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全参考

虽然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网络能够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计算机网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计算机硬件维护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计算机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

在现阶段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提升研究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是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对系统全而地提升工程能力以及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分阶段进行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使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重新修订研究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环节,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在制定培养方案中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将实践能力培养分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法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和“专业实践”三部分。首先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法与实践”的能力培养,这个工作由研究生的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学生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能从实际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颖的、可行的研究课题;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一般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课题研究;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这主要是提高学生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其次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学院根据自身稳定的学科方向和研究特色,开设了《信息安全理论与实践》、《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视觉测量技术与实践》和《知识工程计算与实践》4门专业实践课程。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真实工作项目添加到研究生教学中,采用教师指导,以3一5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为主导,要求学生按照企业标准研发出产品,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第三部分是进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环节是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院是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掌握所在企业主要产品的研发流程和关键技术,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研发和生产现场调研及在岗实践对企业研发技术特点进行深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改造建议和思路,通过对技改项目(或新项目)的实施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论证,在企业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加速成才打卜坚实的基础。

二、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进计算机实践课程

在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单个做实验的教学模式,而是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进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工程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对技术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实践并且学习在工程实践环境卜工程人员的思维、能力和行为,CDIO的标准从多个方而为这样的培养提供保障。具体做法是: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真实工作任务以实训项目的形式引进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按照企业标准研发出产品。在项目研发过程中,3一5名学生结成一个工作小组,共同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与展示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这是以实训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能力。在参考CDIO工程模式、国外大学LTI'P管理模型和项目管理通用管理模型基础上实行实训项目管理模式,制定了学院实训项目管理办法。为保证质量,这种形式的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对教师和过程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的授课资质是通过申报、答辩、审核通过才能获取。这个申报是以教学科研团队为单位申报拟承担课程的训练方案,训练方案通过学院组织的专家答辩组的答辩,才能取得该训练项目的授课资质。只有取得授课资质的团队才能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过程管理则是根据项目管理模型的各个阶段进行管理,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

三、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将工程实训项目引入实践教学,项目的进行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卜和学生项目经理的领导卜,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卜,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取的成果和有效进行的关键。1.项目管理。(1)建立项目组。在进行实训前,先建立学生项目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以及个性特征等异质,将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合理搭配,兼顾性别,做到组内异质;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组的整体水平得以均衡,做到组间同质。项目组设置至少5种角色(项目经理、需求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师),在项目研发阶段,每个学生可承担1一3种角色,每个角色均需撰写相关文档。指导教师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各自的角色,各司其职,做到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只有这样,每个组员才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完成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共同完成特定的工程项目。(2)项目实施。完成一个项目分为3个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结束阶段。项目准备阶段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在这个阶段,学生项目小组主要工作是根据训练项目方案与客户洽谈,了解客户需求,然后搜集资料,细化客户需求,并制作客户产品需求规格书,经客户审核同意后制订需求规格说明书、项目计划,并再次与客户商讨,征得其同意后获准进入卜一阶段。项目实施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项目组要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和计划来组织协调,按照时间安排表,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指导、监督、控制是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指导教师团队应随时到工作现场进行指导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及时化解各项任务和各个成员间的冲突,解决矛盾,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疏通渠道。项目结束阶段,即项目实施的收尾阶段,学生完成产品后,进行现场展示,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争取最终交付客户使用,完成项目。同时,学生小组还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将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逐一梳理,并对项目实施情况、小组成员表现情况综合评价。2.质量保障。在整个项目实训阶段中为便于教师进行项目管理和规范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建立了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设置了7个决策评审点(里程碑点),只有评审通过,方可进入卜一个阶段的研发工作。评审内容和评审人员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做出了明确规定(见表1),其中项目训练方案的评审是针对指导教师,其余方案主要是针对学生小组。根据考核方案,各评审专家给出评价成绩,最后山项目指导教师汇总给出各阶段的项目组成绩)在课程接近结束时,山学院研究生管理办统一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所涉及的相关工业标准了解程度,对课程涉及的领域知识掌握是否有所提升,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相关能力(如沟通与表达、协调)的提升是否有帮助,学生的产品(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测试、实现等)是否有所提升和学生的总体收获程度五个方而进行评价)对于评价成绩低T-3分((5分制)的取消该课程的授课资质,而暂停申请该课程授课资质一年。

