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多的做些初三语文的散文阅读训练题,可以帮助同学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题:
细细的潮音
张晓风
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聆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世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在发亮的波澜里。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乐,还是忧愁。只觉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青天,而微风里橄榄树细小的白花正飘着、落着,矮矮的通往后院的阶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积得有如玉砌一般。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种晶莹的夜,这样透明的月光,这样温柔的、落着花的树。
一个残冬的早晨,车在冷风中前行,收割后空旷的禾田蔓延着。冷冷清清的阳光无力地照耀着。我木然面坐,翻着一本没有什么趣味的书。忽然,在低低的田野里,一片缤纷的世界跳跃而出。“那是什么?”我惊讶地问着自己,及至看清楚一大片杂色的杜鹃,却禁不住笑了起来。这种花原来是常常看到的,春天的校园里几乎没有一个石隙不被它占去的呢!在瑟缩的寒流季里,乍然相见的那份喜悦,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了。甚至在初见那片灿烂的彩色时,直觉里中感到一种单纯的喜悦,还以为那是一把随手散开来的梦,被遗落在田间的呢!到底它是花呢?是梦呢?还是虹霓坠下时碎成的片段呢?或者,什么也不是,只是……
博物馆的黄色帷幕垂着,依稀地在提示着古老的帝王之色。陈列柜里的古物安静的深睡了,完全无视于落地窗外年轻的山峦。我轻轻地走过每件千年以上的古物,我的影子映在打蜡的地板上,旋又消失。而那些细腻朴拙的瓷器、气象恢宏的画轴、纸色半枯的刻本、温润无暇的玉器,以及微现绿色的钟鼎,却岿然不动地闪着冷冷的光。隔着无情的玻璃,看这个幼稚的世纪。
望着那犹带中原泥土的故物,我的血忽然澎湃起来,走过历史,走过辉煌的传统,我发觉我竟是这样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那对侯,莫名地想哭,仿佛一个贫穷的孩子,忽然在荒废的后园里发现了祖先留下来埋宝物的坛子,上面写着“子孙万世,永宝勿替”。那时,才忽然知道自己是这样富有——而博物院肃穆着如同深沉的庙堂,使人有一种下拜的冲动。
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如果我们的血液从来没有流得更快一点,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燃得更亮一点,我们的灵魂从来没有升华得更高一点,日子将变得怎样灰黯而苍老啊!
不是常常许多小小的事来叩打我们心灵的木屋吗?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听不见呢?
我们是否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了?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聆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响!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有删减)
1 “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世代了。”为什么说我们的时代是“无声的时代”?
2 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②隔着无情的玻璃,看这个幼稚的世纪。
③博物院肃穆着如同深沉的庙堂,使人有一种下拜的冲动。
3 “细细的潮音”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聆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响!”,结合全文,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聆听二胡如水的美
纳兰泽芸
下班的时候,在地铁口附近没有见到那个拉二胡的老人,我停下脚步,站在那里四处望了望,心里居然有点怅然若失。
除了刮太大的风,下太大的雨,老人几乎天天来,就这样手拿一把二胡,坐在绿化带的边沿,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二胡架在腿上。
老人拉得很投入。他斜斜地低垂着头颅,左手在弦上快速地滑动震颤,右手的一递一抽带动了整个身子的晃动。很早我就感觉到了老人的与众不同。一是他不同于一般街头卖艺者的衣裳褴褛,他是清清爽爽的,虽没有着蓝布长衫。然而就有一种拉二胡者的不可言说的风度在那里。二是一般的卖艺者盛钱工具基本是一只破搪瓷盆子,而他却是一顶并不破旧的黑礼帽。
我喜欢这个老人拉二胡的声音。
那二胡声里总是伴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缓缓地、喑哑地“吱”的一声飘起,如同一扇门轴没有充分润滑的古老大门,沉重地、缓缓地开启,接着是一串长调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地响起。
初听二胡,该是许多年前的事儿了。那时还在家乡的小城读书,学校里组织去听刘天华作品演奏会。当时对二胡这种乐器并不是很了解,只是有着一种粗略而模糊的印象。记得当时听了刘天华的《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还有《月夜》。
