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古今名人励志故事,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古今中外,一直都流传着无数的名人励志故事,都为大家所津津乐道,那么古今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名人励志故事: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朱载堉

朱载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生在帝王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求官求财无所不及,但这位朱载堉却特立独行,常常做出相背而行的事情。

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得到文化熏染,数学、语文、音乐等科科都是优。10岁时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成为郑王王位继承者。但在15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改变了朱王子的人生。

朱王子的父亲朱厚烷清正廉洁,因为直言劝谏而触怒明世宗,最终蒙冤入狱。小小年纪的朱王子,开始为父伸冤,不停地奔波呼号,怎奈世态炎凉,谁会为一个落魄的王爷出头呢?

上访无人接待,旧日同僚避而远之,朱王子悲愤写下“锦上花争先添补,雪里炭谁肯送去”之后,搬出郑王宫,在宫外自建一座小土房,独居其中,以此抗议父亲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朱王子发誓,父亲不出狱,绝不搬回王府。惊世骇俗之举,吓坏了所有宗族之人,悄悄地劝他不要再触怒明世宗,否则后果很严重。朱王子不屑于顾,住着小土房,吃着粗茶淡饭,卧着土炕草席,苦度人间岁月。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亲人说的是隔山话,虚情儿哄咱,假意儿待咱,还将冷眼观。时下休夸,十年富贵,再看在谁家?”离群独居,让朱王子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散曲集《醒世词》横空出世,世人争相诵读。

写些诗词也不足以排遣胸中郁闷,朱王子便在风清月明之夜弹琴,借以抒发怨愤之气。谁知弹着弹着,朱王子却发现了问题。一支乐曲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组成的,从高到低排列下来称为音阶,那么,音阶之中相邻的两个音符,高低之间距离多少才是最佳呢?

朱王子一边研究音律,一边苦修数学,并经过数次演算及推理,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并以此制作出世界第一架定音乐器。而在为音符定音时,朱王子又用81档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计算,并研究出数列等式。

世人皆怜朱王子蜗居小房,却不知朱王子苦中作乐,搞研究、发明、创新等忙得不亦乐乎。

光阴如水匆匆逝去,朱王子独居土房十九年。公元1567年,其父终于被赦免,朱王子才结束独居生涯。

筑室独处十九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按理说朱王子也该享受真正王子的生活了。但这位王子不仅没有享受生活,反而几次三番上书,“累疏恳辞”不肯继承爵位。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放着现成的王爷不当,非要做回普通人。

经历世态炎凉,目睹名利纷争,朱王子比任何人都要清醒,与其身陷名利旋涡,不如置身事外;与其虚度此生,不如留下丰厚知识供后人学习。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辞掉爵位之后,朱王子不惜隐居于九峰山,开始著书立说。

漫长岁月里,朱王子孜孜不倦地学习,先后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等等,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及文学等,知识面之广,令人惊叹。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朱王子生性淡泊,不喜炒作,虽然曾将著作呈报给朝廷,但却没有引起任何关注。虽然遭遇冷落,朱王子依然坚持梦想,潜心著书。生前无人问津,死后也无波澜。雪上加霜的是,乾隆即位之后,竟然组织专家学者,声讨早已作古的朱王子,将他的十二平均律斥为“臆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人不曾认可的学术,却在国外引起轰动。

18世纪初,朱王子的十二平均律的数据,由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带到西方,德国作曲家巴赫以此为据制作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钢琴,如果说巴赫是钢琴之父母,那么朱王子就是钢琴之祖。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有两支复制的律管,而它的选材、制作方法及数据等,都是参考了朱王子的研究成果。比利时的音乐家们感慨地说:“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

而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更是无限憧憬地说:“在中国,有一个叫朱载堉的布衣王子,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是位音乐天才。”

盘点朱王子的学术成果,不仅首创十二平均律,还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制作世界第一架定音器;使用珠算进行开平方;提出并解答了由四项构成的等比级数求解法;首创不同进位制小数换算方法;创立舞学并规定内容大纲等等。

