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区 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特点与评价论文

集市(jí shì)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的聚集交易,以后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上和圣地,并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特点与评价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特点与评价全文如下:

近代以来,河南集市贸易空前活跃,而信阳地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绕淮水,南临大别山区,水陆四通八达,不仅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而且是南北商贾出入要道。加之 1906 年京汉铁路的修建,信阳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集市贸易兴盛:集市数量明显增多,集市人数众多; 集市店铺林立,出现了农副产品与京货、洋货并存的盛况; 交易方式多样,并出现了本区独特的交易方式---庙会。

此外,交易量大为增加,农副产品行销各大商埠,区域内外互动日渐频繁。信阳地区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区域内市场体系逐渐完备,整个集市贸易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呈现向近代集市转变的气息。本文拟对清末以来信阳地区集市贸易的发展状况进行探究,试图勾勒出信阳地区集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脉络。

一、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概况

市一般设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带,它是一切商品活动的中心。元末明初,本区各府、州、县城内已经有市,四乡有集,并已分为马市、猪羊市、牛驴市,商贾络绎不绝,商民之间以有易无。到了清朝本区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城内就分为北城市和南城市,尤其以南城的安宁门街、东城的康济门、西城的贤典街最为繁盛,而且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出现了人群比肩接踵的盛况。另外,还有光山市、固始市、商城市,其余县也均设市; 各乡之间辟有集,仅光州所辖 5 县,就有集176 处。[1]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纷纷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并把魔掌伸向中国内陆地区。在信阳,他们廉价收买竹木、牛羊皮、鸡蛋、草帽辫等原料和资源。在后来的36 年中,英国的亚细亚石油公司、美国的德士古公司也分别侵入了信阳市场,设立了美孚“仁大”、亚细亚“协记”、德士古“彭恒茂”等经销处。1906 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为本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信阳区域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商贸活动日渐繁盛起来。本地区的麻也得以输出,逢八、九月份收集,麻行通过舟载,顺淮河运往各大商埠。汝宁府、光州成为河南省输出蚕丝的中心地带,出口量相当可观。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信阳集市贸易发展较为稳定。如潢川城内市场十分繁荣,“进了潢川城,金子招牌一片明”.

二、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特点

清末民初信阳集市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集市数量大幅度增加,集市开始融入近代意义上的市场体系之中。这一时期,信阳地区集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 集市数量增加,集市人数众多

嘉靖《固始县志》中有“货聚有集,民趋为市”的说法。信阳地区的“市”形成于嘉靖三十年,商城有市 13 处: 峡口市、樟柏林市、武家桥市、铜井山市、和丰市、南司市、上石桥市、金家寨市、打船店市、望鱼石市、张潢店市、汤坑店市、白果领市。[1]

乾隆《光州志》记载,光州所辖各县有市 10 处。《信阳州志》记载: 信阳州(今信阳) 集店共计 64处,明确记载为“续增”者计 30 处。[2]固始县在明代有东市集 13 处、南市集 8 处、西市集 6 处、北市集 12 处,共计市集 39 处,而乾隆时发展到东市集15 处、南市集 17 处、西市集 18 处、北市集 16 处,计66 处,增长幅度巨大。[3]

罗山县明代万历年间有集市 31 处,清顺治至康熙年间集市发展到 36 处,乾隆时发展到43 处。[4]

随着集市贸易的迅速发展,集市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集市上赶集的人数也显着增加。乾隆《光山县志》记云: “百余年来,承平日久,自城达乡,生聚繁庶,倍蓰于昔。今城中之市,自南大街直达北街,东至学前转至西街武庙前,列廛陈肆,鳞次栉比,市声喧阗,自旦迄晚不息……其四乡村保,相距一百二十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5].信阳县发展成为豫南最大市集,信阳遂成为豫南各商货出入之要市。自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各县集市贸易得到较大发展,街道井然,店铺林立,人口剧增,市场繁荣。从信阳地区集市发展整体脉络上来看,集市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

2. 商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区域内外贸易互动频繁

近代以前的集市职能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供给与需要而进行的调剂余缺的活动,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以自己生产的粮食、副业产品和手工产品换取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上需要的日常用品。[6]

“其乡镇集市,附近商品交易不过粮食,而棉、牛驴、菜果之属。”嘉庆元年汝宁府各县也均设有市,这些市一般在行政官署和居民集中区设置,有固定的店铺门面和规定的交易街道,有米市、柴市、菜市、花市,并有大宗商品经营。甲午战后,许多棉纱、棉布、毛织品、煤油、纸烟、呢绒等外国商品经城市流入农村,京广杂货也经商人之手进入集市,于是出现了由农副产品占主导地位向农副产品与京货、洋货并存的局面转变。自清中后期以来,由于山区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驿道的增辟,信阳的集市贸易也趋于繁荣。信阳的鸡、鸭、鲜蛋,罗山的稻米,息县的黄豆、芝麻和黄牛,商城的粉条等农副产品开始大量销往外地。[7]

乾隆年间,光山县城“列廛陈肆,鳞次栉比,市声喧阗,自旦迄晚不息”,“居货设邸,行贩络绎,几于毂击肩摩”,极为繁盛。而其“四乡村保,相距一百二十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光山县“合稽各乡之集视旧亦且三倍”[5].豫南的罗山县有米市,在乾隆时,“秋冬之交,北人籴贩,步小车驱驴往来如织,日去米不下数百石”[8].固始县“滨临淮岸,为水路通衢。每遇秋收,客商云集,上通汴省,下达维扬,米石连樯,贩运出境,络绎不绝”[9].