只感觉《病中吟》的曲调沉郁悲凉,是久病沉疴中的孤寂与凄清,仿佛能够听见泪水缓缓流淌的声音;《良宵》诉说着一种绵绵的思念,深藏着一种历经了久远年岁的沧桑感情在里面;《空山鸟语》里传递着一种超于尘外的安谧和宁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耳朵、心灵刹那被清洗一净。《月夜》令人宛若置身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清丽月夜,身心与月共澄澈,月夜寻香花独幽。
然而,刘天华英年早逝,我无法想象,如果他不是过早殒灭,凭他的才华和造诣,该会取得怎样巨大的成就?只是,世事往往如此令人扼腕。
在二胡凄美、苍凉的曲调世界里,瞎子阿炳是一个极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顶点,一个无法绕过的诉说。失明的阿炳无依无靠,为了糊口只好流浪街头,拉着二胡卖艺,艰难度日。当我初次听到那首《二泉映月》时,感觉那一个个音符如一脉脉忧伤的泉眼在汩汩地鼓涌,我闭上双眼,那种忧伤便潜入心灵,那种忧伤杂糅了悲苦、困顿、无奈、颠沛流离、寒砭肌骨和食不果腹的凄伤倾诉。我知道《二泉映月》当初并不曾拥有这样一个美丽、引人遐思的名字,那只是阿炳流落街头时随手拉出的一些音符而已,是从他的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表达他凄苦心境的一些音符。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征泽尔在听了《二泉映月》后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我也有同感。许多次,我独自在寂静之中听《二泉映月》时,感觉心里、眼里有泪意在涌动。
二胡不属于繁华、不属于绮丽,它只属于沉静、凄迷和哀怨,当然也有金戈铁马、也有热闹非凡的,比如阿炳的《听宋》,气势恢宏、壮怀激烈,比如阿炳的《龙船》,喧闹热烈,嘈嘈切切。但即便如此,与《二泉映月》相比,它们的感染力会逊色许多。
二胡属于流浪的艺人,属于孤苦的旅人,属于贩夫偷闲之时的低语,属于走卒沉闷之时的倾诉,属于过气的戏子潦倒之时的哀怨……
在“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暮春,在“绿树浓荫夏日长”的仲夏,在“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的深秋,在“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寒冬,我们能听到二胡一声骤然的低泣,一脉绵长的诉说,一种寂寥的沧桑,怎么能说,那不是一种“哀而不伤”的美丽呢?
(选自《指尖飞旋的心灵舞者》,有删节)
1 为什么说“《龙船》,喧闹热烈。但即便如此,与《二泉映月》相比,它们的感染力会逊色许多”?
2 如何理解二胡的“哀而不伤”?写一写这个特点是如何体现在地铁口老人的身上的。
3 你从“哀而不伤”的二胡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初三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题答案:
《细细的潮音》
1 ①我们似乎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哪怕是一地月光、一片杜鹃、一件古物等等,都不能叩响我们的心灵。
②我们的心似乎不会被感动,我们的日子灰暗而苍老,我们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一切声响。所以,说我们的时代是“无声的时代。”
2 ①“我欢喜”,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月光的美丽,我的心被感动了。“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是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有那么美丽的“夜”“月光”“花”“树”,来点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沉积的心带来一丝感动。
②隔着无情的玻璃,看这个幼稚的世纪。 “幼稚的世纪”是指我们这个时代太浮躁,太沉积,人们忙忙碌碌,不过旋又消失,而历史才是厚重的,岿然不动的。与历史比较,我们的世纪就太“幼稚”了。
③博物院的“肃穆、深沉”,来源于它的厚重额历史和辉煌的传统,这些,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作为后代子孙,我们要懂得感恩、崇敬历史文化。所以说“有一种下拜的冲动”。
3 ①浓浓月光下温柔、美丽的花、树;
②在瑟缩的寒流季里,在被遗落的田间,仍然开出一片缤纷世界的杜鹃花。
③岿然不动、保持本色的文物。
《聆听二胡如水的美》
1 ①二胡不属于繁华、不属于绮丽,它只属于沉静、凄迷和哀怨。
②二胡属于流浪的艺人,属于孤苦的旅人,属于贩夫偷闲之时的低语,属于走卒沉闷之时的倾诉,属于过气的戏子潦倒之时的哀怨。
2 “哀而不伤”是指虽然生活无依无靠甚至四处流浪,生活中充满了悲苦、困顿、无奈、颠沛流离,但是,仍然保持着人的尊严,仍然不懈的努力、抗争。二胡是内心沧桑的诉说,是心底的自然流淌。
地铁老人不是衣裳褴褛,而是清清爽爽的,自然有一种拉二胡者的不可言说的风度。盛钱工具不是一只破搪瓷盆子,而是一顶并不破旧的黑礼帽。
这些都能体现出二胡“哀而不伤”的特点。
3 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灵旅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淡淡的哀愁和伤感是一种心灵基调。我们在感觉到疲惫,孤独,无助的时候,不能迷失自我,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哪怕是流浪,也要保持一份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