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小学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基础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方面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育方面论文篇一
《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直接关系到优秀教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要直面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举措进行解决,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小学本科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文章分析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究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直接关系到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为紧跟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需求,进一步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促进教育课程优化,做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问题的存在会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领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解决好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势在必行。下文对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上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结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典型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在本科学历课程体系中,多数高校必修课比例偏高(超过2/3),选修课比例较低,不受重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的教学人才。尤其小学教育专业本身作为典型的师范专业,更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力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必须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特点、教师专业技能需求及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地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从而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生兴趣爱好、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诸多培养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在理论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理论课程比重超过实践技能课比重的现象。同时,在音乐、美术、绘画、舞蹈、书法等艺术技能课方面着力较小,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结合国内本科院校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仅仅保持在10%~25%之间,与教育专业本身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背道而驰。虽然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稳固,但实践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较为薄弱,形成了典型的高学历、低教能现象。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不符,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并不理想,能力与学历不相符合,同时也制约了未来教育人才对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办法的应用,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育人才。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问题
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典型的人文教育部分。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教育课程单纯只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文素养培养、视野拓展、创新探索精神培养与锻炼上还较为欠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艺术课程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资源与条件欠缺的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自然落于下乘。目前,国内的东部院校及重点院校相关课程开设比例较高且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及各地方院校则相对缺乏。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普遍较为单一且缺乏新颖性,课程内部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比如,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共性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多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等为主,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儿童身心发展与研究课程则偏少,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领域涉及都不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小学教育,而这一内容的缺乏直接影响他们的从业技能与素质。虽然也有个别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无论是资源丰富程度还是分门别类情况都欠佳,实质性效果也欠佳。课程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育专业个性、实践性类课程。比如,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教师,诸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教师等,随着偏向的不同也有所差别。有些分类较为细致,如小学英语、美术、体育等,通过细致划分,培养各个学科的优秀从业教师;有些则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为主,结构设置上以综合教育为主。另外,在教师教育课程上,诸如汉语文化。绘画基础、舞蹈美术等较为欠缺,也使得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缺乏及实践范围的狭窄意味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实践类课程的低学分、低比例设置也使学生对这类课程不加重视。还有部分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也并不尽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意味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进步与改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三)课程设置观念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观念上片面追求理论知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坚持学科本位,虽然学生能获得系统、完整且全面的知识体系教育,但在育人功能的发挥与挖掘方面则颇受限制。这无疑与现代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同时也忽略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一功能。过于强调理论性将会制约教育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既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不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整体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育人价值与专业性得不到完整体现。
二、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完善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结构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要积极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学科专业课及教育专业课的关系,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在选修课与必修课方面,要走出单纯的主次之分,以功能、特色与目标进行设置。必修课解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问题,选修课则解决特殊性问题,体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选修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贯穿本科四年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和选择。要明确认知教育专业课、学业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的地位、功能与价值,按照主次、轻重及内在逻辑关系安排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优化。为突出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重点要突出教育专业课并提高其比例,面向小学教育做好教育人才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的未来职业素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要注意解决好结构性矛盾,真正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通过交叉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
(二)关注儿童发展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主要面向儿童教育,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开设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课程,以便让学生掌握有关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服务。儿童发展课程的设置要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围绕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顺利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真正在未来服务儿童教育。要使“以儿童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要将其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念进行重申,确保教育理念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中得到贯彻与实施,将有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同步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要将尊重儿童、关注儿童身心需要作为学生未来的从业道德与准则。在开设课程时,重点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根据教学情况及就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儿童医学、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化学等课程,充实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业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要积极完善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科研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为目标,强化其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通过应用新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打造优质的小学教育,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优化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要面向小学教育需求,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优秀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均衡、内容设置不合理等,直接影响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高校要直面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领域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弊端,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儿童发展课程,培养优秀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促进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邹娟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构想[J].新教育(海南),2014(3):26-26.
[2]蒋蓉,李金国.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及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8-142.
[3]赵东金.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29-32.
