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是美国最大商务社交网站,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亿用户;
这家公司74%用户拥有大学或以上学历,39%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
这家公司拥有200万个公司页面,囊括2010年度财富500强所有管理人员,并已成为28%美国90后大学生主要求职渠道;
这家公司花了近500天时间使用户达到100万,而到2010年下半年,平均每10天新增超过100万新用户,每一秒增加1位新会员;
这家公司已是商务社交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但也面临Facebook、Twitter等大佬,以及同类型职业SNS的狙击;
这家公司就是LinkedIn。《福布斯》刊文指出“25美元以上价格买入LinkedIn股票都可谓豪赌”,但它最新公布的发行价却高达45美元,那么你敢买入么?
下面我们将从LinkedIn发展历程、用户状况、业务模式、财务数据、竞争对手、行业状况等方面对LinkedIn做一解读,以增进投资者了解。
一、LinkedIn发家史:从艰难起步到爆发式增长
1.从Socialnet到PayPal 再到LinkedIn
LinkedIn的最主要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哲学专业,并在著名的苹果公司开始职业生涯。霍夫曼在苹果从事纯软件研发,随后,离开苹果去了富士通公司就职,学习产品管理和商务等事物,为其创业打基础。
1990年代后期,美国互联网变革渐进高潮,1997年7月,雷德.霍夫曼离开富士通,8月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公司Socialnet。Socialnet的业务定位为在线约会,同时也提供网上征友服务,如用户可寻求高尔夫球友和室友等。但这一次创业,霍夫曼得到的教训多于经验。Socialnet的市场模式并不好,当时主要是想与各大报纸合作,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根本行不通。
当霍夫曼准备离开Socialnet而着手其他的事业时,他接到彼得的邀请,加入了PayPal,并担任公司副总裁,管理其日常运营。2002年,eBay宣布以15亿美元收购PayPal,霍夫曼在这一收购交易中获得第一桶金,使他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到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中。
2.LinkedIn从建立到第一个100万用户
LinkedIn的另一位创始人Guericke曾是另一家网站Presenter的副总裁,当时两人常在各种会议上见面,然而在业务上却是互为对手。但当霍夫曼找到Guericke提议建网站时,两人很快“化敌为友”,因为两人的看法不谋而合——“人际关系管理将在商业社会发挥巨大作用,而互联网能为其提供最好的工具。”霍夫曼随后又找来斯坦福的同学李锡恩,以前的客户AllenBlue,以及在FujitsuSoftware共事过的法国人Jean-Luc Vaillant加盟。
2002年12月,LinkedIn在美国山景城开始筹建,由霍夫曼投钱,李锡恩和Jean-LucVaillant负责技术开发。此后,LinkedIn在引入风险投资以前,花的一直是霍夫曼的钱。
2003年5月,网站正式发布,5个创始人是最早的用户,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扩大用户量。当时5个人都被分派了任务,每人必须找到100个用户,因为李锡恩和Jean-LucVaillant是工程师,人际关系不如其他三人广,他们得到特许,只需要每人找50个用户。Guericke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深厚人脉,3天之内他就找到了100人。随后,LinkedIn的用户越积越多,连硅谷最为有名的风险投资商Sequoia也被网罗到了LinkedIn之中,Sequoia曾先后投资过Yahoo、Google、Cisco、Apple、Oracle等公司。
2003年11月,Sequoia决定对LinkedIn投资470万美元。当时,加上5名创始人,LinkedIn的员工只有8人。截至2003年底,公司仅拥有14位员工和超过78000会员。
事实上,LinkedIn用了477天(约1年4个月)才达到了第一个100万用户。
3.风险投资不断引入 网站用户高速增长
从2004年9月开始,LinkedIn开始推出营销解决方案并获得营收。2004年10月,以Greylock牵头的风险投资商又对LinkedIn注入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时,LinkedIn的注册用户数量是120万。随后LinkedIn发布了LinkedInJobs,并从2005年3月开始由此获得营收,LinkedIn Jobs是LinkedIn现在的招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紧接着,LinkedIn发布了它的第一份高级订阅产品,并从2005年8月开始产生营收,并逐渐发展成LinkedIn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07年和2008年高级订阅服务的收入占到了LinkedIn总营收的一半左右。
