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于数学认知活动,又反回来对数学认知活动起重要指导作用,它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和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你做的手抄报有体现你的数学思想方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竖版的数学手抄报图片,希望大家喜欢。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的图片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图(1)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图(2)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图(3)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图(4)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图(5)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图(6)
竖版的数学手抄报的资料
一、数学名人名言
1) 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苏步青
2) 数学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本杰明
3) 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冯纽曼
4) 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
5)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培根
6) 多数的数学创造是直觉的结果,对事实多少有点儿直接的知觉或快速的理解,而与任何冗长的或形式的推理过程无关。——卢卡斯
7) 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维特根斯坦
8) 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布尔巴基学派
9)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克莱因
10) 给我五个系数,我讲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A·L·柯西
二、数学谜语
1) 鼎足势成魏蜀吴(打一数学名词) 三角形
2) 不用再说(猜数学名词一) 已知
3) 搬来数一数(猜数学名词一) 运算
4) 隔河相答(猜数学名词一) 对应
5) 同室操戈(打一数学名词) 内角
6) 兵对兵,将对将(打一数学名词) 同位角
7) 十八斤(猜数学名词一) 分析
8) 司药(猜数学名词一) 配方
9) 请人做事(猜数学名词一) 求作
10) 查帐(猜数学名词一) 对数
三、趣味数学小故事
火柴游戏
一个最普通的火柴游戏就是两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于桌上,两人轮流取,每次所取的数目可先作一些限制,规定取走最后一根 火柴者获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 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例如:桌面上有n=15根火柴,甲﹑乙 为了要取得最后一根,甲必须最后留下零根火柴给乙,故在最后一步之前的轮取中,甲不能 留下1根或2根或3根,否则乙就可以全部取走而获胜。如果留下4根,则乙不能全取,则不管乙取几根(1或2或3),甲必能取得所有剩下的 火柴而赢了游戏。同理,若桌上留有8根火柴让乙去取,则无论乙如何取,甲都可使这一次轮取后留下4根火柴,最后也一定是甲获胜。由上 之分析可知,甲只要使得桌面上的火柴数为4﹑8﹑12﹑16...等让乙去取,则甲必稳操胜券。因此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5,则甲应取3 根。(∵15-3=12)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8呢?则甲应先取2根(∵18-2=16)。
规则二: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为1至4根,则又如何致胜? 原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须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 通则:有n支火柴,每次可取1至k支,则甲每次取后所留的火柴数目必须为 k+1 之倍数。
规则三: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不是连续的数,而是一些 分析:1﹑3﹑7均为奇数,由于目标为0,而0为偶数,所以先取甲,须 使桌上的火柴数为偶数,因为乙在偶数的火柴数中,不可能再取去1﹑3﹑7根火柴后获得0,但假使如此也不能保证甲必赢,因为甲对于火 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制的。因为〔偶-奇=奇,奇-奇=偶〕,所以每次取后,桌上 的火柴数奇偶相反。若开始时是奇数,如17,甲先取,则不论甲取多少(1或3或7),剩下的便是偶数,乙随后又把偶数变成奇数,甲又把奇数回覆到偶数,最后甲是注定为赢家;反之,若开始时为偶数,则甲注定会输。
通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通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规则四:限制每次所 分析:如前规则二,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则甲必胜。此外,若甲留给乙取的 火 柴数为5之倍数加2时,甲也倍数加2时,甲也可赢得游戏,因为玩的时候可以控制每轮所取的火柴数为5(若乙取1,甲则取4;若乙取4,则甲取1),最后剩下2根,那时乙只能取1,甲便可取得最后一根而获胜。
通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数为5之倍数或5的倍数加2。 6、韩信点兵 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 韩信点 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 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 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 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 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 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 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1.数学竖版手抄报图片
2.竖着的数学手抄报图片
3.a4竖版手抄报图片
4.竖着的手抄报图片
5.简单漂亮的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6.数学日记手抄报竖版
7.数学手抄报的图片大全
8.6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竖版手抄报
9.简单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10.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