷?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对文化消费形成了抑制。

关于近些年中国内需不振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在于居民消费不景气,但居民消费存在“有没有能力消费、敢不敢消费和愿不愿意消费”三个层次的问题。有没有能力消费是有没有经济收入进行消费,这是消费的基本前提。敢不敢消费是有能力消费但是消费有顾忌,例如因小孩的教育、老人的医疗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国家庭社会保障不完善问题所致的居民消费预期下降。不敢消费,形成预防性储蓄需求,而不是进行消费。愿不愿消费是有能力消费但消费环境较差或不安全,不愿意进行消费,因而转向国外消费。最明显的是中国奶粉产业案例,不是拉动了本国产业发展反而是带动了国外产业发展。所以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会导致居民没有能力消费、不敢消费和不愿意消费三个层次的消费需求制约,公共服务对文化产业的需求释放需要针对这三个层次。

(1)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构筑。人力资本是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由此,公共服务成为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因子之一,特别是对农村居民和进城农民工而言,更是如此。农民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本来较低,自然获取的收入机会和收入水平也较低。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足,主要在于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的消费不足。解决农民和农民工消费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其收入水平,让他们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中国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巨大是十分明显的事实,“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路径之一便是通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释放农民的巨大消费潜力。这也是公共服务带来消费能力释放效应的逻辑。

(2)公共服务的消费动力构筑。教育、医疗、住房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是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体现。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个人承担大部分教育、医疗和住房支出,严重地制约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包括文化消费,自然抑制了居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动力,形成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显然,释放消费需求必须解除居民的消费预防性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让居民敢消费,而且没有后顾之忧地消费。

(3)公共服务的消费意愿构筑。居民不愿消费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消费环境和消费安全问题。三鹿奶粉等时不时曝光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该说对中国居民有很强的消费意愿抑制效应。消费环境和消费安全是一项基本的制度建设,是政府必须加以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也是一种制度性公共服务。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滞后,导致居民不愿意进行消费;另一方面,内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然而中国文化产业如电影电视剧的“雷人”内容却让中国观众产生不愿“消费”的心理,这一问题同样在于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不到位,坚持了经济效应而忽视了社会效应,最终让观众“用脚投票”不去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必须致力于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减少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建设社会诚信体系,让居民愿意消费。

3.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需求升级效应

公共服务如何促进文化产业需求升级,突出的案例来自韩国文化产业。韩剧在中国深受观众喜爱,一部《来自星星的你》迷倒众多中国观众,成为流行一时的电视剧。韩剧的内核是突出传统文化与内容征服观众。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再造,需要坚持文化产品“内容为王”的创新原则,突出文化产品的“思想性”,以思想征服观众。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目前的优秀创意产品相当稀少,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发展中过度地追求传统文化产品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产品的公益性。而韩国恰恰注重传统文化创新,既追求文化产品的公益性也追求文艺性,更凸显文化产品的“思想性”、“创新性”,生产了很多优秀的创意文化产品,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特殊性,即外部性,文化消费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对消费主体的素质、文化的再创造起到提升的作用。正是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成为国家大力投资的理论依据。国家依据文化产品是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决定投入与否,体现为现在流行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盈利性文化产业”的区分方法。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文化产业的助力器,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升级而非阻碍其发展。文化的再生、创新、传播并不是单纯通过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个市场系统能够完成的,将文化活动普及到公民生活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体验才能够使文化“活”起来同等重要。〔8〕这需要国家大力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让公共服务下乡、进学校、进社区,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文化消费的“氛围”,构筑起一个个文化圈。