到2005年11月,LinkedIn的注册用户增至420万,其中210万在美国,140万在欧洲,50万在亚洲。此后,LinkedIn不断推出新的业务,探索新的盈利方式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用户增速。
2008年3月,发布了LinkedIn公司解决方案,这是其招聘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使公司的营收来源更加多样化。LinkedIn的招聘解决方案业务近年成为了其营收增速最快的业务,截至2010年前9个月,这部分业务的营收超过高级订阅服务,成为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其收入达到总营收的41%。
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LinkedIn共获贝恩资本、高盛等9570万美元投资。
4.爆发式增长 每秒增加1位新会员
2007年末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给LinkedIn带来了好机遇,大量失业者利用LinkedIn寻找工作,网站用户人数迅速攀升。截至2010年12月31日,LinkedIn共拥有了990位员工和区的超过9000万名会员,这些注册者来自全球2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每家公司都有高管成为该网站的用户,而且这一数目正以每秒一位的速度不断增加,换言之,也就是每12天就有100万新用户入驻。
二、LinkedIn用户数据:世界第12大“人口大国”
据LinkedIn招股书显示,截至2011年3月31日,LinkedIn的注册用户为1.02亿,独立访客数量为7500万,页面访问量为71亿。如果把LinkedIn看做一个国家,那它已经超越了菲律宾(约9400万人口),成为了世界上第12大人口大国。
LinkedIn目前拥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六种语言的版本,是世界上最大职业社交(或称商务社交)网站。截至2011年1月,所有的世界500强公司都成为了LinkedIn的会员,截至2011年3月22日财富100强企业中有73%的公司使用了其招聘解决方案,全世界共有超过200万家公司在LinkedIn上建立了公司页面,数千名开发者利用LinkedIn的开放API平台为会员提供创新的工具和服务。其主要数据增长情况如下:
1. 2011年3月LinkedIn注册会员数过亿
LinkedIn注册会员数从2005年底的400万增长至2010年底的8000万,5年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GAGR)高达179.09%,2011年3月,LinkedIn会员数突破1亿,增速达到平均每秒增加一名新会员。
2.会员分布全球化 半数以上在北美以外
LinkedIn用户分布全球化,截止2011年1月,LinkedIn52.71%的会员来自北美以外的地区。具体数据见下图:
(注:MIO=百万)
3. 43.2%会员为35岁以上 男性多于女性
截至2011年1月,LinkedIn59%以上会员为男性。截至2011年1月,LinkedIn18-24岁会员占20.99%,25-34岁会员占35.80%,35-54岁会员占36.3%,54岁以上的占6.9%,几乎没有18岁以下会员。35岁以上会员占43.2%,25岁以上的占79%。
各区域注册会员,男性均多于女性,中东、亚洲、非洲这一差距尤为明显。会员的年龄分布特征一致,分布最集中的年龄段都是25-34岁和35-54岁。
4.会员“双高”:受教育程度高 收入高
根据OnlineMBA提供的数据,LinkedIn注册会员中,74%拥有大学或以上学历,26%拥有硕士学位;69%的用户年收入超过6万美元,39%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1%的会员创造了24%的流量,其用户群体是非常有价值的。截至2011年4月,LinkedIn会员中,属于近期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1100万(LinkedIn定义最近5年内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为近期大学毕业生)。
世界范围内,在LinkedIn上注册的企业,根据其拥有的员工人数的规模划分,具有10000名以上员工的大公司占比最大,截至2011年1月,达42%。从各个区域分开来看,也同样具有大公司占优的特点;在LinkedIn上注册的企业,根据其所属行业划分,最多的是高科技行业,占16%,其次分别是金融、制造业和医药行业,其占比分别为13.3%、9.5%、8.5%(截至2011年1月数据);根据在LinkedIn上注册的企业所提供的职位类别划分,最多的是销售类职位,占12%,其次分别是管理类和学术类,其占比分别为10.4%、10.3%(截至2011年1月数据)。
三、LinkedIn业务模式:主推三大付费业务