布衣王子朱载堉,扬名海外数年之后,终于被自家人认可,不仅为其设立纪念馆,他的学术成果也开始涉足不同领域。虽然生在帝王家族,但朱载堉不被名利所诱惑,时刻保持“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心态,并最终成为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

古今名人励志故事:假秀才与真白丁

1940年夏天,教育家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要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就业,需要学历证明书,即文凭。陶晓光上过学,却没有正规的学历文凭,就瞒着父亲,让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开具证明,称自己是晓庄师范的毕业生。在重庆的陶行知知道后,立即拍电报去成都将假证明索回,并开了一张真实的证明寄去。同时,他还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宁可丢工作,也不可用假证明、假学历蒙人;并送儿子七字真言:“追求真理做真人。”这句话,后来成了陶晓光行事处世的座右铭。

按说陶晓光也不是“真白丁”,读过书,对无线电又很喜欢钻研,而且厂方已经接纳他。假证明的问题,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何必那么较真。但是,陶行知决不放过,认真得近于苛刻,收回假证明不说,还教训儿子一番。儿子的工作、前程,在陶行知眼里,都不如做人的真诚重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这句斩钉截铁的话语,凸显的是人格的高尚,是与一切假冒伪劣势不两立的人性美。

时间过去了将近70年,白丁已寥寥无几,秀才则遍于寰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乃至教授、博导、院士,都是一抓一大把。但是,假文凭、水学历,形形色色的“假秀才”,却多得不知凡几。在假冒伪劣充斥尘世的现今,我要问:还有没有像陶行知那样眼睛里揉不得半点假的校长?还有没有像陶行知那样宁可牺牲儿子前程也要坚守真诚的家长?

当学历、文凭、职称种种都做了功利“敲门砖”的时候,陶行知式的“真人”,怕是难于立足了。于是,我想起南京晓庄陶行知墓门两侧镌刻的文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古遗教,垂范万世。

古今名人励志故事:我的成功在于敢想敢做

——徐静蕾

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古今名人励志故事,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作为一位曾经与章子怡、周迅、赵薇并称为“四小花旦”的女演员,徐静蕾并没有像其他三位花旦一样,沿着演员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看看她过去10年的经历,多少可以说有点“不务正业”:自己折腾“独立电影”,在博客上与韩寒过招,甚至办起了多少人口中的“完蛋东西”——电子杂志。就连一贯支持她的父亲都看不下去了,教训她:“为什么不好好拍戏?”

其实自从2007年以来,徐静蕾每年只出演一部影片,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自己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上。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趸。《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作为演艺圈中的“才女”、互联网2。0时代的“博客女王”、《开啦》的创办人,徐静蕾从不惧怕进入任何全新的领域,而且她坚信正是她的每一次冒险,成就了今天的徐静蕾。

杜拉拉实验

当张一白拿着《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找到徐静蕾时,他做好了“被老徐踢出门外”的心理准备。但徐静蕾的反应却让他大感意外。在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剧本后,徐静蕾告诉张一白,这是一部她想看也想拍的电影。

为了让《杜拉拉升职记》增值,徐静蕾和张一白做了不少营销——请来了13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做《杜拉拉升职记》的荣誉编辑,让企业圈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之后,徐静蕾又请来了《欲望都市》的造型师派翠西亚·菲尔德加盟《杜拉拉升职记》,在时尚圈又进行了一轮营销。

两轮营销下来,已经有投资人开始找上门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引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合作伙伴——中影集团。

在制作模式上,《杜拉拉升职记》还有这样一个创新,它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只有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导演,徐静蕾并没有通过抬高制作费的方式从中获取收益,而是通过合理的制作成本,拿一定比例的制作费,最终通过票房收入与投资方进行分成,类似“保底分红”。

虽然是第一次执导商业片,虽然是一部最初并不被投资人看好的职场电影,但当《杜拉拉升职记》遇上徐静蕾,奇妙的化学反应就此产生。而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过去的这几年时,无论是写博客还是创办杂志,徐静蕾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被浪费。

