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们在就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地增强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章: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今年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们全国的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难更是难上加难。这次北京两会突显了十大热点问题,这十大热点第一就是反腐倡廉问题,第二就是就业问题。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源,引起了社会、政府、高校、家长的普遍关注和焦虑,应该拿出政策搭建平台,予以鼓励和支持,破解就业这个难关,保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大学生就业难有其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经济的原因和国际的原因,现在是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症。对今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性、必然性和长期性。这个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总结出下列五个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就业难的困境。
从去年
金融危机带来的是实体经济的萎缩,出口经济的衰退。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出口企业大面积倒闭,因为出口企业大量的是中小企业,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它们的出口订单减少,市场在萎缩,开工不足,加上国内融资难和劳工力成本提升的压力,出口企业倒闭了
二、由国情决定了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在就业上可以概括为“一大、三多、一少”。“一大”是指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降到 “三多”是指农民工多、国企下岗职工多、毕业大学生多。“一少”是指就业岗位少。按照就业局的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正常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在
三、大学扩招增加了毕业生的供应量,也相对加剧了就业难。
十年前,在中国高校兴起了“大跃进”,并校风、扩张风导致招生能力成倍的增加。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八十年代比增加了
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造成大学生就业相对过剩。
我国过去基本是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三千年前孔夫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教育,五十年代学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搞专才教育、精英教育,这些教学观念在当今仍然挥之不去。我们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还是按照学科性引导这种评估标准,引导大学校长的热点在招生上为了创效益,在学科建设上为了争名气,很少有关注就业的问题。现在市场上人才的结构是白领过剩,蓝领短缺,缺乏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而学科型、科研型人才相对过剩。
五、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大学生就业呈现“倒金字塔”状况。
现在的人才需求是基层的多,机关的少,呈“正金字塔”形。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格局却是浮在上面的多,沉到基层的少,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大部分学生毕业都愿意留在城市,不想去农村去基层工作。这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模式,进行城乡分治,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待遇和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大学生就不愿意去基层工作。比如,县城一缺教师二缺医生,但是很多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不愿意去县城,生活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和城市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造成宁可在城里待业,也不去基层创业的情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这个问题才能根治。
所以现在无论从社会的角度看、从政府的角度看、从高校的角度看、从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态看,都要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和转变。解决我们高校过去培养人才高分低能的现象和大学生择业上眼高手低的问题。有健康的就业心态,才能使就业有健康的循环和发展。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章:大学生就业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但与此相伴的是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和改善就业问题需政府拓宽就业渠道等系列有力作为,但也需要大学生自身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方能够化解就业难题。
从实际出发,找准择业“坐标”。习总书记勉励大学生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首要一点就是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身从而确定好择业的“坐标”。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频繁跳槽的窘境,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呢?究其原因还在于部分大学生择业方向的迷失,不能够发现自身的特质,不能够挖掘内在的潜质,不能够把握就业方向,从而使就业成了大学生的难题。因此要化解就业难题需要青年人能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对自身特质、潜力以及就业意愿和方向做出明确定位,把握好就业的“横向坐标”;另一方面又要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针对职业特点,确立短中期的职业规划,不断沉淀和提升,掌握好就业的“纵向坐标”。
从基层出发,放低从业“姿态”。基层是锻炼青年人最好的“熔炉”,能够锻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加刚强;能够凝聚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更能奋进;能够实现我们的价值,让我们更加优越。小岗村的沈浩扎根基层,砥砺奉献,将基层作为人生的事业坚守下去,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更应该秉承先进人物的精神,放低从业姿态,切勿好高骛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因此在择业时应该拓宽就业渠道,放眼基层工作,将基层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去坚持、努力、奋斗,在基层工作时要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眼往下看、脚往下走、劲往下使,真正的做好基层工作。
从岗位出发,创造就业“业绩”。平凡的岗位依然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最美司机吴斌在平凡中诠释了何为安全“责任”,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平凡中演绎了何为师者 “奉献”,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在平凡中塑造了何为保卫“义务”,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了人生的定位,让自己的人生闪光,因此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应该真正的从岗位责任出发,要明确岗位责任,将岗位责任与人生信念相结合,将奉献、责任、善良的人生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中发现闪光点,更加明确责任与义务,在平凡中演绎不平凡的人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对于大学毕业生,尤其如此。十年寒窗苦读,亲人殷切期盼,如果毕业换来的是失业,让人情何以堪。对于大学生来说,实现就业是一生幸福的起点,因此真正的化解就业问题还需要从扭转就业观念就要找准择业“坐标”、放低就业“姿态”,创造就业“业绩”,才能够让就业不再是难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文章:大学生就业论文观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加以分析,以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展奋斗领域,突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除了带给人们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扭曲,当代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滋生和蔓延。在就业观上具体表现为:
