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习俗】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有意思的是,立春时节,民间艺人还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除了“吃春饼”和“鞭春牛”习俗之外,我国民间百姓在立春之日还有喝春酒、贴春帖、迎春、报春、踏青等习俗。
【立春养生】
立春节气至,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此时节公众在生活起居上要防“病”保“健”,饮食调理上宜少“酸”多“甜”。
立春期间是由冬寒向春暖过渡的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傍晚却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同时,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免疫力和抗病力均有明显的下降,再加上立春时节,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开始生长繁殖。因此,在立春时节,公众在生活起居上要格外注意防“病”保“健”。
有资料表明,春季是流感、脑炎、呼吸道疾病、肺结核等病症的多发季节,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染病后是否发病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理。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立春时节的养生保健要注意搞好居室内的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减少病菌孳生的条件;坚持晨练,起床后散步、慢跑、打拳、做操对身体健康均大有益处,能提高机体适应气候变化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注意口鼻卫生保健,阻断温邪上升,断其犯肺之路。
立春时节乍暖还凉,多风干燥。在这个时候,公众在饮食上要合理地调整,有目的地选择食物,根据时令变化和自身需求,进行合理的调配和养护,以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传统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气最旺,如果再吃酸性食物,就容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肝旺则容易损伤脾胃,引起脾胃虚弱病症。
立春时节,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草药和食品,中草药可选用枸杞、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等,多吃些升发阳气的韭菜、菠菜、荠菜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可以达到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此外,护肝养脾还可选择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食用。
除了饮食调理之外,公众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平时应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活动时动作宜舒展、缓慢,还可进行郊游、踏青,以畅达胸怀、陶冶性情、活动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