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小本创业故事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农村小本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小本创业故事

农村小本创业故事1:农村的穷小伙靠收酒瓶创下至今市价上亿的企业

农村人通过创业成为有产人士的不在于少数,但是通过收酒瓶创下了上亿的财富的故事你听过吗?他就是一个普通不过的农村人了,有着农村人的一切,没有高学历,家庭穷论潦倒,兄弟姐妹们众多……但是他却有着成功人士有的一切优点:精干、勤奋、吃苦……创业所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压力是我们不能想到和体会到的,但是我们还是要为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竖起大拇指点赞。他的白酒加盟开店事迹是这样的。

精干、不善言谈、低调、勤奋……虽然是1970年代的创业人,但刘玉栋身上充满了1960年代人的气质和精神。初中毕业的他,当年闯济南时身上只有2块钱,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个亿。

闯省城先修自行车

刘玉栋的家,和其它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与许多农村孩子不同的是,他虽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从小独立性强。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来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异常难,最后只能跟着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当时,他的想法很淳朴:“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

2年多的学徒,挣了2万元,“当时白天除了在店里修自行车,晚上还要到自行车厂去装自行车,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大。”这个“成绩”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2万元,那个时候很少见。

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当时,他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个门头,专门修理自行车。

白酒加盟开店。当时来修理自行车的人大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代理的原始起点,时间长了他感觉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高,头脑灵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做代理何尝容易,谁也不会把大批量的货放给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而且,当时许多酒厂都有专门的代理,酒厂对一车两车的货也不在乎,再说他没有多少资金,实力不行。

胆大的刘玉栋带着1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兰陵白酒的酒厂。厂长毫无商量地把他拒绝了。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不卖酒给我,我就不走。”刘玉栋回忆说在厂长的点拨下,他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方收酒瓶。

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现在,刘玉栋还庆幸自己的坚持,“这与我在农村生活养成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1992年,在得知美国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中国代理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北京与这两家洋行谈判,要求在济南代理经销“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刘玉栋如愿以偿。

白酒加盟开店。后来,他又陆续代理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的白酒加盟连锁。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刘玉栋完成了原始积累。

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开发了泸州老窖“古酿”、“窖藏”两个系列共二十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代理权,在全国各主要省市设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依托山东、辐射全国的市场布局。

至今已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代理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满足,“我们还要做外国名酒的中国区总代理,让中国老百姓与洋酒真正的亲密接触。”

目前,刘玉栋代理加盟的产品不仅在酒水,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领域。“我们除了做流通环节,现在还进入了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生产环节,具有标志价值。”2003年,刘玉栋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只有专业化才能取胜,”刘玉栋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经营思路。虽然目前,刘玉栋经营的这个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业酒类网络,但他们仍在强化、延展自己的网络,“现在我们的网络已覆盖了山东70%的县级城市,不过还在建设更深层次的营销网络,对于流通行业,网络是最有价值的。”

白酒加盟开店。也许因为没有上高中、没有上大学,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刘玉栋感到很遗憾,在与笔者的对话中,他时常提到这个词:“学习”。在他的生活中,学习是一个永远贯穿的关键词。

现在,他感到欣慰的是有了学习的时间和条件。“我现在正在读MBA,希望多学习一些经济管理的知识,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人最大的财富不是结果,而是走过的路,而是学习积累的经验。

除了学习一些理论,“还要向你的客户、家人、员工学习,他们往往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对于1970年代的年轻创业者,应多学习五六十出生的企业家身上的一些精华,弥补自己时代的不足,避免走一些弯路,”刘玉栋说。

作为农村出来的人,刘玉栋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农村人的经历有特殊的理解。他提醒:对于很多农村进城打工的年轻人,不要放弃学习,要敬业,这样才可能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要放弃打工,锻炼自己的能力很关键。

