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专项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应考指导及训练题

关于初三的文言文大家要如何去学习和熟练掌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应考指导及训练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应考指导:

[考点前瞻] 古诗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近年来各地中考加大了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力度。纵观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题,有以下特点:

一、所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约占70%;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约占30%。一般是课内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二、考查的知识比较全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句子的大意。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尤其可喜的是一些展示个性的开放性试题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题型由客观选择题向主观表述题发展,且日趋增多。

(复习指要) 文言文阅读多选课内内容,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要注重书中注释。复习时应注意:

一、善于归纳。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很有必要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

(一)实词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

1.词性活用。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域”、“固”、“威”,“域”原指界限,文中意为“限制”;“固”原指坚固,文中意为巩固;“威”原指“威武”,文中意为“威慑”。

2.通假现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作“背叛”讲。

3.古今异义。“池非不深也”,“池”,古代指“护城河”,现在作“池塘”讲。“委而去之”,“去”,古义“离开”,现在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讲。

4.一词多义。“得道多助”的“得”意为“符合”,“必有得天时者矣”的“得”意为“遇到”。

当然归纳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篇课文,在复习时遇到新的解释不妨就记录下来。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得到(《鱼我所欲也》)。“悠悠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知道(《始得西山宴游记》)。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希望(《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虚词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以“之”为例:

1.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肉食者谋之:代指迎战齐国一事。

(《曹刿论战》)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代指项燕。

(《陈涉世家》)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代指书。

(《送东阳马生序》)

2.作助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表修饰限制关系,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的”。

永州之野产异蛇。

(《捕蛇者说》)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上枢密韩太尉书》)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目的是突出谓语,可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3)作为宾语前置或宾语后置的标志,都不译。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

马之千里者 宾语后置的标志(《马说》)

(4)放在句末,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三)句式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翻译时需要加上。例如“吴广者,阳夏人也”译为“吴广,是阳夏人”;

2.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判断省略成分;需要“瞻前顾后”,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的省略。

3.倒装句。倒装句有的是为了修辞的需要,颠倒了语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强调谓语。

4.被动句。主语是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叫被动句。被动句有的借助于被动词“为”、“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例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二、巧妙联系。 “活”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我们复习也要着眼一个“活”字,应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例如复习《曹刿论战》,我们可以联系我国历史上其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再如复习《五柳先生传》,我们可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这样就可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当然也可联系与他一样“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身居陋室还要为陋室作铭的刘禹锡。

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关键是课内文言文要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同时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训练,做到“功夫在诗外”。

[应考指导] 从历届阅卷情况看,考生对字词的解释、辨析,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旨,一般不会失分。易失分的是句子节奏的把握、文句的翻译、赏析以及开放性试题。对策如下:

1.准确把握句子节奏,须辨清语意和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及语言结构一致。如“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前面”,应读作“其一/犬坐于前”,如读作“其一犬/坐于前”,就会造成句意理解错误。

2.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3.文句赏析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文句赏析的切入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讨内容、探索艺术等等。赏析时一般择其一点即可,不要泛泛而谈。

4.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鼓励张扬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而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思维发散开去,发散的角度越多越好,然后再对这些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模拟训练)

(一)读《与朱元思书》和《三峡》,完成1—6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应考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语

天下独绝( ) 虽乘奔御风(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蝉/则千转不穷

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猿/鸣三声泪沾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4.理解课文。

(1)甲文所写的富春江位于_______省境内,乙文所写的三峡指位于长江上游湖北、四川境内的_______峡、_______峡和_______峡。

(2)甲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读乙文会想到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篇短文都是山水游记小品,都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B.两文中的猿声都渲染厂凄凉的氛围令人伤感。

C.甲乙两文都写出水清、急的特点。

D.两文体裁相同,写法相似,都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出自然风光的美。

6.甲、乙两文语言都非常凝练生动,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二)读《水调歌头》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7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所选诗与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词作方面,他与_______合称“_______”,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________,文中的“闲人”指的是_______。

2.“丙辰中秋”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分别属于古代纪年法中的_______和_______。

3.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初三文言文专项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应考指导及训练题

A.念无与为乐者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B.遂至承天寺

寡助之至

C.告之于帝

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愿人长久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以“月光”为线索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的咏月名句中,同样抒写月光的一句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作简要赏析。

6.“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中的“人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照”用得很有特色。下面诗句中写法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苏轼)

B.月明千里照平沙。

(苏轼)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李白)

7.对诗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苏轼的矛盾心理,既想要弃绝人间,另觅家园,又对人间终不忍弃绝。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对月亮的怨恨、责问实际上表现了苏轼对与亲人不能团聚的苦闷惆怅。

C.《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未直接叙述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D.《记承天寺夜游》中清冷皎洁的月光是作者所追求的舒适悠闲生活的写照,体现了苏轼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而毅然与之决裂的高尚情操。

(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

1.解释下列加点的“之”所代之物。

爱之______破之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闻讲《左氏春秋》______

即了其大旨______

众皆弃去______

自是手不释书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4.文中画线句子是描写司马光的读书状态的,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5.“破瓮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机智与聪明。机智与聪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创新思维的例子。

(四)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解释加点的词。

(1)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2)其末立见( )

2.翻译。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3.古诗文是成语产生的重要土壤,成语毛遂自荐、__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再写出下面篇目中相关的成语。(本题为加分题)

(1)成语______出自《曹刿论战》

(2)成语______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

4.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毛遂“自荐”的?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应考训练题答案:

(一)1.妙到极点 奔马 2.B 3.(1)(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 (2)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4.(1)浙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C 6.参考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作者以“素”、“绿”绘色,与“清荣峻茂”密切呼应。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只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

(二)1.苏轼 辛弃疾 苏辛 月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之人 2.干支 (皇帝)年号3.D 4.D 5.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A 7.D

(三)1.《左氏春秋》瓮2.听 了解离开 此3.从此手不离书,以至不晓得饥饿和寒冷。 4.废寝忘食5.如:曹冲称象。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受到成熟的苹果落到地面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四)1.(1)向 (2)显现 2.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3.脱颖而出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1)一鼓作气或辙乱旗靡(2)曲径通幽4.提示:(1)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坐等伯乐来发现自己。(2)这也是自信的表现。(意对即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45961/630321549.html

更多阅读

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答案 初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

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能抓住关键词,规范地答题。3、体会文章给人的启示。(一)晏子谏杀烛邹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

中考复习:新课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2012中考复习:新课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一、<《论语》十则>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

修辞专项训练题附答案 小学修辞手法训练

修辞专项训练题一.填空:1、()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2、()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

非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之苏辙散文含参考译文 苏辙散文

非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之苏辙散文【含参考译文】(一)【福建师大附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黄州快哉亭记(节选)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

声明:《初三文言文专项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应考指导及训练题》为网友执笔写伤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