[4]任德华.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现状、问题与思考[J].学理论,2015(17):136-137.
[5]陈朝晖,欧阳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反思: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论丛,2014(1):88-91.
[6]丁吉红.民族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设置方案探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109-110.
小学教育方面论文篇二
《 城市小学教育中隐性不公平问题探讨 》摘要:隐性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生理或是心理的伤害产生的问题。在教育范围基本全面覆盖的现代社会,城市小学教育中的隐性不公平的问题逐渐显现,在城市小学教育过程中,隐性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位置排列、被提问问题的频率、教师关注度等方面,针对教师产生隐性不公平问题,可能接受到的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实提出可能性解决策略,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完善城市小学教育教育公平体制,发展小学教育教育公平理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字:教育公平;城市;隐性
一、城市小学教育中隐性不公平的内涵及特点
1、隐性不公平教育的内涵
2016年2月4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健全法治为可靠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1]可见,教育公平是我国现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比较一致的观念是:全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起点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2]专家学者将教育公平的研究重心较多地放在教育起点之上,研究中心放在区域差异、资源配置差异等一系列显性教育不公平问题,笔者将从教育过程这个环节中分析城市小学教育隐性教育不公平问题。隐性不公平教育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教师忽视的问题,或是教师无意识受某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个人因素等的影响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生理或是心理的伤害。
2、城市小学教育中的隐性不公平的特点
1)无意识性。对于隐性不公平问题并不是教师主观意愿上愿意造成的,而是在教师潜意识支配下造成的,例如,教师对于女孩子的要求,总是相较于男孩子要更乖巧些;教师对于孩子上课期间关注度的多少等等;2)伤害性。既然是不公平问题造成的行为或是心理问题,就必定给孩子带来身体或是心理上的一定的伤害,例如,教师在分配座位上,最佳位置只有那么几个,对于位置相对较偏的孩子来说,对于眼睛、脖子都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会进一步带来孩子精神上的伤害;3)延缓性。隐性教育不公平问题给孩子们带来的生理或是心理的伤害,并不是立即、即刻就会反映出来,这种伤害日积月累,才会显示在孩子的行为或是语言上,例如,某位老师对于某位学生的态度一直采取严格要求,在这位老师长时间的教导下,这位同学开始出现做某些事情畏手畏脚,做事情没主见,没有人发号施令,就不知如何下手。
二、城市小学教育中的隐性不公平表现
在我国各方面全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保证,教育范围基本全面覆盖,全体公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我们需重新审视城市小学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公平的追求道路上己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从法律上肯定了全体国民不分民族、地区、身份,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了教育权利的公平;第二,致力于消除城乡间、地区间、阶层间、性别间在入学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平等,基本实现了以儿童入学率为代表的教育起点公平。[3]今天,孩子们基本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但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否真正实现,这才是我们今天着重思考的问题。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隐性不公平的显性行为表现
第一,学生位置排列,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视线,大概是以教师为圆心的呈扇形分布的,教师大致会将成绩好的学生安排在扇形的中心,其它依据教师自身喜爱程度依次排列;第二,教师上课提问频率以及方式方法,教师在课上跟学生的互动频率可以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教师会偏向于提问回答问题较为完善的、成绩良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从而避免陷入跟学生讨论自认为是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另外,教师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语气、手势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第三,教师上课跟学生的眼神交流次数,有些教师在上课时的眼神会着重停留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对于自己不想管或是无力管的那些学生,在课上基本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等等。
2、教师在课余教育过程中隐性不公平的显性行为表现
第一,课下交流时间,注意这里的交流时间指的并不是开批评会的时间,而是课下交流学习或是私下闲聊的时间,教师也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她有选择自我交往的能力以及权力,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细小行为,却在无意识下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跟孩子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有些学生的父母可能掌握到教师的升职评优,有些学生的父母可能家财万贯,人都是有趋利性,教师会无意识的对这些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更为关照,从而曲线达到某些效果。
三、产生隐性不公平的归因分析
1、从社会的角度
社会需求,社会的发展潮流在不断的改变,就拿中职教育来讲,在2009年时,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5642所,可以说是占据我国当时总体教育的“半壁江山”。[4]即使是当年那个时候,教育部门下发的教育经费也只有高等教育的20%,之后更是一路下滑,直至今日,我们的老师依旧告诉我们,中职院校只是给予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一个再一次提升自己机会的地方而已,同理,老师会相对偏爱那些符合社会需求,迎合社会潮流发展的学生。