LinkedIn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免费解决方案和收费解决方案两大块。LinkedIn主要通过付费解决方案中的三大业务:招聘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高级订阅服务来获得营收。一下具体来看:
1.LinkedIn丰富免费服务奠定庞大会员基础
免费解决方案,为LinkedIn的会员提供了最基础的服务,是吸引会员的重要因素。LinkedIn的注册会员,其规模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收费服务能否取得成功获得“出钱人”的认可。所以虽然这部分业务,不能直接带来收入,LinkedIn还是不遗余力的去丰富其基本功能,提高用户体验,而且最近更是动作频频。
LinkedIn新上线了专为大学生开发的一个CareerExplorer的应用程序,让他们可以去跟踪师兄师姐们的职业历程。在“关系”维度上,今年1月,LinkedIn在其实验室产品中推出了一个名为InMaps的让人拍手叫绝的工具。它是一个可视化工具,可以把你在LinkedIn的所有关系通过不同颜色的点和线展示出来,进而你可以通过这张网络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职业发展建议、获得深层信息等。在“技能”维度上,2月,LinkedIn又发布了关于“技能”数据的产品——LinkedInSkills。用户可以根据某项技能对网站上的用户进行检索,还可以联合地理位置等其他信息进行高级检索。3月,LinkedIn推出了名为“今日LinkedIn”(LinkedInToday)的社交新闻整合服务,被业界认为其有望将LinkedIn打造成“社交新闻领域的《华尔街日报》”。
所有的这些努力带来的直接回报之一,就是LinkedIn会员数的迅速增长。截止2010年3月,LinkedIn的会员已经突破一亿,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正以每秒1位的均速继续增长。在庞大用户基础上LinkedIn开发了系列创收的收费解决方案,这些收费服务所带来的盈利又为其研发新的用户应用工具和产品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保障,二者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体系。
2.LinkedIn三大付费服务的发展历程及份额变化
从LinkedIn主要产品发展概览的图来看,2004年9月,LinkedIn在其会员数破百万之后推出了营销解决方案,不久获得营收,但此时营销解决方案的表现并不抢眼,因为会员基数是吸引广告主的关键,刚破百万也许对广告主而言并不是具有太大吸引力。随后,LinkedIn推出了LinkedInJobs服务,这是最早期的招聘产品,这一服务的推出,更确定了LinkedIn在职业社交的定位。
随着会员数的进一步增长,LinkedIn开始推出高级订阅服务,这是LinkedIn在盈利模式探索上成功的初步,这一业务迅速成为了当时LinkedIn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2008年3月丰富专业的公司招聘解决方案的推出,是LinkedIn盈利模式探索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让招聘解决方案业务整体增色不少,直接促使这块业务超越了高级订阅服务,占据LinkedIn创收业务的半壁江山。
从营收构成上来看,LinkedIn早期的吸金业务——高级订阅服务,在总营收中的比例正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53%下降到了2011年第一季度的21%,而招聘解决方案的比例却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23%上升到了2011年第一季度的49%。
3.LinkedIn面向个人与企业更加丰富的付费服务
随着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的新应用和功能的添加,目前,LinkedIn的产品服务已经变得相对丰富,按照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其产品和服务可做以下划分:
1)针对个人会员的产品服务,可以称作“Free+Premium”模式,免费的账户提供最基本得资料管理和搜索等服务,高级订阅部分,按账户级别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的权限,主要涉及直邮服务、高级搜索引擎等。另外招聘解决方案中也有一款JobSeeker,通过在个人信息中添加Seeker标志,帮助求职者更多的获得雇主的关注。
2)针对企业会员的产品服务,主要包括营销服务和招聘服务。营销服务中的LinkedInAds是一种一种自助服务式的广告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通过性别、年龄、地域、行业、职位、工龄、工作职能等来选择目标受众,可以通过设置预算来控制广告费用等。定制群组,企业通过赞助群组,在定制化的媒体空间展示视频,组织投票,与博客、微博或者其他订阅整合,还可以发送内容丰富的白皮书。赞助式广告,企业可以通过赞助问答、投票等活动来进行营销推广。
