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蒿(拉丁名: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别名:野艾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荫地蒿(内蒙古植物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野艾蒿的药用价值,供大家参考!
野艾蒿的药用价值【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野艾蒿的###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有时为半灌木状,植株有香气。
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6毫米,常匍地,有细而短的营养枝。茎少数,成小丛,稀少单生,高50-120厘米,具 纵棱,分枝多,长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
叶纸质,上面绿色,具密集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毛稀疏或近无毛,背面除中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3厘米,宽7-8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长柄,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6-8厘米,宽5-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5(-7)厘米,宽5-7(-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齿,长3-7毫米,宽2-3(-5)毫米,先端尖,边缘反卷,叶柄长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全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边反卷。
头状花序极多数,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5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具小苞叶,在分枝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状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长或中等开展,稀为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多下倾;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柔毛,边缘狭膜质,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背面疏被蛛丝状柔毛,边缘宽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4-9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红色,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10-20朵,花冠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又,叉端扁,扇形。
瘦果长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