2、从学校的角度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建校理念,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这些东西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开展自己教学工作的前提,根据每个学校的理念、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师对于孩子的培养重点,关注点也就不同,一所以艺术培养为目标的学校,教师更喜欢多才多艺或是某方面表现尤其突出的学生,一所以普通考试为途径达到升学为目标的学校,教师更喜欢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的学生。
3、从家庭的角度
现下有些网友总结,我们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虽有夸大社会问题的成分在,却也无比犀利的提出当前社会的一个现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国家,且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她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她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保持稳定,再者学校教育本就不能脱离家庭教育而存在,所以,教师为了保全自己的生活,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就必须要跟学生的父母保持联系,在这种交往联系之下,学生父母在教育理念、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人际交往圈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
4、从学生个人的角度
在接受小学教育之前,孩子就已经接受到几年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这期间,孩子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有些孩子的性格讨喜,就更受教师的关注些,总的来看,相较于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的要比抑郁质的学生更受老师欢迎,性格特征外向性的相较于神经质的学生更讨喜,另外,学生的性别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师更喜欢女学生多一些,因为女学生要相对于男学生更乖巧些。
四、解决城市小学教育隐性不公平问题的基本对策
1、社会做好“领头羊”
我国现基本消除了在民族、地区身份等方面接受教育权利的公平,但是却还没有实现享受教育的公平,这需要我们的社会给我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一所学校能过接纳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但是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甚至师师关系都收到社会这个“大学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给予学校教育良好的指引方向,给予学校师生良好的公平教育的起模范带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学校做好应尽之责
1)学校教师需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无意识地伤害学生的行为,若是一名拥有超强的专业技能的教师,专家学者认为是可以相对减少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不公平的行为的,若有足够扎实的专业技能,教师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5]教师克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师会秉持教育公平原则给学生分配座位,教师会注意在课上对每一位同学的提问的方式等等。2)学校教师需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约束关于上文中我们列举的种种的隐性不公平教育问题产生的后果,若是情节严重的,教师将接受一定的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师要增强法制观念,明确自身对于学生来看,有哪些义务,又有那些权利,其实都是有法可循的额,《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负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6]3)教师培训机构给予教师正确的引导随着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早已不能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任一行为动作,都有可能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所以,师范类院校在培养教师的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自我评价,并强调提升教师的法制观念。
3、家长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学校教育仅仅只是主要接受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仍然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第一:身处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是非判断力不足,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但需要注意的是,是统一的教育理念,不能学校教育说是一,家长教育说是二;第二:家长应充分支持教师的教育工作,与学校教师的工作做到相互支持,但绝不是阿谀奉承;第三:家庭教育需要家长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或是正确的榜样作用,不能讲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在孩子面前展现;第四,家长不能无视其他学生的享受教育的权利,要维护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4、学生拥有良好的求学心态
小学教育绝不是单单指的是学校教育,最好的小学教育,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教育环境,社会给予学校教育良好的指引方向,家庭良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制定积极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师提升教师素养,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的缩小城市小学教育中的隐性不公平问题。但决不可忽视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积极的表现欲,要勇于展现自己,要勇于锻炼自己,要勇于突破自己,勇于争取或是维护自身利益。
作者:熊欠欠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2]郭喜永.教育公平内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5).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与规划司.2004中国教育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58-161.
[4]毛燕.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
[5]欧阳明.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刘冬梅.关于学生隐性伤害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2.