1906 年京汉铁路开通后,本区集市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梦录》载: 开封的粮食市场上,“所有郑州、辉县、光州、固始等处各色大米,俱归入内,其斗大如杂粮食斗”,“白税课使往南,是六陈杂粮,堆积如山”[10].信阳州输出货物大米、小麦,行销州境交界等处,线麻行销江西,草纸、鸡、鸭、鲜蛋行销汉口,粗布、铁锅行销确山遂平以北;输入货物以土药为大宗,市镇交易与上年相等。罗山县输出货物以布疋、稻米为大宗,布疋行销省城,大米行销正阳、汝南等处; 输入货物糖、药材,纸、洋药、洋布、洋纱、羊油等。光州输出棉布、罗底,行销本省邻近州县及安徽的六安、桐城等地,蓝靛行销湖北,草帽辨系鹿邑县祥沅义、茂公商家来州收购。

光山县输出货物以白布为大宗; 输入货物以黑缎小帽为多,系从汉口运来,其余还有纸张、杂货等类。固始县输出货物以竹木为大宗,均行销安徽霍、寿、颖及本省周口等处; 输入货物多为民间日用杂货。息县输出货物以芝麻、黄豆为大宗,猪、羊、鸡、鸭次之,销往汉口; 输入货物以杉木为主。商城县输出货物以铁、竹、楂木为大宗,销往周口,茯苓、桔梗、粉条行销汉口,茶叶、油漆销固始县; 输入货物以洋布及糖为人宗,川广杂货次之。

3. 庙会逐渐融入集市贸易活动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本区庙会众多,且有着较长的历史,由于赶庙会的人多,则逐渐被商业界所利用,因此庙会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场所。如光山县净居寺逢会朝山赶会之人,少者五六万,多则七八万。

各类山、土产杂货、日用百货摊贩一直排到山上,热闹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各类庙会仅光山一县就有33 处之多。[1]

信阳县境内洋河集,每年逢会之期,八方之众都云集于此,多者达五万人之多,少者也有两三万。外地商人推销的是京广杂货,当地人也把自己的山货、土产、农具和手工艺品拿到会上参加交易。罗山县灵山庙会,会期之长,是本区少有的,多者十天,少者也有四五天。庙会香火波及 20多个县市,赶会人多达五万余。[1]

庙会与集市贸易相交融,形成了山区群众独特的交易方式,为发展土特产品的生产,活跃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阳地区 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特点与评价论文
三、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评价

总体来说,清末民初以来信阳集市贸易基本处于稳定发展的趋势,集市贸易的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使得区域内外互动增强; 它促进了农村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们日常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农村经济结构也逐步向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并存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集镇逐渐向城市靠拢,城乡关系越来越密切,加速了乡村近代化的步伐。信阳地区的集市贸易主要依赖固定的店铺和定期的集市网络来实现,集市上经营品种丰富,既有农副产品,又有京广洋货; 商人主体多元化,行商坐贾与洋商买办并行; 农副产品不仅行销本县本省,还销往北平、汉口等通商大埠,信阳集市逐渐融入近代意义的市场体系之中。

从信阳地区集市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信阳地区集市贸易发展比较脆弱,不充分; 其次,本区集市贸易发展相比于东南沿海和南北方发达地区,发展水平比较低。“信阳地薄寡积聚,城乡无大富户,无大商业”[11],则说明从整体上来说信阳地区市镇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综上所述,清末以来信阳地区集市贸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区域内外贸易活动日渐频繁,集市贸易逐渐由传统向近代转变,逐渐融入近代商品经济大潮之中,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阳集市发展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肩。

参考文献:

[1]信阳地区商业局编志室。 信阳地区商业志[Z].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方廷汉,陈善同。 (民国) 重修信阳县志·卷六·建设二·店铺寨堡[Z]. 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3]杨汝楫。 (乾隆) 固始县志·卷八·市集[Z]. 乾隆五十一年精刊本。

[4]罗山县志编纂委员会。 罗山县志·第 4 章·集市贸易[Z].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杨殿梓,钱时雍。 (乾隆) 光山县志·卷十一·市集[Z]. 乾隆五十一年刊本。

[6]杨修田。 (光绪) 光州志·卷一·建置·市集[Z]. 清光绪十三年刊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40261/595338493.html

更多阅读

《广东十虎》前言 英雄广东十虎

每支部队的骨架精华,都来自于其军旗下的青年军官。粤军的青年军官群体,从1911年北伐粤军开始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是一个不断分裂与聚集的动态过程。 北伐前的粤军的中坚青年军官,大都是接受过新式军校教育的青年。前期军官多出自黄埔陆

南城香厂曾是京城新市区 乌鲁木齐 新市区 花店

建于1918年的东方饭店老楼在北京外城虎坊路以东、珠市口西大街以南、永安路以北、留学路以西的一大片区域内,分布着腊竹胡同、小腊竹胡同、阡儿胡同、大川胡同、万明路、香厂路、仁民路、华仁路、华严路、大、小保吉巷、仁寿路、板

初识浪漫:清末民初中国作家眼中的雪莱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2012年3期作者简介:张静,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内容提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清末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作家的视野。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重点突出了他“摩罗诗人”的一面;而苏曼殊在译介过程中推

转载 《我叫王土地》原型人物王同春 王同春

原文地址:《我叫王土地》原型人物王同春作者:一地月光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以河套的近代开发史为主线,反映了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河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商兼水利专家王土地的传奇人生,他历尽艰辛用最原始的开渠方式引黄灌溉开垦河套

转载 清末民初著名画家王一亭国画中 花鸟画家齐红国画官网

原文地址:清末民初著名画家王一亭国画(中)作者: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派,阵容浩大,名家众多,他们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变革成具有时代气息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创造,形成一股区域性的美术潮流。王一亭是海上画派中一位颇有

声明:《信阳地区 清末民初信阳地区集市发展特点与评价论文》为网友浪费了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