反观近年来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相亲节目,以及低俗剧、抗战神剧、后宫剧、穿越剧等的泛滥,芙蓉姐姐、凤姐等人物的流行,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产业需求升级的困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坚持文化产品“内容为王”的准则,突出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特征。这首先需要一个欣赏“内容为王”的消费群体,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消费具有思想性的文化产品,而不是那些“低俗、庸俗、媚俗”(三俗)的文化产品,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需求动力。有研究者指出,就现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而言,最需要做的是培育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城乡居民成为挑剔的、高鉴赏力的文化消费者。〔9〕公共服务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大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识别力、鉴赏力和判断力,提升文化消费的内涵,并通过市场机制——消费者“用脚投票”倒逼文化产业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需求升级动力。同时通过像电视、广播等具有典型公共物品属性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思想性的作品,提升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层次,进而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需求动力。

总之,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需求升级机制在于国家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鉴赏能力,引领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的内涵,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同时国家通过公共服务提供形成文化消费的“人气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规模化、大众化的升级需求。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经济学:供给匹配

依据生产函数原理,生产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文化产业的微观经济细胞——文化企业,作为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生产性单位,自然也需要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众多的文化企业构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有人才,21世纪人才最贵。其次需要资本支持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做大做强,产业有规模。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来自公共服务的制约。看电影需要电影院,看歌剧、戏剧等表演需要歌剧院、戏剧院。的确,文化产业需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匹配,否则居民难以去消费、去欣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企业一般不愿意自己单独提供,需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加以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经济学就是任何生产都需要劳动力和资本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公共服务能够对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配置进行优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和资本生产要素,进而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1.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供给效应

劳动力是任何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但文化企业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劳动力。因为文化产业具有知识经济属性,是一个高知识和高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通常受过较好的教育。在欧盟成员国中,文化领域工作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整个经济体就业的教育水平。〔10〕因为有文化的劳动力才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

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人才供给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二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流动优化配置。

(1)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效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中重要的一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形成人力资本,实现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成功转化。人力资本理论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尤其在以智力投资为主的文化产业中更是如此。这恰恰是与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因为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要素——教育,便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的形成需要国家公共服务提供,比如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大学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专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等。韩国一向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其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和大学入学率均在世界各国居于前列,2009年韩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505%。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发的《世界教育报告2000》,1990年时教育投入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7%,亚洲和大洋洲发达国家为40%,而中国当时仅为23%。1993年,中国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但直到2012年才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需不匹配,即供给的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匹配。中国的大学都是大而全的学校,很少有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学院或者专业设置。即使有,其课程设置和培养规划也很不合理,甚至只是各种专业的简单拼凑。反观韩国除了大力培养高、精、尖人才以外,还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训练。为了弥补文化产业人才缺口,近年来韩国新建了不少传统文化学校和与文化产业行业相关的大学及学院。〔11〕

(2)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优化效应。公共服务非均等会产生劳动力要素资源错配,在中国这类问题尤为明显。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就业选择是什么呢?首先是公务员,其次是事业单位,再次是国有企业。至于文化企业,大学生、研究生很少去选择,更没有想过要去文化创意产业。而国外大学生、研究生的就业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显然不是公务员。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公务员是不创造财富的,只是分配财富,甚至会攫取财富。中国大学生就业选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公共服务待遇的差别。公共服务差别供给导致了劳动力要素资源错配,这也是毕业生选择具有高公共服务待遇,却无风险性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根本原因。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风险性的行业,因为文化产业更多的要靠创新、创意,但创新、创意很可能会失败。失败了能够输得起吗?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破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中国的公共服务差别化供给所导致的要素错配,导致劳动力资源正源源不断地向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行业流入,而最需要人才的文化产业等创新领域却得不到相应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对文化产业的供给效应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劳动力流向能够发挥其聪明才智的领域,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扭转劳动力资源错配。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资源由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致使其难以获得满足;反之,只有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才能够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大学生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才不会涌向公务员等部门,而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能力进行创新创业,从而为文化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内容为王”原则下进行的创新,而要创作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必须打破目前的文化体制,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的自由、合理流动;让文化人才突破过去的体制机制约束,充分流动。这需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为前提,否则将难以自由流动。正如城乡人才自由流动的最大阻碍在于户籍制度中的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非均等享有。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之一是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