1.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生毕业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1]。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2.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就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统计:43.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3.拉关系、找门路,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每当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些掌握人事任用“生杀大权”的人便成为一些想投机取巧的人的焦点。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3]。这无疑是一种与文明社会不协调的因素,这不仅是对工作岗位的亵渎,更是对广大大学毕业生的不平等的待遇。
上述这些不健康的就业观,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些家庭中的“独子”,在比较优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通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可是毕业就面临失业。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太好,为了儿女上大学,金钱上已经不是什么智力投资,而是沉重的债务包袱。而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不仅家庭、学生都缺乏思想准备,政府和学校在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方面也缺乏经验。
所以,虽然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就业岗位逐年增多,每年都要增加800多万工作岗位,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06年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为2500万人。我国失业率将高达20%[4],这也造就了一个好的岗位会有成千上万人来竞争的独特景观。因此,大学生们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的机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那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些“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旧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不可能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幸运,但如果失去这种可能,难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吗?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工农商学兵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走出这块小天地,何止七十二行,七千二百行都不止啊!有两则新闻,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卖猪肉[5],另一个是研究生唐忠华在四川当猪倌[6]。对这两则新闻,媒体和公众总是能将大学生职位的卑尊放大成焦点事件。普遍认为,大学生具有高端的专业知识,现在放弃专业去喂猪、卖肉,是人才浪费,如果那样,“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费光阴穹度日”?其实笔者认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白领诚可贵,蓝领价更高,为了能就业,两者皆可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都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所以,大学生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不是大学生挑岗位,而是岗位在挑有能力的适合的应聘者,如果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就业的道路上,就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学生们能认清形势,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先就业,再择业,眼前可能就别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应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人”,进而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一次走上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以为自己本领在手,天下尽在掌握。一旦真正做起事来,难免心浮气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读了大学,按说对就业有期待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此端起了架子,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认为非大城市不去,非工资高福利好的单位不去,这就大错特错了。就业,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毕业生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扎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技能,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介绍信”,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当然,要想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光要求这些“天之骄子”转变旧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之路来。
作为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目前高校教育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教学上仍多延用过去的单纯的书本式的课堂教育,教师们往往只满足于教学上了多少课时,而学生们则满足于完成了多少学分。对学生的评价是是以分数定高下,而不是以能力定优劣。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高分低能、考试型的学生,既缺乏组织交往能力,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无创新精神。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当务之急是改变旧的传统式的以书本、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方式,在加强传统知识教育的同时,肩负起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的责任,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使大学生们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走上工作岗位,走上创业道路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一方面应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满足每年开几次大型招聘会,要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应会同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在校设置专业。在传授技能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不会在招聘时,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将他们排除在就业大门之外。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在税收、贷款、自谋职业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述这些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却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毕业生拥有就业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国家贡献才能的义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将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们在就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地增强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大力的帮助下,闯过就业这个难关,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大学生绝不是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观念转变天地宽,何愁大学生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