农村小本创业故事2:初中毕业的他来到县城开包子加盟店终成功

黄立新只读了初中,年轻时以打棉絮维持生计,从来也没有给别人打过工,也没有做过其它生意。他转行开了早餐店:一个包子店,现在就夫妻俩,另外请了两个工人,每天早晨营业额在1100-1500元之间,一个月毛收入在1万5千-2万之间。1982年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加上家中穷,那是刚包产到户的年代,那时也没有地方打工,农村的年轻人必须得学门手艺谋生,父母就也要我学手艺,这样就学起弹棉花来,一年后出师了,就干起了这行。

平时干农活,冬天打棉絮,生活也过得去。

坚守打棉絮县城买房

1996年才发生变化,那时出现最早的打工潮,没手艺的年轻人开始往外闯,我有手艺不想出远门想在当地谋生,终而在96年7月一家三口来到县城租了铺面完全靠手艺创业,那真是压力山大呵。

沒出门想出门,出了门心里慌。那时候县城常住的人口都是有工作单位的,因为当时没开发,根本就没有就业机会。以个体形式在城市生活的人很少,开始生意很不好,兔强賺个生活费,但做手艺亏本总是不会的。不过在淡季的夏天就心慌,因为打棉絮是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

说心里话我真想回家,因为在城市生活压力大不习惯,在老家生活一点也没压力,但又怕乡亲笑话我,涚人家往外闯,你闯不出门,没本事。没有办法只得呆下去,那怕要饭也不能回家,就这样呆来了。

打工就一直租房住,直到2002年才买了一套一二手房,总算有个家,心安了点。

打棉絮这么多年也没有赚到什么钱,最主要是粉尘大伤害身体,就动起了改行的念头。

改行做么好呢,没头绪,这时从网上说做清洁球赚钱而且投资不大。于是就在县城转了一圈,一了解当地没人做,这项目好没人和我竞争,就决定了。

2004年5月就一头跑到山东临忻买了钢丝球机,学习了两天,回家租房就开始做了。做了一个月后才知道,这东西市场太小,靠当地市场根本销不了多少。没钱赚,还不如我打棉絮,而且也灰尘大,这样做了大半年关门了,把设备便宜处理了。唉,一下子亏了一万多,还白干半年,这次创业宣告失败。

没办法,又打回原形了。再又打棉絮,不敢再创业了,就这样平静的过了三四年。一直到2009年,手里有些积蓄,又开始动脑子了,想做点别的事情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创业港》,发业其中一项烤饼的项目蛮好,投资也不大,就跟老婆商量,学做烤饼,老婆举双手反对,棉絮弹的好好的,又去学什么做饼子。之前做清洁球,亏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这两年手上积了一点钱,又要去搞。2009年5月份,没有征得老婆同意,带上行李出门了,开始学做烤饼,经过十二天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烤饼的技术。回家一个月后,开始筹备开店。在开业前三天,做了广告,向周围群众,发了一千份传单,开业当天,搞了促销活动,买2元的饼,送一杯现磨豆浆。当天的生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早上营业额达到了420元,终于成功了,心里很高兴,连续三天营业额都在四百元左右。第五天,有点下降,连续半个月,营业额直线下降,这时心里有点慌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之后两个月里每天营业额只有50-100元左右……不能让饼店一开张就关门吧,得想办法。

第三次改行发糕

2010年2月又跑得湖北英山跟许师傅学做香米发榚,学三天,学费连机器5000元,心想发榚我这里没有人做,我做一定火,回家一做才知道这东西有的人吃,好多人不喜欢吃,销量不理想。

第四次改行包子

没办法这就又开始学做包子,当时我并不看好的,因为做包子满街都是太多了。做包子是找当地师父学的,谁知卖得还可以,一早晨下来能销售300-400元,能维持小店的生存,做了半年量也上不去,就这样,包子没特色,与人家做的一个味。我又想这不行,虽然能生存但赚不了钱,只好花学费到外地拜师学艺。

再学艺创新

2010年8月份到天津学习,回家后把所有学到的技术总结,加上自己到九江实地找材料,买了很多常用的食品原料,回来自己配制,通过自己的品尝,以及客户的反馈,终于做出了让客户满意的口味。并且,精益求精,小小包子总想做到最好,从发面到肉馅,都是通过自己一步步攻克难题,到最后,我的做的包子也通过了大部分客户的认可,以致于,周围的几家包子店生意每况愈下,最后关门。