2.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供给效应

资本作为生产函数的另一重要生产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企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前所述,农村居民购买洗衣机需要有自来水配套设备,购买小汽车需要良好的公路基础设施配套,否则洗衣机、小汽车就是农民买得起也无法正常或者有效使用和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配套设施,否则也将无法正常消费。比如,看电影需要电影院,看戏剧需要艺术剧院,看书需要图书馆,欣赏美术需要美术馆,等等,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如图3)。

居民的文化消费首先是有没有钱的问题,没有钱自然无法真正产生文化消费需求,这就涉及收入问题;另一方面,即使居民有能力消费,但是就近没有文化消费设施,如剧院等,想消费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以上才能到文化消费场所,即便居民有能力消费也没有时间消费。“没时间消费”便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表征,进而会限制文化消费,抑制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学者的有关调查研究,以图书公共服务设施为例,按照国际图联的标准,每5万人应拥有一座图书馆,有效服务半径约4公里,而我国的现状是每46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平均辐射半径为57公里,这样的覆盖半径从便捷性角度看还无法支撑文化消费基础结构。据统计,我国公共文化投入与公民文化消费的拉动比例约为1∶50,即1元公共文化投入能够带动50元的公民文化消费行为。因此,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将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2〕由此说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要素,不可或缺。

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新经济特征”,只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才具备竞争力,而科技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实现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有风险的,更多的是失败,更少的是成功,并且需要长期投入。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应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需要国家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加以投入。因为如此,许多国家的R&D投入一直是比较高的。技术创新需要人才,而人才需要教育等公共服务提供;科技创新需要构建研发平台,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目前各地建设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就是这类。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表明,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产业主体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贸易和投融资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整体上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13〕同时,因为科技创新的风险性,激励科技创新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造文化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实现文化产业从量到质的飞越。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弱化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激励,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创意水平的提升,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是国家提供的制度性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国家制度性公共服务提供不足或发展滞后,自然直接影响文化产业创新,进而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强国梦、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动力机制

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而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经济学充分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公共服务的有效匹配。公共服务既是文化产业的动力机制,也是实现中国文化强国梦的重要机制,同时公共服务在客观上又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有利于推动中国“民生梦”的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市场调节。但发挥市场有效的资源配置作用要有一定的条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文化产业面向市场需要的条件是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是文化产业需求链和供给链上的重要一环。因此,推动中国文化强国梦的实现,必须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链和供给链上的公共服务创新机制。

1.公共服务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链匹配

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需要进行培育,责任就在公共服务,特别是作为其重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构建一个新的创新机制以匹配文化产业发展的培育需求,即公共文化服务要“接地气”,要入基层。

(1)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下乡,培育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释放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目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基本上是风俗甚至一些宗教思想占据其精神文化生活,对现代文化产业的需求严重滞后。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下乡,就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有机协调,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农民的文化产业需求,占领农村居民的文化阵地。其中国家应主导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投资,满足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市场供给由于比国家供给更加有效率,可实行国家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则提供具有一定共同偏好和区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2)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进学校,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需求,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年轻人是未来现代文化产业的消费主力,年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尤为需要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学校,以培育和提高年轻人对文化产业的需求。除了国家应提供基本的公立学校之外,还需要市场建立私立学校、社会组织建立各种非盈利性的培训机构,共同提供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即由国家、市场和社会三方有机协调培育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升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动力。

(3)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激发老龄化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领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区也是重要的文化阵地和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阵地。社区老年人文化需求是一个特别值得发展的领域,而且随着中国未来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更加庞大,同样需要国家、市场和社会组织构建一个三方协调机制进入社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培育、提升居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2.公共服务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供给链匹配

