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练习题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不合理的劳资关系。包身工被雇佣者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强度超过正常生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练习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全是同音字的一组( )

A.肴 淆 崤 B.锭 碇 绽 C.拎 矜 衿 D.欧 殴 瓯

解析:A项分别读“yáo”“xiáo”“xiáo”;B项分别读“dìnɡ”“dìnɡ”“zhàn”;C项分别读“līn”“jīn”“jīn”。

答案:D

2.对下面句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1)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2)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

(3)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4)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

A.层进 转折 解释说明 补充说明

B.补充说明 层进 补充说明 解释说明

C.补充说明 转折 插说 解释说明

D.层进 层进 插说 补充说明

解析:破折号是本文出现的比较重要的标点符号,对它的几种常见作用要加以掌握。

答案:C

3.下列对报告文学知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都属于散文的范畴。

B.报告文学要有新闻性和文学性,不允许作艺术加工。

C.报告文学的任务是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等。

D.报告文学反映生活迅速及时,被誉为“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解析:报告文学允许作艺术加工。在符合生活本质真实的前提下,允许对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甚至必要的虚构。

答案:B

4.下面两个句子充满了作者的强烈的感情,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②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答案:①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的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的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5.“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拟物修辞的掌握及其具体作用的理解。

参考答案:“饲养”在这里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看,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

6.本文是怎样运用墨鸭捕鱼的事和饲养包身工营利的制度进行类比推理的?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练习题

解析:根据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利用相似联想,推出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

参考答案:墨鸭——整天捕鱼,包身工——成天拼命干活。船户——靠卖鱼得钱,日本资本家——靠包身工滋养,带工老板——两年内从每个包身工身上净拿二百三十元钱。船户态度——并没有怎么虐待,日本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态度——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由此得知,包身工的命运比起墨鸭来,还要凄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端午节

振 鹏

(1)“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在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上,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都心坎里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2)“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1926年6月《中国青年》第124期)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

答案:指显著盛大的样子,这里指显眼、令人惊讶的布告突然出现在眼前。

(2)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

答案:剥夺。

(3)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答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里指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

8.文中多次用到了破折号,请分析下列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

(1)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 )

(2)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

(3)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

(4)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

答案:(1)解释说明 (2)补充说明 (3)解释说明 (4)解释说明

9.本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①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②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③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先小说描写工厂的汽笛都关涉到时间,其次都写到工人的生活。

参考答案: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二是以汽笛的悲鸣、呜咽,渲染环境气氛,进而映衬纺织工人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10.《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行比较阅读,关键在于确立比较点,一般可以从文体、线索、取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段、中心思想、语言特色入手,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1)相同点:二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吃人的罪恶。

(2)不同点:《包身工》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既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端午节》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起床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即所谓“包身工一日”;《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

11.《包身工》向我们展示了三十年代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当代社会有比较突出的农民工问题,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从产生原因、解决办法等方面思考。

答案:略

12.(2010广东卷,21)用不超过20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004年12月5日10时50分,随着最后一组数据核对完成,我国自主研制的SARS灭活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圆满结束。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宣布:临床试验中,36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了抗体,这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疫苗是安全的,初步证明是有效的。Ⅰ期临床试验的完成,标志着SARS疫苗研究的难关已基本攻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也具备了在紧急状态下保护高危人群的潜力。这是我国SARS科技攻关取得的一项标志性重大成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Ⅰ期临床试验的SARS疫苗。

解析:解答时要认真分析题干要求,不要漏点。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或归纳,或概括。“SARS”计为一个字。

参考答案:我国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步入世界前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42061/141108147.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视频001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视频教程详情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运动描述 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移和时间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运动描述 3、速度快慢描述----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

荆轲刺秦王原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翻译也很重要。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的相关资

声明:《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练习题》为网友成熟未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