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专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是高校辅导员和各级学生管理部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参考论文篇一
《简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在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9-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爆炸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密集化等等现代城市的特征,都可能给人们造成巨大、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也给人们的心理健良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威胁。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一词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SweeterW)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不断地有新的认识。在重视生理卫生,维护身体健康的同时,将生理、心理和社会医学并为一体。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概括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和安全、安宁”。可见,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根据大学生生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特殊要求。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4种:
1、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这是与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正常的交往活动,对自己和对别人以及两之间的关系都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自我接纳”并能接纳别人”,与他人友好相处,达到人际关系和谐。
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与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沟通,以尊重、信任、宽容、理解的心态与人相处,不无故猜疑、嫉妒、仇视他人,乐于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同事。
3、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能从成功中体验到自尊、自信。不会因失败和不胜任而经常产生困惑、焦虑、绝望等情绪障碍,而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能设法克服和排除,直至取得成功。
4、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平衡的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消极的情绪所驱使而导致行为的失调。能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因而经常保持愉快、乐观、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很敏感,受到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便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家人的庇护下,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他们在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在原因进行一番分析,甚至引用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但最后还是不知如何解决。
(二)学习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另外,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部分同学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疼甚至神经衰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多的同学身感自尊心受挫,由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情绪低落,丧失学习积极性。[1]
(三)人际交往问题
有的大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与人交往。自卑孤傲,部分学生由于贫困或自我表现能力局限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学生自视清高产生孤傲心理,有些学生在交往中因胆小、孤僻、害怕而自我封闭;猜疑防御,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不信任,对人处处设防。
(四)情感问题
大学生在校园里谈恋爱司空见惯。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性交往的需要而谈恋爱。产生许多恋爱中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男生的邀请约会,因不知道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有些学生则是性心理方面问题。
(五)网络心理问题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信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上网络游戏。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意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2]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在加快的发展,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这对于人们来说亦是一种心理的考验。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敏感的而又有知识的人,他们常常最先敏锐地感觉到变化及其带来的冲击。又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阶段,生理和心理在迅速变化,因而这些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随引起的反应也最为明显和强烈。他们一方面积极地迎接这些变化和冲击,另一方面引起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心理的承受力就比较低,对某些变革感到不解,不易适应。因此,不可避免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参考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需要纳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与其他的各项教育相结合。它在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把各种心理疾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69-01
大学生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处于18-24岁之间,是人生中体格健壮、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黄金时期,再加上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智力水平,一般情况会认为大学生是一个健康的群体。然而事实上,在大学生群体里面屡屡出现的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犯罪等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大学生们对未来满怀憧憬。然而崭新的社会环境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的同时也使得他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问题,引发了种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统计,大学生中中患神经症性障碍人数比例为69.4%,患有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方面问题的同学人数占14.5%,患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的同学人数占12.1%。清华大学曾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23%的学生主动提出心理咨询。北京大学近10年来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1/3左右。2010年,西安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驾车撞伤一女子后,发现其看见自己的样子,后拿刀将女子捅死;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因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复旦大学18名学子在被营救后,对于牺牲的黄山民警不闻不问,更不愿承担责任,逃避指责……层出不穷的大学生问题都显示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个方面:
目前大学生群体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理想缺失,价值虚无;虚荣攀比,奢侈浪费;爱情庸俗,为性所困;抛洒青春,轻视生命。
1、理想缺失,价值虚无:
大学应该是实现理想与抱负的精神堡垒,但当下大学校园里几乎没人谈追求、谈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理想。今天的大学生为饭碗为工作而读书,结果却面临失业;为做大官大老板而读书,结果现实机会并不均等;为爱国爱民而读书,结果遭遇国家和人民并不爱我的尴尬;为婚嫁房子车子而读书,结果不读大学一样做到。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以后能够干什么?大学生正面临价值与理想的双重困惑,这是所有心理疾病突出的疾病之一。
2、虚荣攀比,奢侈浪费
大学生没经济来源,经济非独立性决定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虚荣消费和攀比消费。奢侈消费就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所致。由此,大学生消费行为就会出现怪象、当不能经济能力不能承受消费之重时,人的整个心态会逐渐变得扭曲。心理问题随之愈来愈严重。
3、爱情庸俗,为性所困
理性与情感是大学培育的两种重要人类元素,而爱情却往往停留在感觉的初级层面。男女大学生同居,或短暂两性行为,在大学校园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因在外租房同居者迟到、早退、旷课及数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甚至有的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数见不鲜。他们离群索居,缺乏和班上同学正常的思想交流。同时意外怀孕、爱人变心等也可能对他们造成精神重压、不堪负荷。
4、抛洒青春,轻视生命
因生命意义缺失、精神失衡而导致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近来在各大学频频发生。“郁闷!”“无聊!”“崩溃!”大学校园类似的口头禅不绝于耳。大学生浪费、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从云南的马加爵残杀同学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都是典型的浪费青春漠视生命的极端事件。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大学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即10万人中有20人自杀。是什么理由能让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选择自我消失?大学校园一幕幕轻视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不得不令人反思。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点建议
1、了解学生、关注学生需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条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生活情况,家庭情况,思想情况等,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总体把握,掌握大学生对社会的整体认知,了解大学生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气等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沟通,针对其面临的问题采取不同形式的规劝及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把心理疾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2、拓宽教育渠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知识专业化培训。
专业的心理学教职人员经过长时期的系统专业化教育,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方面肯定属于比较全面与扎实。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队伍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特色所在。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心理知识专业化方面的培训,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拓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识的专业培训,让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也能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和的咨访关系等,以期能够达到产生心理咨询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