文化产业发展的供给链构造需要劳动力和资本两大基本生产要素的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应有相应的匹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生产要素。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有需求动力,更要有供给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劳动力的资源错配来自公共服务差别化提供;而资本要素来自公共服务供给,也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文化企业的资本成本。如果政府没有提供或者提供的量不足,则会导致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支出更高的成本,影响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文化产业供给价格高,会制约文化产业需求面,进而制约发展的大众化、规模化。因为文化产业的生产不是单一要素的生产而是多种要素的联合生产,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联合生产的资本要素。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需要国家、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有机协调提供。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实现国民公共服务享有权利平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要素支撑。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不同部门、单位的公共服务享有差别过大必然严重制约劳动力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错配,这种现状急需改进。当前及未来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民全覆盖,让劳动力没有后顾之忧,敢闯敢拼去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基础。

(2)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本联合生产要素平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就是动力”。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为文化产业创造新的发展平台。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混同的格局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加以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主要面向市场,社会弥补政府与市场供给缺陷,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分工明确的多中心治理体系,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生产效率,进而为文化产业提供资本联合生产要素,减轻和降低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成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调机制,形成公共服务的多中心治理体系。

3.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

文化产业的需求链与供给链要求公共服务创新,但最根本的创新是体制创新——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转变。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仍是传统式的,是政府主导而非市场主导的,是文化事业体系。纵然居民有文化消费的强烈需求,文化产业的供给方——政府,具体而言主要是文化事业单位也是垄断式供给的,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不匹配,形成政府垄断式资源配置与居民文化需求多样性之间的尖锐矛盾。构建一个市场需求导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根本之路。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传统的文化事业体系的最大不同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市场导向型的,而文化事业体系则是生产导向型的。

(1)建设保基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种均等化是基本性的,即保障居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即便如此,保障居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要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从单一的政府主体转向政府、市场和社会文化组织协同供给,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多样化需求。建设保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考虑地区差异性需求与居民差异性需求,这种差异性需求应通过市场而不是通过政府完成,否则,政府决定资源配置可能导致“政府失灵”。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哪些是市场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都让市场竞争来淘汰而非政府决策,从而提供居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

(2)建设有竞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在于保障居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而且还是实现文化强国梦的重要机制,内含增强文化软实力,出精品出有竞争力品牌等功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应在市场导向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单位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导向过程中应不断地在激烈竞争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而非传统的数量扩张之路。

综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纠正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质所以要坚持政府导向的思维误区,在保基本的同时努力提升分散化服务质量,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文化强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论文化强国梦、文化产业与公共服务机制和创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32761/206323396.html

更多阅读

独家 产业园区招商全攻略 产业园区招商流程

文/克而瑞·城市运营事业部 项目经理 侯建文产业园区面对招商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即便是有些招商行为,也无法系统化的解决招商问题。人们不禁要问“招商”去哪儿了呀?今天,就让“招商”回来!笔者抽丝剥茧,以实战实例为依据,以体系指引,加以

四川“惊雷科技”:托起100亿产业园区

四川“惊雷科技”:托起100亿产业园区(19篇次)1、中国经济时报2013.1.30.四川“惊雷科技”:托起100亿产业园区http://www.cet.com.cn/dfpd/bwdqzg/761350.shtml2、中国工业园区2013.1.30.宜宾“惊雷”:新金属产业链托起百亿产业园区(组

府谷县海红果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建设模式

府谷县海红果产业园区建设鲁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一、现状、特点与优势本区域包括古城、麻镇、黄甫、清水、哈镇、赵五家湾、木瓜、海则庙、府谷镇、孤山10乡镇。2007年末总人口13.83万人,总户数4.39万户,农业人口10.43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1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首页个人简历手抄报黑板报科技作品教室布置范文大全教师范文小学语文学生科技创新论文11、为什么白醋能显字我看见科学书上说,白醋能显字,我不相信。白醋是白的,怎么也出不了字来,会不会书上说错了。哎!只有做了这个实验才能见分晓。我迅

声明:《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 论文化强国梦、文化产业与公共服务机制和创新》为网友王者孤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