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艳波事迹观后感 陶艳波人物事迹及观后感

陶艳波事迹观后感 陶艳波人物事迹及观后感

陶艳波被称为“同桌妈妈”,为了让儿子上正常学校,陶艳波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后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陶艳波事迹及观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陶艳波人物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陶艳波颁奖词:“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陶艳波事迹观后感篇1

43岁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多年,仍是民族中学的“学生”。每天,她陪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上课,从孩子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三,陶艳波已经在教室坐了14年,她是老师眼里问题最多的学生,是儿子特殊的“同桌”。

第一声“妈妈”,她盼了6年

18年前,杨乃斌在6个月时突发高烧,双耳失聪。10个月时,做了一次手术,使左耳可以听到60%-70%。然而,一样大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小乃斌却一个字也不会说。十聋九哑,陶艳波心里很清楚,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儿子可能就永远不会说话!

陶艳波开始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有时旁人被他们母子说烦了,但陶艳波仍然坚持,她知道自己没有其他选择。终于,杨乃斌在6岁时,叫出了第一声“妈妈”,这一声并不很清晰的“妈妈”让陶艳波喜极而泣……这声“妈妈”她盼了6年啊。

14年陪读,每天像打仗

昨天,在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张课桌前母子俩并肩而坐。儿子努力地听,母亲则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晚上,母亲将课堂上不好“消化”的问题,一遍遍教给儿子。随着课程越来越高深,陶艳波感觉越来越吃力。尤其是英语,她自己上学时学得很少,现在等于从零学起。她就加倍努力去记忆、朗读和学习。杨乃斌学理科,有时老师不做板书,陶艳波就在自己脑海里勾出框架,将老师口头的提问快速记录,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我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手上身上紧张忙活得全是汗。”陶艳波说,“遇到难题,有时候会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让她掉了不少头发,手上也因做笔记而磨出老茧。

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民族中学的老师说:“杨乃斌的妈妈是课堂上最努力的学生,也是提问题最多的学生。”陶艳波多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现在杨乃斌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老师讲课内容的50%,而且可以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了。让陶艳波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非常懂事。每次上学路上,母子俩都是一人一个书包,还要带饭盒,这时候儿子总是争着提东西;晚上在家做作业,儿子非常认真主动,从没让她催促过;自己每年过生日,儿子都会用省下的零花钱给她买礼物。去年,陶艳波带着儿子回了趟老家,亲戚朋友看到他们印象中的聋哑男孩居然学会了说话,都感叹不已。

面对大家的称赞,陶艳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就要善待他,对他的人生负责,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陶艳波事迹观后感篇2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34261/917235206.html

更多阅读

陈斌强事迹介绍 陈斌强事迹观后感

陈斌强事迹观后感(一)陈斌强,是一位平凡的初中老师,平时教学工作比较忙。五年前,他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不但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会因为乱走而丢失。做为儿子的他,没有因为这样而嫌弃妈妈,也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照顾妈妈。为了更好的照顾妈妈,他

张丽莉事迹观后感 新闻纪实片《张丽莉》观后感

新闻纪实片《张丽莉》观后感1四集电视新闻纪实片《张丽莉》首次通过视频和当事人讲述为主的方式,生动系统地展示了张丽莉的英雄壮举、抢救过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社会影响,表现了张丽莉的崇高师德、成长过程、坚强

张丽莉事迹观后感 观看张丽莉老师事迹的观后感

观看张丽莉老师事迹的观后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

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800字

   2015年2月27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一台深情呈现,观众无不被他(她)们的事迹所感动。  在获选的人物中,有一生隐姓埋名,扎根中国大西北沙漠,为国家的“氢弹”研发做出巨大贡献

声明:《陶艳波事迹观后感 陶艳波人物事迹及观后感》为网友酒伴清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