四、结语

我们开展的改革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并通过项目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程意识,同时我们还注重将改革成果制度化,使成功的经验能够得到复制,而失败的教训能够避免,从而对后续教学改革工作产生很好的影响。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科学衔接

摘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升高职比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高职学生公共必修课,培养学生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招生的学生来源于中职和高中,而中职和高中学生已经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科学衔接中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确立动态衔接的中高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李克强总理近期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让互联网成为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工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高职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为中职、高职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在中职和高职教学衔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1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投入较大,师资和设施设备配置比较齐备,教学效果良好;中职注重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视不够,投入有限;高职生来源的高中学生,因其高中学校更加注重升学,对计算机这门辅修课程更是重视不够,教学起步比较晚,师资、设备投入不足,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则更少。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解决工作中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问题,高职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外,还会授予学生一些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明确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课时要求如表1[1]。职业模块设置文字录入训练、个人计算机组装、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宣传手册制作、统计报表制作、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等九个模块,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分配由各个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针对高职阶段,教育部没有发布教学大纲,由各高职院校自行制定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笔者调研了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大纲,发现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课时。

2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全参考

2.1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认知差异较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年青年成人成才,掌握一技职能。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因为经常接触计算机,计算机能力比较强,能够灵活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自身生活因素,计算机接触较少,计算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较差。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起步存在较大差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过浅显,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计算机不了解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跟得上老师的授课节奏,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计算机课程的难度、广度和深度。

2.2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

中职和高职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观察上面了两个表格,发现中职和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有很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差异性很小,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中职学习过的内容,甚至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也基本一致,这就浪费了学生大好青春,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有些学生在中职或高中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且通过了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重复的内容和重复的训练,使得学生产生严重的枯燥心理。

2.3高职的计算机课程补充性与发展性不够

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在中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上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学习到中学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操作,更加为学生步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的计算机授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在步入高职时对计算机应该有更深一步的学习,但是事实是高职的计算机学习还是十分注重考试要求,大量学校实施以证代考,只要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学生就可以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大量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强化训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确保授课学生能大部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高职在教学中着重地体现出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不能很好地对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高职的计算机授课中没有体现教学的差异性,中职和高中升学进来的学生在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选用相同的教材。

3针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

3.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1.1选用内容全面、难度较大、与时俱进的教材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断的加强对教学教材的改革和更新,教材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桥梁,要不断地加强计算机课程内容实施的层次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随时调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教材中体现出当前计算机发展中新技术和新应用,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

3.1.2教学中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高职教学要求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指导实践操作,但更多的要进行技术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要传授够用的理论知识,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多到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师徒教学模式,师傅先示范操作,徒弟观看,之后徒弟做,师傅看,最后师傅点评,徒弟再次操作,通过多次演练来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的技术知识。

3.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2.1提高教材质量,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中职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是起步阶段,是第一次接受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太完善,所以中职阶段要选用难度较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要浅显一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度要小一点,便于学生较好掌握,教材内容也要能够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应用的最基本知识和技术为宜。

3.2.2不断的加强实训设备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检车而粗略的设置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设备设施上投入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因此,中职和高职要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备的投入,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3.2.3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紧跟时代发展的课程,中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而调整,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内容要及时加入课程内容,过时、老套的知识和技术要淘汰掉。相应的,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标准上也要进行及时调整,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

4结论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要促进中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协调发展,全方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设置两套相互衔接和完整的课程计划,注意难度、广度、深度的不同,让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中感受明显的差异,教学内容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2009.1.6.

[2]王志强、刘芳芳.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59-60.

[3]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2-54.

[4]高华.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263-264.

[5]雷琳.中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209-21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42761/180078195.html

更多阅读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整理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写毕业论文时,参考文献的整理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此我把自己整理文献的经验加以总结,希望对各位同学能有所帮助(以Word2010为例)。1. ?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选择菜单栏中“引用”选项卡。可以看到脚注选项栏右下角有一

国标:论文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参考一、参考文献格式1.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2.参考文献著录项目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

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z

最近,在做论文参考文献的编写,特地搜索了下相关资料,希望对又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J——期刊文章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参考文献的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

声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全参考》为网友欲与妄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