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则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专业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专业化的简介
产业部门或学业领域中根据产品生产或学界层面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
按照现代广泛运用的利伯曼“专业化”标准的定义解释,所谓“专业”,就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三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四是从事者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自律性;五是专业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六是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七是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理论纲领。
专业化的相关概念
农业生产专业化
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工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一体化协同相结合,使每一种农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工业生产专业化
工业内部各企业和部门逐渐分离,形成独立的企业和新部门的过程,也是同类产品由分散生产趋于集中生产的过程。这些企业和部门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专门生产一定的成品或零部件,或者完成成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工艺作业。它们拥有专门的机器设备,采用特定的工艺流程,配备相应的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
专业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初期,是从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开始,其水平比较低。到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发展到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等,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水平也大为提高。一些西方国家,在18世纪产业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的广泛使用,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也日趋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日益集中,出现了辛迪加、托拉斯等各垄断组织,进一步加速了这些国家的专业化的发展。美国在20世纪初出现了以拖拉机、汽车和机床等为对象的专业化企业。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产品专业厂已过渡为主机厂或组装厂,即一个厂主要只承担这种产品的装配和完成少量的工艺加工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基本定型。
工业生产专业化的基本形式有:①部门和行业专业化。前者是工业化早期水平较低的专业化形式。它的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行业专业化。②产品专业化。其特征是以产品为对象,一个企业只生产、装配品种相同或工艺相近的少数几种产品。③零部件专业化。是产品专业化的继续和发展,其特点是以产品的零部件为对象,一个企业只生产整个产品中的某一种或几种零部件。④工艺专业化。是将产品专业化工厂和零部件专业化工厂中的同类工艺集中起来,组织专业化生产,一个企业只完成产品的部分工艺和某些工序。⑤辅助、服务生产专业化。也称技术后方专业化。是把某些辅助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分化出来成为专门化工厂。
专业化是工业的先进组织形式,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生产专业化集中同类产品,组织大批量生产,能采用先进的专用设备和工艺,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各有专长,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快地发展新产品,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
地区经济专业化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各地区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离开市场均无法进行。在竞争中,各地区凭借其自然资源、劳动资源或社会经济基础的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点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这些部门构成地区经济的主体,决定这一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区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量供应国内其他地区和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地区经济专业化是依靠一系列企业专业化形成的。二者的目的都是通过发挥分工协作的优越性,节约社会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企业专业化是通过生产领域内部的分工协作,实现产品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工艺专业化以及修配服务专业化来加速生产的发展;地区经济专业化则主要靠发挥各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全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在一些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差异显著的国家里,如苏联、中国等,实行合理的地区经济专业化对因地制宜地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
衡量地区经济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产品的区内商品率和区际商品率。区内商品率是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占区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区际商品率是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在全国各地区同类产品输出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将这两类指标结合起来,可以看出该区经济专业化发展的程度和它在全国生产地域分工中所起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水平与其商品经济发达的程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