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结婚风俗 晋江七夕风俗有哪些

晋江七夕风俗与很多地方不一样,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晋江七夕风俗,欢迎大家阅读。

晋江结婚风俗 晋江七夕风俗有哪些
晋江七夕风俗1:祭拜“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家庭妇女们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

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晋江七夕风俗2:吃糖粿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把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而在中国民间七夕节流传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闽南人将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七夕风俗,应令祭品糖粿除了用于拜祭“七娘妈”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用来盛放织女的眼泪”。

糖粿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用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后,用手掌轻轻一按搓成圆形的丸子,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使其中间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

晋江七夕风俗3:“契七娘妈”

每逢七夕,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家庭最为忙碌热闹。因为小孩出世的头年要拜“七娘妈”为干娘,以置于她们的庇护之下,此称“新契”。到了16岁,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脱离干娘了,俗称“洗契”。

在孩子16岁成年礼时,祭拜的贡品会比平时丰盛。除供奉上述礼品,有两件必不可少:做成乌龟形状的米粿,代表长寿;还有就是煎粿。还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鸡、鸭、鱼、猪蹄等。

晋江七夕风俗4:挂“七娘妈灯”

此外,挂“七娘妈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风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

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晋江七夕风俗5:妇女乞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40161/283126635.html

更多阅读

七夕手抄报内容 七夕的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

世界各地新年风俗 世界各地的七夕节风俗

七夕节习俗,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

七夕学生手抄报内容资料:七夕节风俗习惯

  七夕学生手抄报内容资料:七夕节风俗习惯  七夕节的习俗有什么?七夕节的习俗都有: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针者则“输巧”,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七夕手抄报内容:七夕的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

各地不同的风俗 各地不同的七夕节风俗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

声明:《晋江结婚风俗 晋江七夕风俗有哪些》为网友命样珍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