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 思维方法 有哪些,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一) 相似法 。现实世界中,从宇宙星系到原子内部运动都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例如,植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叶绿素;动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血红素。而叶绿素与血红素之间又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叶啉络合物。叶绿素是叶啉结合了镁元素,而血红素是叶啉结合了铁元素。这种相似的根源来源于植物的共同祖先——核前 生物 体。请看,因为相似关系竟将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不同事物连成一个完整的封闭性系统了。又如,人类科技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很相似。许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经过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同时这些民族的社会也经过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几乎完全同步前进。
1、再如,科学理论方面也存在着相似内容。 物理 学 、 化学 、生物学、天文学、遗传学、声学等 学科 ,因内部构成都起源于量子,于是产生量子学的各种不同分支:量子物理学、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量子遗传工程学、量子声学等等。
2、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和变异的矛盾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承袭关系,又可以通过变异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差异及发展关系。
(二)相反法。 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现象,而且还存在着相反现象。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有虚必有实;有吸收必有排泄;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守恒必有不守恒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反而去剖析、反证、推理、理解、概括、设想、加深、巩固和扩展对下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三)破析法。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有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往往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这么厚一大本书,怎么读呀?或者,这么多 公式 、定律、规律、原理,怎么记得住呀?这时,我们就应该运用破析法去对付它们。
1、例如,学习外语,首先找出它与汉语的一般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再找出它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大部分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再逐步寻找出每一种具体的语音方法、语法现象、构词方式等细节方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目前流行的一些日语速成教材,普遍应用了破析法来编写,所以才能收到速成的良好效果。
(四)溯源法。 任何事物者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它的本质与规律,只有通过追溯到本源上去,才能真正掌握和船长理解。因此,溯源法有很重大的实践意义。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似乎是很浪费时间,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众所周知,“不求甚解”是学习最大的敌人之一。
在创造性思维中,溯源法往往是新的发明创造的动力。魏格纳因为发现非洲西海岸和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彼此吻合得十分巧妙,追本溯源而创立了“大陆飘移学说”。
(五)宏微对比法。 许多事物在宏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但由于微观上的点点差异,往往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1、例如,学习外语时,因为一个字母不同,或者完全相同,但读音不同,声调不同,其词义完全不同之类的事例是很多的。无论 英语 、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都有这种情况存在。因此,在学习时,就要时刻注意将它们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才能牢固地掌握其词义及形态特征。
2、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宏微对比往往是发现新的科研专题征的最好契机。贝克勒尔因为注意到了放在硫酸钾铀矿石上面的照相底片有了微观变样,而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和天然放射线。贝尔则因为注意到了电报接收机上偶然听见的微弱声音而发明了电话。天文学家的每一次发现,几乎都是通过宏微对比的途径走向 成功 的。
3、(6)扩展、缩微法。扩展是将已学过的知识作基础,向纵横两个方法延伸,以加深与巩固原有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匈牙利女翻译家卡莫·洛姆布就是用这个方法在二十五年中学会使用十六种外语的。其具体实施方法就是扩展法的具体化——类推法。所谓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利用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特征,扩展到其他事物扣去,进一步掌握新的知识。
4、微缩是将已学过的宏观知识作显微验证。其具体实施方法是还原法。还原法的实质是把认识引导到由 抽象 到具体。一条定律、规律,一种原理、原则,一个公式、模式、要真正深刻理解和掌握,就必须将它作显微验证,举一反三,就像 数学 习题、化学实验、物理观察一样,反复进行,认真实践。
