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数学手抄报是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有效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数学手抄报图案简单,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故事一
小学时成绩平平的华罗庚,进入中学时,成绩还是起色不大,但惟独对数学情有独钟,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作业不是按部就班的模仿老师的做法,而是喜欢在练习本上"涂鸦",就是我们主张的让孩子自己自主探索做法的过程.可见让现如今的主张让孩子自主探索对孩子思维的发展的好处.在独具慧眼的王维克老师的鼓励下,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研究,成了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文凭在一定的范围内和能力是成正比的,可是,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一个代表自己能力的机会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来弥补的,虽然,这样的刻苦需要付出的太多,让我们记住他激励后人的话吧:"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故事二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数学手抄报图案简单图一
数学手抄报图案简单图二
数学手抄报图案简单图三
数学手抄报图案简单图四
数学手抄报图案简单图五
数学故事:均匀塔配
能不能把九个数字1、2、3、4、5、6、7、8、9分成三组,每组三个数,并且使各组的和都相等?
把它们分成三组,使各组的和相等,那么每组的和应该是45÷3=15。
因为每组必须有三个数,三数之和为15,所以7、8、9这三个数必须在不同的三组。
包含9的一组,另两个数的和是6,因而只能是2、4或1、5。
如果9、2、4在一组,那么含8的一组中另两数之和为7,只能安排1和6,剩下的7、5、3在第三组。
如果9、1、5在一组,那么含8的组中只能安排3和4,剩下的7、6、2在第三组。
因而本题共有两解:
9+4+2=8+6+1=7+5+3,
9+5+1=8+4+3=7+6+2。
要使每组含三个数,这很容易做到。关键是使各组的和都相等。每一组三个数的和应该是多少呢?
先计算九个数字的总和:1+2+3+…+9=45。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数学手抄报图案简单,欢迎大家阅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