招聘服务中,除了最基本的职位发布和人才搜寻之外,还有多样的LinkedIn的公司招聘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多种贴心有用的服务。如,ReferralEngine,它能让员工知道本公司职位信息的发布,并且可以在所有员工的关系网中搜索候选人,并允许员工推荐相关联系人,把所有的员工都转变为资源。CareerPages,能够定制化公司页面,对不同的求职者显示不同的信息。RecruitmentAds能够精确锁定目标人群,定向投放,增加企业雇主品牌认可度。
四、LinkedIn财务数据:营收增长迅猛 2007年扭亏
根据LinkedIn提交给SEC的照顾书,整理其2006-2010年财务数据如下:
1.营收呈现加速增长
2006-2010年LinkedIn净营收分别为983.6万美元、3248.6万美元、7877.3万美元、1.20127亿美元和2.43099亿美元,具体柱状图如下:
从中可看出,进入2010年后,伴随着注册用户人数的爆发式增长,LinkedIn营收也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另据披露,LinkedIn2011年一季度的营收为9393万美元,同比增长110%。
2.运营费用占比显著下降
从营收成本及运营费用变化来看,2006年营收成本占总营收比21%,2010年为18%,总体下降幅度不大;而运营费用占比93.4%,2010年占比73.51%,可谓显著下滑。具体看运营费用构成会发现,运营费用占比下滑主要在于产品研发费用的有效控制。LinkedIn各项费用占总费用比例变化如下图:
3.2007年扭亏为盈 2010年利润1538万美元
从盈利方面来看,2006-2010年LinkedIn净利润分别为-67.7万美元、32.8万、-452.2万、-397.3万和1538.5万美元。调整后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2006-2010年分别为-28.5万美元、348万美元、546.1万美元、1465.1万美元和4795.9万美元。
五、LinkedIn竞争对手:三类挑战者
LinkedIn的竞争对手可以分为三个大类:1)从LinkedIn的根基——会员的角度,LinkedIn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与之类似的社会化网络。这既包括了Facebookr等热门社会化网络,也包括了业务与LinkedIn完全类似的职业社交网络,如德国的Xing、法国的Viadeo。前者很有可能与第三方合作或独立开发类似的招聘解决方案或产品,加剧与LinkedIn的直接竞争,后者本来就是LinkedIn业务的主要竞争者,只是在会员基数和分布区域上与LinkedIn存在较大差距。2)从其招聘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Monster+HotJobs和CareerBuilder等传统招聘网站也是其重要竞争对手。但目前,在美国等比较成熟的市场,LinkedIn和这类传统招聘网站,已经形成了较鲜明的市场定位区分,LinkedIn更多的聚焦于高端市场,而传统招聘网站在低端市场占优。3)从其营销解决方案,抢夺广告收入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各种存在广告收入的企业都是其潜在竞争对手。
从招聘行业具体情况来看,LinkedIn的目前竞争对手主要聚焦于以上三类中的第一大类,一下具体来看:
1.LinkedIn主要对手:Facebook
Facebook、twitter、LinkedIn是全球炙手可热的社会化网络,随着LinkedInIPO的临近,这种关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身为社会化网络的强大互动性,在会员特征、业务侧重点方面不尽相同。下表为三者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比:
1)用户数对比
Facebook相对LinkedIn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用户基数,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数超过6亿,是LinkedIn注册会员数的6倍以上。同时,根据quantcast的最新统计数据,Linked的全球月度访问用户人数为8430万,其中有3600万来自美国;而Facebook仅美国的月度访问用户人数就达到了13890万。
2)用户粘度对比
美国用户平均每月花费7个小时facebook上,而对于面向商务人士的LinkedIn大多数会员只是定期每周上去查看几次。正如下图quantcast的统计数据所显示,Facebook用户中76%为“上瘾者(Addicts)”,这76%的用户贡献了97%的访问量(visits);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LinkedIn的用户中“上瘾者”的比例不足1%,过半的人(68%)只是“过路者(passers-by)”,只是“轻轻飘过”——一个月内只访问了一次,这部分人贡献了LinkedIn26%的访问量。
数据来源:quantcast
(注:quantcast定义Addicts为当月访问该网站达到30次以上的用户;Regulars为当月访问次数多于一次少于30次的用户;Passer-By当月访问网站仅有一次的用户。)
3)LinkedIn赢在哪里?输在哪里?