回首创业之路,一路波折,从盲目创业到拜错师门,走了许多弯路。最终还是通过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精神成功了。

农村小本创业故事3:农民小本创业赚大钱

农民大家都知道是靠种地来维持生活,生活水平是上不来的,现在农民为了能更好的生存,很多人都选择创业,但是他们也没有很多本钱创业。那么他们是怎么创业成功的。

一个农民从500元起家到现在的资产几百万,可以说在现在的广州一般的白领都没有他们收入的多,500元怎么投资,论学历他们夫妇俩一个初中一个小学,论背景,在初来广州时他们就认识几个在这里打工的老乡其他的一概不认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现在成功了。

刚看到小李的时候,没感觉是个80后,精明成熟的脸庞略显沧桑,给人感觉是30多岁,成熟稳重的年龄,500元怎么投资,可他确是出生于1984年的地地道道的80后,说起过去的经历,小李表情有些凝重。

小李出生于甘肃庆阳的一个农村,早年父亲早故,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的很是清苦,上初二时,那是还是要交学费的,500元怎么投资,虽然现在过去多年,但他记忆犹新,那是要交120元学费,母亲把家里种的花椒和积攒的鸡蛋卖了后,换来50元,然后跑遍了大半个村子,竟然没把剩下的70元借来,他不得不辍学了,70元,现在对小李来说微不足道,可就是这70元,难道了这个英雄汉,也成了他母亲深深的痛和愧疚。从那时起,小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状况,不再让村里人瞧不起,要让饱经风霜的母亲过上好日子,让母亲紧缩的眉头舒展,脸上挂上笑容。

从15岁开始,还是少年的小李就开始外出打工的生涯,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苦都吃过,虽然日子很艰难,但有股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他不管多脏多累,500元怎么投资,只要能多挣钱,什么活都干,可是命运之神并没有因此而照顾他,在他22岁时,他还是没有攒下多少钱,而这时,还没有过上好日子的母亲去世了,小李很痛心,没有让母亲生前看到自己的成功,过上好日子,成了他永远的遗憾。他处理完母亲的后事,拿着亲戚们随礼办完丧事后剩下的500元钱,开始了又一次创业。

有了以前打工的经历,他知道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的他,再去打工也挣不到太多的钱,他决定自己做生意。他开始贩卖百货,由于他打工去过很多地方,又留心观察周围人的生活,他总能找到人们喜欢的商品,他生意开始越做越好。现在,他已经拥有两套房产,2两辆厢式货车,雇了两个司机和一个配货员,流动资金超过了70万,是3 种品牌白酒的甘肃总代理,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到了这种地步,按说小李应该满足了吧?不过谈起未来,他依然信心十足,想把他的事业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在此希望他能成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37761/999234829.html

更多阅读

小故事 脚踏实地 小本创业需要脚踏实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个人都幻想着成功,幻想着一夜暴富,然而,成功往往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有远大的理想自然是好事,但梦想的实现与每一天的积累是不可分隔的。   在沈阳市大东区洮昌街道合作社区里,三名大

农村创业 给农村小本创业支五招

       近年来,振兴农业,实现产业化调整,成了上上下下讨论的热门话题。对于广大的农民兄弟来说,怎样开放头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成了自己最关心的事情。       粮食种植也好,蔬菜种植也好,只要形成规模,周边慢慢就会

农村小额创业项目 如何在农村小本创业

在农村如何小本创业呢?需要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1、 你想做的是什么?   2、 你能做的是什么?   你想做的最好是你喜欢的,这样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你前进。大部分人不成功不是因为选错行业而是因为中途放弃。如果你每天

创业故事:小本创业一碗热干面造就十余百万富翁

  “一碗小吃,19.8平方米的店铺,150米长的街面,5年里造就了10余名下岗职工成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这不是广告,更不是危言耸听的猎奇新闻,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武汉市户部巷里老百姓自主创业的故事,这是户部巷在武昌区中华路上纂写的

声明:《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小本创业故事》为网友难得凉薄骚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