当年创办《开啦》电子杂志,徐静蕾就希望能够通过杂志打通和企业的通道,而今天,《开啦》积累的广告资源和人脉,确实帮助《杜拉拉升职记》找到了大量商务合作伙伴。

被商业改变与用商业去改变

2007年4月16日,徐静蕾创办的新媒体《开啦》电子杂志上线。虽然从知道什么是电子杂志到创办公司只有一个多月,但徐静蕾用自己特有的“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比较可以的执行力”,就这样又把自己扔到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

徐静蕾说她对互联网并没有“野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与互联网却特别有缘。这位曾经的“博客女王”,她在新浪博客创造的点击量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虽然直到现在徐静蕾仍然有60%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搞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博客会那样火,但“博客女王”的头衔不仅为她带来更高的人气,同时也结交了不少互联网行业的朋友。

现在《开啦》做了3年多,每期平均下载量达到1000万,而且拥有了几十万的固定读者,也拥有了一些广告客户,徐静蕾觉得,这对于她就是成功。

徐静蕾被她的商业经历所改变,现在她或许可以尝试用商业去改变电影。在这次商业冒险中,以“创业的精神和创业的模式去拍电影”是对电影行业旧规则的一次创新,虽然未来这种模式能否持续还有待验证,但是徐静蕾至少又在自己的商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体验。

我的成功在于我敢做

徐静蕾现在可以随口说出互联网的N种商业模式,用世界500强举例,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如何用股权激励、留住员工,或者怎样与精明的投资人斗智斗勇。虽然徐静蕾仍然说自己是个“没谱的人”,对未来也没什么长远规划,但曾经的“文艺青年”正在被“创业者”所取代。现实世界中的商业经历,让徐静蕾再次回归银幕时可以用商业的眼光重新审视电影世界。

徐静蕾从来不认为“演员”是她一生的职业,但她喜欢作为演员体会不同的人生。从半路出家做演员到半路出家做导演,再到做电子杂志,甚至是用“杜拉拉”创新电影商业模式,徐静蕾堪称是演艺圈和文化圈中跳跃跨度最大的一位艺人。她说自己之所以有这种经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也就从不惧怕失败,“做不好但也做不坏”。

或许,她这种喜欢像创业者一样去战斗、把挑战自己进行到底的劲头,就是她在商业圈子里有着众多拥趸和粉丝的原因。

对话徐静蕾

Q:你很年轻就自己做导演、做制片人,还自己在网络上写博客、做电子杂志,为什么总有热情去尝试这些领域?

A:我觉得有的人天生是安于现状,可我天生就是希望挖掘自己身上不同的东西,我总是问自己:我还能干什么?其实,我觉得说是热情还不如说是盲目的乐观。可能是受我爸爸的影响,从小他就给我一种感觉,没什么事是做不成的,我可以试试看。

Q:做了这么多尝试,你不害怕失败吗?

A:我这个人通常是这样,你别打击我,我不怕打击。因为我现在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这么来的,我不怕失败,也不怕浪费时间。我不觉得我是一个在商业上很成功的人,电子杂志并没有取得什么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是我的成功在于我什么都敢干,而且还能做得不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41561/153076628.html

更多阅读

小学生名人故事演讲稿 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稿

篇一:名人励志故事演讲稿 无人需要的数字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无人需要的数字》。爱尔兰作家伯明罕年轻时曾在一所乡村小学做过多年的教师。那所学校既偏僻又破旧,校舍是由废弃的农场改造而成的,学生最多时也

名人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 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

名人励志故事: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他出生在四川,是穷孩子出身,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1997年7月,他应聘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发单员,底薪300元,不包吃住,发出的单做成生意,才有一点提成。上班第一天,老板讲了很多鼓励大家的话,其中一句

外国名人励志故事200字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

真实名人的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  《有条光明大道叫绝路》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歌德  福勒的家境不好,为了生计他五岁参加劳动,九岁之前就像大人一样以赶骡子为生。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开始思考如何致富。

中国现代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人才辈出,那些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名人相信也不少,而他们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名人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名人励志故事篇1:李娜1982年2月26日,李娜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在她5岁那年,父亲李盛鹏开

声明:《古今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古今名人励志故事,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为网友誰與我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