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青春不要藏,不如拿出学铁人,那么青春励志学铁人范文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青春励志学铁人范文:看铁人 学铁人 做铁人
单位给了一张电影票,看电影《铁人》。今晚8点钟在工人俱乐部观看。
工人俱乐部观离我家有5公里。我学铁人不怕吃苦精神,跑着去看电影。
回来太晚了,中间有两公里路段偏僻,不安全,还是坐中巴车回吧。
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的事迹,很感人。一直想做像铁人那样的人,一直也是这么努力的。
转贴铁人的事迹:
“转眼间,老队长王进喜离开我们已近40年了。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的事。冥冥中的老队长还是穿着那套打着补丁、掉了扣子、满身油泥的衣服。他那强健的体魄中藏着疲惫,坚毅的面孔透着善良,那模样,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我经常梦见和铁人并肩战斗,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场面和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
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随着电影《铁人》在全国公演,那段艰苦创业、激情燃烧的岁月再一次呈现在广大观众们面前。铁人的光辉形象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也勾起了原1205钻井队地质员、年近80岁的韩来祥老人对老队长王进喜深情的怀念。
“铁人”的称谓是这样传开的
1956年,经过5年军旅生涯的磨砺,正值青春年华的韩来祥转业后,幸运地被分配到玉门石油管理局王进喜任队长的钻井队,当上了一名地质员。队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他受益匪浅,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0年春,该队调往大庆时,韩来祥随队长王进喜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位于东北萨尔图的茫茫大草原。会战伊始,全国各路几万人马纷至沓来,面对的是“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王进喜所率领的1205钻井队一行34人,当晚就是在一间四面透风的马棚里,背靠背相互取暖中度过的。由于一时间职工的食宿困难、物资材料供应困难、吊装运载设备困难,该队几十吨的钻机设备运抵后,在既没有吊车,也没有卡车的情况下,一向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队长王进喜对职工们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就是在这个时候喊出来的。他们用钻杆垫底当滚杠,用钢管钢钎做杠杆,前面拉后面撬,将总承配件拆卸后人抬肩扛,用了3天3夜,将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矗立在寒风刺骨的茫茫荒原上。当设备安装完毕,临近开钻时,水源还没有接通。王进喜火急火燎地吆喝起大家,端起脸盆,挑起水桶,硬是从附近的水泡子里破冰,一趟趟取来了50多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了5天零4个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
第二口井开钻不久,在一次生产中腿被砸伤的队长王进喜两次从医院偷偷拄着拐杖跑回井队,坚持工作。一天,该井突然出现井喷,在没有重晶石粉压井的情况下,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水泥倒入泥浆池后,搅拌不开,时间稍纵就会凝固。在这种情况下,王进喜甩掉拐杖,纵身跳进了齐腰深的泥浆池中,冒着零下20度的低温,用双腿和两臂搅拌泥浆压制井喷。在他的影响下,当班的七八个人也跟着跳了下去。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制服了井喷。本就负伤的王进喜,此时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住在井队附近的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的称谓就这样传开了。
讲到这里,韩来祥老人的神情中显露出几分激动、几分酸楚,更多的是敬重。
铁人的侠骨柔肠
在电影和媒体报道中,更多的是表现王进喜带领全队实现“日上千,月上万,一年钻井进尺10万米”的光辉业绩和“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形象。现实中的王进喜对待工作不仅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而且天生是个火爆脾气,遇到有人工作丢三落四不认真、偷懒耍滑不出力的现象,他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怒斥,朝当事人踢上两脚的事也是有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直肠子”,钉是钉铆是铆,不仅没有一点小肚鸡肠,而且是一个严于律己、有情有义、感情细腻、知冷知热的柔情男儿。
说到铁人严于律己、知冷知热的事,韩来祥老人和老伴的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记得,还是刚到大庆那阵,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因没有细粮供应,天天“瓜带菜”,很多职工家属出现了腿脚浮肿营养不良的症状。韩来祥家中的4个孩子嗷嗷待哺,小女儿出生后因没有奶吃,两岁了还站立不起来。身为当时钻井二大队大队长的王进喜知道后,在单位评救济中,总忘不了韩来祥家,每次救济40元,共连续补助了五六次。当时的40元可是个大数目,对韩来祥一家来说那就是救命钱。不仅如此,王进喜还把韩来祥由井队调到大队当上了一名调度,让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以便发挥仅有的那点粮食的效能。王进喜吩咐大队管理员特地为韩来祥小女儿定了4个月的牛奶,使其小女儿很快站了起来,学会了走路。老队长不仅对韩来祥一家是这样,对很多困难职工家属都给予了这样那样的关心和爱护。为了使全队职工不饿着肚子干活,他冒着违反政策的风险,从乡下购来土豆、萝卜、白菜等分给职工充饥,让他们度过这段艰苦的日子。然而,一向严于律己的他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却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老队长当时膝下有5个儿女,上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爱人也是一名家属,一家8口挤在一间“干打垒”的屋子中。要说困难,他家可算是最困难的,穷得家中土炕上夏天没有一个凉席,冬天没有铺上棉絮,仅用一块破帆布凑合垫着,谁见到都会感到不是滋味。就这样,他从没有申请过一次困难补助。韩来祥的老伴郑玉香还讲了这么一件事。1960年她从陕西洛川老家带着4个孩子前往大庆,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妇女带着5个孩子。两天多的行程中,5个还不太懂事的孩子,将妈妈身上仅带的几个玉米粑粑吃了个精光,却未见妈妈吃一点东西。她那有气无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