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论文 本科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是战斗的犀利武器,是迅速反映现实、指导现实斗我争、向广大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这是小篇为大家整理的本科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论情感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篇一:

内容摘要:情感教学不仅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情感教育渗透在我们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以及用好思想学习政治课的知识。本文主要从情感教学的含义和在当今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上来论述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情感教学 必要性 对策

绪论: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欲等,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情感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前者表现出肯定的特征,后者表现出否定的特征,情感对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 情感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情感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变为积极学习,并能够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它并从中受益。情感教学可以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认知态度,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受教育者认同教育内容的内在驱动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没有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和灵魂。只有充分重视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认真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不断地走向健康、文明。

一、 情感教学的含义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我国著名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说到:“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康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而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对情感教育是这样论述的:“所谓情感教学,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2]卢家嵋教授则认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3]

二、情感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所追求高境界的理想教学,并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践磨练,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师生互动,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教学精神与教学能力新的突破,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引起情感的共鸣。

(一)实施情感教学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进行系统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工作能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更能发挥出情感的渗透,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加以情感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不能达到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情感教学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影响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会教,学生才能学得会,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于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对矛盾,那就是教与学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支配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政治课能否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引起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取决于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修养和课堂教学艺术修养。政治课教师忠于职守,平等待人,爱护学生,则易受学生尊重,若讲课深入浅出,思路清晰,广征博引,逻辑严密,则使学生精神振奋,耳聪目明。再能巧设情境,因材施教,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则能激发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极大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多读书,厚积知识,涵养性情。又要多阅世历事,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用自己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文化素养,为学生做出表率,充分发挥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的感染力。也正因为如此,情感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促进教师情感品质的优化。

另外,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学中存在着问题,比如新课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策划课堂活动,但往往对活动的主旨不作深入思考,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的教学泡沫现象,使得教学华而不实,走向形式化。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将“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仅仅当作“体现课改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是否有价值,一律“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一节课安排多次讨论,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讨论,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要让学生讨论,学生间打闹、争吵之声不绝于耳,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重点不突出,缺乏深度,那就不得不思考中学思想课情感教学的对策了。

三、情感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落实

由于政治课理论性强,需记忆的知识点多,并且多数学生认为:到考试时记记背背就够了,用不着花大力气,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不深入、听课状态不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提高政治兴趣上下了大功夫,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后“信其道”。课下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外的东西,如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生认为老师十分关注自己,然后“爱屋及乌”提高学习兴趣[4] 。二是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重视讲话的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的感染作用,增强了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情感教学。

(一)构建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优秀影片、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当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信息量大、时政性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紧密,而教材上的知识往往会比较抽象、深奥,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便显得吃力。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以及挂图等多种形式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能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教学的互动。网络、影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中的鲜活材料是情感教学的好教材,政治教学要利用这些媒介,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去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受英雄人物的可歌可泣,批判丑恶行为的卑鄙龌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如,在学习《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时,我结合“伊拉克战事”,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系列战争漫画和图片,生动、形象、直观,并且我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最新的情况: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危害,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世界各国的援助等,紧紧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学生有一个鲜明的观点,“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5] 。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高潮迭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一框后,我利用课外时间播放了《新中国大阅兵》,学生看完后都很激动,都说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什么爱国、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根本不需要教师大费口舌。

(二)巧用多形式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心声,是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流露。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激情性语言往往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中往往起到特别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施教于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挥洒真情,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本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以此来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演力。如在初三讲述“捍卫国家尊严”一节时,在谈到外帝国主义在我领土租界横行,公园门口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时,语言应慷慨激昂,义愤填膺[6] ;讲到新中国的成就与辉煌,就应扬眉吐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那种平铺直叙地讲解,更富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的巧妙运用在思想政治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引用故事来催生学生情感的体验

教材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 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在讲“为 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 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 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 ,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周围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 感。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焦作工学院,向同学们讲述了大学生如何把饭钱节省下来,为治 疗一位教师三岁孩子的疑难病症捐款的事。最后我问:“焦作工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值得不值得学习呀?” “值——得!”有的学生当时就摸口袋,表示也要把零花钱捐出来。