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及特点
1、新生儿有思维吗?当然有,只不过他是感觉运动思维,他的思维方式是不通过语言和概念加工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以感知为基本条件的,是整体的,是囫囵的,是无法关注和分别客体的。因为他是被抚养人所呵护的,他觉得自己是全能的,以为靠幻想就可让抚养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简单地被称为一元思维方式。
2、随着儿童逐渐成长,动作和语言也逐步发展。因为他主要接受抚养人的习惯训练,比如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或者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因此他适应养成的思维方式,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基本上是二分法的,也被称为二元思维方式。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仅限训练行为方式,不能把它当作思维方式。之所以我称它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很多人,使用这种类似的典型的思维方式。
3、后来,孩子随着长大,不断地与外人接触,他要和小伙伴或非抚养人游戏玩乐,所以他的心中有了不太重要(相对生存和长大而言)但是却有需求的人,因此他考虑问题时开始顾及他人了,或者叫参考除自己和抚养人之外的第三人的需求。这时他的思维方式,就部分地变成了三元思维方式。
4、儿童在少年时代,生活在天真的世界里,不完全等同真实的世界。而当他进入青少年时期时,他不得不要为走上社会做全面准备了,包括认识世界和学习技能,以及接受锻炼和冷酷的考验,以及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同时,青少年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思维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学习在动态变化的世界中,找出一些相对稳定的特性和规律。所以,在他认识世界的时候,就被要求尊重客观,尊重世界的条理和秩序,学习一些思维规律和判断认识问题的基本面。这时他要全面的考虑世界了,既要考虑自己的感受,还得学习别人总结出的理论知识。可以说,他的思维方式中既有感觉,也有形象,还有概念和理论。简单地讲,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全面思维方式或叫四维思维方式。
5、从理论角度看,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在生活和生存适应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通透了某种思维方式,甚至不用学习其他思维方式,他就可以全面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接人待物。而具体到每个人来讲,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是非理想化的,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养成的每种思维方式都是发展不充分的,并且可能是变形的,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他还会极端地僵化地使用一种具有自己个性的、是片面的、也是不成熟的思维方式。
6、当一个成年人极端地、过多地使用一元化思维时,给人的感觉,他是自我中心的,或者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或者他就代表世界。当然,他说话做事也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可能他给人的印象或是清高的、或是高傲的、或是不俗的、或是孤僻的、或是实在的、或是耿直的、或是封闭的、或是心胸狭窄的、或是怯弱的等等。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讲自己的理论,因为他是自我的,所以有时看问题或想问题,充满了理想的、或全能式的味道。而他思考不到的东西,他觉得是不可理解的,或者是神秘的,或者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进行否认和否定。反正是让他转弯或者模糊对待很难,他不会模棱两可,他只简单地进行拒绝,但是一旦他想通了,又让人觉得很有深度和高度。因为他是理想化的,他经常会说,“事情应该怎么怎么”,“别人应该怎么怎么”等等。
7、过多使用二元思维的人,给人的感觉是有力量的,是积极的,是着急的,是强迫的,是对抗的,是强势的,是态度蛮横的,甚至是不讲理的,虽然他也说一番道理,但给人的感觉是别扭的,是歪理。他经常的口头语是,“必须要怎么做”。
8、僵化使用三元思维的人,是游戏待人的,或者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有时能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有时又显得很冷漠。有时他会感觉很焦虑,因为他不确定别人会是什么情况,所以他使用的口头语是“一定要怎么怎么”。
9、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智慧的结晶,姑且命名为或然式思维方式。比如高中化学上讲的电子云概念,是说电子的运动轨迹在空间层面出现的几率随着时间的累积,像云层那样是厚薄不等密度不一的,因此电子云是对电子运动可能轨迹的形象描述。使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他知道他所考虑的问题发生,是一种可能的几率,所以他能立体地思想理想状态以及重要或不重要,还知道第三方作陪的是什么;也知道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才是问题的背景,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人物,事情才会可能怎么发生,过程大体上是怎样,出现某个结果的可能性大体上是多少。因此,他也更知道什么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他会尽心尽力地做事,而不苛求结果。因此,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是平和的,是接纳的,是尊重的,是爱惜的。他也是让人感觉可亲可敬的。但是你又感觉他一点也不突出自己,他和我们是那么平等。他经常使用的语言描述是“也许”“可能”“试试看”。
10、如果他偶尔做出成果,他会说自己,“我不过是在沙滩上捡到一个贝壳而已”。
11、思想的火花可以稍纵即逝,但是作为智慧的结晶,思维方式可以让人自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