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外交语言是出了名的含蓄、幽默而有智慧,不卑不亢。从他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他确实是机敏过人的一代外交大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些###周恩来总理的幽默口才。
周恩来外交大师的角色绝对是不可替代的。在访问苏联期间,他曾用汉语祝酒而导致当地领导人的质问:“周,你为什么不用俄语祝酒呢?你的俄语很好嘛!”他立即反应:“那么我们欢迎你来时以汉语祝酒。”当对方抱怨汉语难学时他回敬:“下午你来使馆,我们很乐意教会你!”这又一次表现出新中国的自主独立。
一次,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
记者问他:“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着马路呢?”周总理听后,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所以简称叫马路。”
记者又问:“总理阁下,在西方,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头走路呢?” 周恩来微笑着答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要低头走了。”
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1972年,尼克松访华,当他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乘车从北京机场前往宾馆时,周恩来说:“你从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彼岸把手伸过来——23年断绝了来往啊。”
1965年11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定居在上海的美国记者斯特朗八十大寿。周恩来在上海展览大厅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寿宴。寿宴开始,周恩来在祝酒词中对她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40“公岁”诞辰。” 在场的宾客都感诧异,斯特朗明明是80岁,为什么周总理却说是40公岁呢。周恩来接着解释说,在中国,“公”字是紧跟它的量词的两倍,40公斤等于80斤,因此,40公岁就等于80岁。言罢,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斯特朗也会心地笑了。
—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现在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总共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记者不解的样子,于是又接着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合计为18元8角8分。”
1972年2月,周恩来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 “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 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尼克松听后,连连点头赞叹。
一次,一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周恩来总理负责接待这些贵宾。进行了简单的会晤之后,贵宾们被请进了钓鱼台国宾馆享用午餐。席间,周恩来谈笑风生,显得很随和。贵宾们看到中国总理如此随和,平易近人,就都没有了初到时的拘谨,大家边吃边聊,气氛融洽。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名服务员端上来了一道特色汤菜,可能是他初次为外国贵宾服务,心里紧张,在放菜时紧张得颤了一下手。这一抖,汤中间的那个原本象征吉祥幸福的“卐”标志翻了个个儿,成了“卍”字形,是德国法西斯纳粹的标志。本来是"吉祥幸福"的一道菜,一下子却变成了法西斯。所有的外国贵宾也都看到了,他们迷惑不解地望着周恩来总理。一时间,气氛骤然紧张。周恩来看了一眼那个符号,略加思索之后,便哈哈大笑,然后对那些贵宾们说:“这道菜是我们特意为先生们准备的,名字叫‘消灭法西斯’。”当翻译官刚将这一句话翻译完,贵宾们马上热烈鼓掌,宴会的气氛顿时又活跃了起来。周总理拿起筷子,挽了挽衣袖,对他们说道:“来吧,先生们,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建国之初,中国因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靠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里。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大搞修正主义,向我国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被我国拒绝。 然而,赫鲁晓夫仍不罢休。1959年国庆,他亲自来到中国谈判。在会谈休息时,赫鲁晓夫自作聪明地对周恩来说:“我们两人有共同之处,都是国家的总理。但是,我们两人也有不同之处:我出身于工人家庭,而你,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这不是挺有意思吗?”周恩来笑笑,不加思索地说:“我们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1960年4月,周恩来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访问印度。在一次谈判中,印方提出了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的?”周恩来当即答道:“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讲,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了。”印方却说:“时间太短了。”周恩来严肃地说:“中国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了,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短时间的话,那么,美国建国到现在才不过100多年的历史,难道说美国不成为一个国家么?700来年与100多年,哪个历史长?”周恩来通过700来年与100多年的数字比较,驳得印方哑口无言。
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恩来时,看见他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说来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于是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