(四)民主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

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学习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紧密结合,可促使思想政治教学的诸项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但这并不等于说任何内容都可纳入讨论范围。过分肤浅的内容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过分深奥的内容使课堂讨论失去生气。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有两类内容。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知识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维定势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及效率[7] 。例如,我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时,提出“如果把洪秀全换成刘邦或朱元璋,太平天国是否还会失败?”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似懂非懂,感到新颖有趣,却又把握不准。我马上点拨学生:“大家可以想一想:刘邦或朱元璋穿上了皇袍是否就意味着农民革命的成功?”找到了切入口,同学们思维的波澜随之涌起: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社会制度;农民领袖就是夺取了政权,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等等,讨论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单纯的农民战争必然失败的认识。

结 论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此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4期 [2]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4]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7]黄蓉生著:《青年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5]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6]王秋颖:《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2

[7]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11]徐晓飒:《谈情感教学》.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0卷第1期

致 谢

自信心的重要性篇二:

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若干思考和探索 [摘要] 个体的心理思维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些内心不断积极肯定自我的人,其成功的概率要远远超过那些内心不断消极否定自我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源泉,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结果的成败紧密相连的的。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不论人生长河如何百转千回,都会风雨兼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事业终将会聚沙成塔、铸就辉煌,而缺乏自信的人,稍遇挫折,便心灰意冷、认为上天不公、命运不济、自暴自弃,可能将永远不会踏进事业成功的门槛。这充分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早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广为接受,形成共识。

[关键词]学生 自信心的重要性 缺乏自信的表现以及产生原因 增强自信的途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1世纪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勇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品质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良好的自信心总是与主动、独立、创新、勇敢、开朗、乐观等健康心理特征相联系,而缺乏自信心总是与自卑、被动、依赖、保守、软弱、忧郁、不求上进等消极心理特点相依存,自信心不足,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永远也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

弗烈得利克·威廉森说:“我活得愈久,便愈确定热忱是所有特性或质性中最重要的。通常,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的技艺.能力和才智差异并不很大。假使有两个人,以同等的能力、才智、体力与其他的重要质性开始,会出人头地的是那个满腔热忱的人。同时,一个能力平平却抱持着热忱的人,往往能超越一个能力很强却毫无热忱的人。”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为事业上的佼佼者,功成名就,有的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思维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些内心不断积极肯定自我的人,其成功的概率要远远超过那些内心不断消极否定自我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源泉,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结果的成败紧密相连的的。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不论人生长河如何百转千回,都会风雨兼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事业终将会聚沙成塔、铸就辉煌,而缺乏自信的人,稍遇挫折,便心灰意冷、认为上天不公、命运不济、自暴自弃,可能将永远不会踏进事业成功的门槛。这充分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早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广为接受,形成共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人本身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最终都只有通过自我调节才能发生作用。人们大都会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由此而来的行为积极程度又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效能。在现实生活中,过于乐观、盲目自信、企求过高、眼高手低、力不从心,导致失败的事固然时有发生,但在学生当中,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自卑悲观,在原本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于是畏惧彷徨、止步不前,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过多的自我否定暗示和消极评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畏首畏尾、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缺乏主见,活动效率极为低下,经常无所适从,一事无成。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阶段,情绪波动的两极化较为明显。老师的疏忽大意或过多批评指责都很容易挫伤学生原本就极度脆弱的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

我们先来回顾总结一下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哪些缺乏自信的表现:

1、上课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回答问题紧张,脸红,抓耳挠腮,摆弄衣角,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害怕参加竞赛活动,害怕与别人比较,怕被他人嘲笑,遇事毫无主见,经常询问别人该怎么办,寻求别人的肯定,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上课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埋着头,神情紧张,眼神不敢与老师交流,装作低头看书的样子,当喊到他人而没有点到自己时,这些同学顿时挺胸抬头,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自信心严重缺失的表现。

2、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候,有没听懂或理解的难点也不敢向老师请教,跟其他同学交往也常常表现为畏缩、退避三舍,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说话细声细气,不敢或很少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等,缺乏主见,遇事总是随波逐流,跟在能力较强同学后面,听从他人安排,而不愿抛头露面当领头羊,从众的心理倾向比较明显。