小学教育方面论文篇三
《 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曾经的我一心向往着中学,现在却很怀念小学,每天和同学开开心心地玩耍,现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预习不完的功课……”在初一孩子的日记中,不乏有怀念小学,哭诉中学的痕迹。在许多人的眼中,小升初并没有什么,没有问过孩子:是否能够适应身边的变化?殊不知,小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基础,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小升初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常见问题
一、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在衔接上的常见问题
1.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差异过大
中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小学生长,这就意味着早上更早出门,晚上更晚回家,与爸妈呆的时间就短,有的孩子还不适应这种生活,刚入中学时难免会有想家的念头。中学在让孩子有归属感这方面却非常薄弱,只一味强调学习,既没有抚慰孩子的心灵,还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其次,小学生在午自习期间一般是休息时间,中学生在午自习期间多是被作业包围着,且下午课间休息时间只有5分钟,这就意味着中学生的活动时间较少。
2.学习负担差异严重
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就轻。而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大。为此,很多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外面漆黑一片,万家灯火已熄灭,独我一人与灯火为伴!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学生如何才能健康成长,学习成绩如何有效提升?
3.学习方法的差异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说、读、写,孩子习惯于听从老师指挥。中学在抽象思维的引导和成绩的催促下,学校和老师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以期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4.部分教学内容的缺失
就语文而言,在新型教学的倡导下,为了避免知识的老旧,现在很多小学都忽视了拼音、笔顺笔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部分完成得非常差,分不清声调、前后鼻音,不注重笔顺笔画。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下,学生还要去补小学阶段的基础部分,无疑是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量。
5.行为习惯重视程度之差
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都会进行2—3周的入学教育。中学阶段,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没有入学教育,只重视成绩,忽视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致孩子升入中学后突然失去了行为习惯的约束,易滋长恶习,阻碍孩子成长。
二、原因分析
1.小学学习“多元化”,中学学习单一化
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于是就赋予小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多元化”。活动多元6、7岁到12、13岁的学生正处于孩提时代,天真懵懂,活泼可爱,是天性使然。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此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整天精力充沛,学校都会开展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课程设置多元孩子在小学阶段其学习能力比较强,且兴趣广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多元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清楚、深刻持久”。我们知道一节课40分钟,半节课之后学生注意力就会减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经验的教师都会依靠各种教学工具,如彩色卡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评价多元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下,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元,并不仅仅看成绩,更多的是看到孩子的长处。与小学的多元化相比,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即成绩,为此学校举行的活动比较少;中学老师由于升学压力,也会拔高学习任务;因为作业量太大,学生每天晚上都会熬夜做作业到很晚;在真实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也似乎只有——成绩。
2.小学学习指导性强,中学学习自主性强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依靠教师和父母的监督和指导。而中学则注重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教会孩子方法,鼓舞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3.小学学习易而简,中学学习难而繁
首先是课程设置,小学以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其他学科仅作为兴趣课程,为此小学生的学习就比较简单、轻松。中学阶段不止语文、数学和英语是主科,还有政治、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课时数增多了,其学习内容就比较繁。其次是教学内容,小学的教材内容具有基础性和趣味性,难度比较小。中学的教材内容则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且概况性强,教学内容随即增多,难度加大。如语文学科在识字与写字板块,小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中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临摹名家书法,并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必须靠多方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开启崭新的明天。首先,学校是承担着学生学习的场所,为了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中学与小学应该多联系,多联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小学生对中学的了解;制定合理的六年级和中学初期的生活作息制度;在中学初期做好小升初的入学准备和教育引导;多鼓励并实行多元评价方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小学高年级老师应该加强与中学一年级老师之间的交流;坚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接着熟悉并关心孩子,因材施教;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式教育;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实行多元评价方法。再者,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强的后盾,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在家督促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帮助自己平稳渡过关键期,学生要保持对中学学习殿堂的向往,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向父母和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
作者:陈婷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惠.浅谈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J].成长之路,2008年07期.
[2]李克兴.小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小、活、乐”[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3年11月11日.
[3]许传发.中学语文教育丢失了什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35期.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有关小学教育方面论文推荐:
1.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2.关于小学教育类论文
3.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论文
4.关于小学教育相关论文
5.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
6.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