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讨论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与安全感。
恋爱或婚姻中的人们,谁敢说对自己的伴侣有100%的信心,相信对方不会出轨或者疑情别恋?
回答NO的人:别太紧张,你只是现代经济社会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
回答YES的人:别急着得意,让我们分析一下YES的层次,以及它背后是否暗藏着不安。
信任与安全感的问题只是青年一代(80后、90后 and 可以预测的下一代后)在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方面所遇到的具体困难中的一个。至于为什么会有这许多困难,我的答案是:因为具备爱的能力的人非常稀少。
因此最好从“爱的能力”说起。爱是一种能力,这个说法可能已经让许多人困惑了。
如果你仍然认为所谓爱,是那种在遭遇“心仪”的异性(或同性)时彼此之间那种强烈的吸引及与对方“结合”的欲望,你可能不会意外于这种“爱”的短命。是的,几乎每个有恋爱经历的人都知道热恋是短暂的。激情消退的如此之快是因为欲望本身就是“渴求→满足”的模式,想要体验同样的激情只有转向新的渴求对象。
“热恋之后,爱情逐渐变为亲情”,这句话流传如此之广,让它仿佛变成了真理。
这里我想说,首先“热恋”不是“爱情”,其次所谓“亲情”如果不包含彼此之间爱的行动,也许只能算是两个人的相互凑合。实用主义的“爱情不是激情,而是找个人踏实过日子”也并不一定高明多少,如果当事人不具有爱的能力,这样的关系同样难以深入。
爱的能力 爱的行动
那什么是爱,什么是爱的能力呢?
对爱下个定义并不容易,我个人的观念同样是东拼西凑出来:在亲密关系范畴中,所谓爱应该是在个人意志基础上,对自主选择的爱的对象的关注、了解、接纳、尊重,以及促进对方心灵成长、成熟的能力和行动。
因为最终落脚在“能力”和“行动”上,所以我所谓的爱就不是那种异性(或同性)之间相互(基于性欲的)吸引的感觉了。这种“感觉”更多是动物性的,大约是为保证种族繁衍的一种“设计”。作为人类的爱,欲望只能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不能是主导性的,因此我们就暂时把它凉在一边吧。PS:“像猪一般在肉欲的食槽中进食”,大概是我所听过对这种原始欲望最尖刻,但又十分贴切的描述了。
回到爱的能力以及爱的行动上。爱,首先是一种在自身积极情绪的作用下,一种主动“给予”的能力及行动。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意味爱不是一种牺牲或一种逃避寂寞的手段,而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给予、付出。“能力”意味着并非每个人都具有,但很多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行动”意味着爱不是一种说辞或一种感觉。
在个人意志的基础之上,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发展出所谓的“个人意志”。在缺乏深究时,仿佛个人意志是天然具有的东西,仿佛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必然是基于个人的意志,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但一个人开始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之后,就会发现自身行为的动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外界因素的支配,比如社会、文化、身处的小群体、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等等。这种被支配很可能从父母第一次要求我们“听话”就开始了,在这些因素的左右下,我们的生活当真好像是一场戏,需要如此多的观众,如此多的认同,不自觉的寻求和别人一样。在对这些控制我们的外界因素缺乏认识之前,一个人很难发展出关于“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意识。我们想要的无非是“别人想要的”,或者“所有人都想要的”。
除了外界干扰因素,一个人还需要意识到内部的干扰因素,这包括自身过去的直接或间接经验、道听途说或不知道在哪被灌输的顽固理念,既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经验、理念、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我们的行动,把我们眼中的世界塑造成一个特定的样子(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内部因素在一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容易,但它们毫无疑问同样对我们造成了限制和支配。对这种限制和支配缺乏意识的个人意志同样是有缺陷的。
一个人发展出人个意志之后,TA面临的最大风险也许就是自由。因为此时一切行动都是基于个人选择,而不再是被命运、被社会、被别人安排,甚至不再被自身的自动化思维所驱使。基于个人选择意味着个人要对这种选择负责,无法再把任何结果归结于命运、运气、社会、他人等外界因素。
在发展出个人意志后,对自主选择的爱的对象,还需要关注、了解、接纳、尊重。关注最容易做到,当喜欢上一个人时,很难做到不去关注。然而从了解开始,难度系数直线上升。去了解他人,意味着首先要具有了解自己所必须的洞察力,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去了解他人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摆脱自恋,意识到并尽量减少自己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扭曲。很多时候,一个人面对爱人,所看到的不过是自己脑海中为满足自己而勾勒出的对方的形象而已。在这样的关系中,有一天突然大家都觉得彼此很陌生,就不意外了。
了解的基础之上才有接纳,接纳意味着允许、鼓励一个人成为TA的存在。试图把对方改造成自己脑海中理想的形像,本质上等同于没有摆脱自恋的状态。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人,通常也不能允许别人成为TA们自己。接纳不意味着漠不关心或纵容,始终记得你可以选择你爱的对象。尊重,根植于接纳之上。能够成为自己的人有尊重自己的能力,尊重自己的人才可以发展出尊重他人的能力。
促进对方心灵成长、成熟,意味着爱应该促进一个人成为自己,发展自己。不允许孩子独立的母爱、父爱,限制伴侣自由的情爱,像这种无视对方心灵成长的使人退化的“爱”,其实只是披着爱的外衣,本质上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已。
你的选择
回到开头对伴侣是否有100%信心的问题,YES和NO已经不再重要。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人,不再通过伴侣去定义自己,不再通过牢牢抓住伴侣去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不再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需要一个人。一个具有爱的能力的人,通过成为自己,爱自己、尊重自己,有能力负责任的选择爱的对象,去关注TA、了解TA、接纳TA、尊重TA,促进TA的成长和成熟。所谓“信任和安全感”,完全是自己内心的东西,不依赖于TA人的存在。如果对方选择的爱的对象不是你,或者对方重新选择了爱的对象(基于对方的独立自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你并不会因此失去任何东西,你仍然是你,过你的生活,选择你爱的对象。你还可以仍然爱TA,发自内心的祝福TA未来的成长、成熟,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当前以价值交换为基础的商业社会中,爱的各种虚伪形态横行于世,爱的乞丐随处可见。人们盘算着如何得到爱,如何用爱满足私欲和填补空虚。爱的乞丐与爱的乞丐如何能够相爱,令人好奇。构建在这种质地的爱之上的亲密关系,能够稳定才真正是意外吧。而基于这种关系之上的缺乏信任与安全感,大概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不安。而号称信任伴侣的人,这种“信任”也往往带有一种神经症性质——一个声音大声告诉你应该信任对方,令一个声音悄悄告诉你要小心被信任的人背叛。
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平的上升造成了人们独立,发展的个性和物质上不需要相互依赖的事实造成了人们的自我,进而失去了爱和相处的能力。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之处在于,物质生活水平上升——YES,造成人们的独立,人们的自我——NO。事实上物质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使人更加远离自我,远离生命力,进而更加空虚,心理上的依赖性更强,只能在食槽里拱出短暂的满足。
选择是握在每个人手中的。想要爱,唯一的选择是学会爱。想保持自己爱的乞丐的身份同时,去锻炼出识别拥有爱的能力的人的眼力,进而发现并牢牢抓住这样一个人无疑是困难和得不偿失的。自己没有爱的能力意味着无法分辨爱的模样,而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往往又是自由而不受约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