3、在遇到困难时,常常害怕、退缩、轻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问题,惧怕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内容,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缺乏主见,不能自己想办法独立解决,而过分依赖他人帮助,转而较多地求助于老师或家长。如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仔细分析学生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些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生理特点,特别是封闭的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其性格、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说话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办事缩手缩脚,胆小怕事,总是感到“技不如人”,缺乏积极的自我暗示,怀疑自身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2、交际范围狭窄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娇惯,遇事大包大揽,重视智育而轻视情商教育,忽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老师也常常把学生视为柔弱的对象,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过犹不及,这种过度的照顾、呵护,使他们不但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一遇问题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畏缩退避、更易遭受挫折和失败,造成自信心的缺失。

3、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

有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私有财产,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于严厉、粗暴,甚至苛刻,缺乏关爱和积极的肯定。我们老师也经常以严厉的态度要求他们,发现问题缺乏细致耐心的教育,一味批评指责,过多否定,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心情忧郁,容易产生无助与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存在着好心办坏事,时常在犯这种善意的错误。

4、期望过高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论文 本科政治论文

父母、老师对学生应有合理的期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促使其更加积极努力进取,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期望值必须适度,要存在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符合学生个体的自身条件,如果期望值过高,反而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加重其心理负担,致使其灰心丧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我们时常听到有些家长不管学生基础好坏,就盲目要求自己的孩子考试必须进入班上前几名,这实际上只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而产生信心不足,由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5、评价方式不当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我评价往往缺乏主见,容易轻信和接纳他人的评价,有时父母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评价对学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甚至指责训斥,有时盲目地拿别人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拿好学生的长处与差学生的短处相比较,却不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耳边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责问:“为什么其它同学能做到,而你却做不到?”这些不恰当的比较和责难,往往会比掉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认为自己确实很笨、很差,严重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形成。

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师应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个人认为应从以下途径来尝试和探索实践,仅供参考:

一、信任,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追求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打击人的自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教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追求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加以指责,甚至挖苦、讽刺,这不但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且会跟你对立。

唯有信任,才能促使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汗水去争取成功。学生因受教师的信任而相应地增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会因教师的激励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我曾试着分析试题时,采取每组、每条轮流回答问题,每个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发言,避免了总是要基础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的缺陷,即使基础差的同学答错了,也要肯定其好的方面,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效果比较理想。因此,教师不仅要信任优秀学生,而且要信任后进学生。因为,他们身上都蕴藏着“成才”的潜质,只是优秀学生的潜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而后进学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未能获得开发罢了,因此老师不仅要信任后进学生,还要启发激励后进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发奋图强,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关注,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习任务,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此时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悦友好相处,老师真为你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老师接受,并且使老师感到很欣慰。”学生从你的鼓励中体验到自身的存在价值。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我参与,、我存在、我快乐,一切皆有可能。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学生生活中,便发现你们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份保护,过份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但阻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培养独立生活态度和自信心的机会。聪明的老师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并且还鼓励他们独立实践思考学习。 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因此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应当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特殊能力,如琴、棋、书、画,吹、拉、谈、唱,只要是有益的,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大家知道,台球神童丁俊晖,从小不爱读书,经常逃学,但痴迷打台球,他父亲发现其特殊爱好后,着力磨练培养,不到18岁,就赢得了世界台球冠军的称号,为国争光,享誉中外。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人也讲:生活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识别天才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善于关注学生特殊的潜能,积极引导,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

二、鼓励,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实践思考学习的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自信心的积累,离不开自己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 ,总是渴求从所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家长的鼓励会强烈地支持着学生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肯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发展。如果经常得到他人积极的鼓励,就容易从这些鼓励中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性格特点一一自信,而且适当的鼓励还有利于自信心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和进步都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只要他们有一分的优点,就应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多说一说:“老师相信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老师相信你在这门课上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让我们的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慢慢的滋生,如果我们对自己学生的闪光点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职。

三、让学生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句鼓励的话说起,帮助我们的学生寻找心灵的支点,架起通往心灵的彩虹,走向成功的彼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0961/505122393.html

更多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著作与参考书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张耀灿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4《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罗国杰主编 高等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 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用预防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法、隐性教育法等 大方法评析极端案例政法学院 1102010212 郭冬霞导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

声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论文 本科政治论文》为网友一枕清风梦绿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