正因为有如此庞大的的用户群和如此高的用户粘度,Facebook在广告市场才显得更被看好。根据EROI.COM的调查数据,在营销者选择社会化网络进行营销整合时,92%选择了Facebook,而只有48%选择了LinkedIn。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Facebook占据了美国显示广告市场31%的份额,位居互联网企业之首,这也是Facebook在广告市场比LinkedIn总体上来说,更受青睐的证据。
尽管如此,LinkedIn并不会在Facebook主导地位越来越强的生态系统中消亡。两家网站最初的定位就不同,它们存在的理由不同。Facebook业务范围很广,而且着眼于横向发展,其杀手级应用是社交游戏和分享,LinkedIn则是一个职业化的网络,其设计令商界人士感觉很安全,而且将社交网络的概念最小化,精确化。从某种程度上说,LinkedIn和Facebook这两个社交网站之间的重叠领域很小,因为人们认为Facebook是“个人的”,而LinkedIn是“职业的”。
相比于Facebook和Twitter的强互动,LinkedIn就是弱互动。但这种带有“圈子文化(职业群组)”色彩的不充分的弱互动,正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对于LinkedIn用户来说,每天都登录发帖显得毫无意义,与商务人士的身份相去甚远,而且只能说明这个人不在工作状态,换句话来说,“用户的上瘾度”对LinkedIn本身而言意义不大,能更好的达到用户使用LinkedIn的初衷,如求职等,才是LinkedIn所在乎的。
再者,相对于Facebook、Twitter等,LinkedIn是实名的高端社交,与此相匹配的是富有的高学历的稳定的中年用户群。这样的用户群是非常有价值,有盈利潜力可挖掘的。根据quantcast的统计数据,以美国地区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为例,LinkedIn35岁以上用户占了70%,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用户达到了75%,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用户有39%,而相应的Facebook分别只有32%、53%。和32%。换而言之,Facebook的美国用户中有接近一半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具体数据见下图:
数据来源:quantcast
从广告市场竞争的角度,虽然Facebook在这个方面占一定量上的优势,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LinkedIn在B toB市场显得更有效,Facebook在B to C市场更有效。
Source:Network Solutions and the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Servi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s Robert H. Smith School ofBusiness,”The state of Small Business Report, ”Feb 16,2010;www.TheMarketingNetwork.com.au
4)保护用户隐私 LinkedIn更有优势
另外还有一个很受关注的方面就是——用户隐私。坐拥海量实名用户资料,令Facebook坐上了美国网络显示广告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然而,隐私问题始终是那把悬在Facebook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近日,Facebook因“赞”(Like)按钮遭到起诉:美国纽约州的一名用户认为,该网站未经家长允许,将未成年人对某产品的喜好(即“赞”)显示给第三方,涉嫌侵权。而这,只是Facebook众多涉嫌用户隐私侵权事件之一。5月10日美国《消费者报告》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指出,使用Facebook给儿童以及他们的好友和家庭带来安全和隐私方面的风险。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Assange)近日毫不客气地称,Facebook是有史以来最最可怕的间谍机器。而对比之下,LinkedIn显得更加平静、稳重和值得信赖。今年2月份,LinkedIn开始对隐私和安全设置网页进行全面改版,以便用户可以更快找到重要信息,更容易进行导航控制,增强安全和隐私功能。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在3月份的Web 2.0 Expo大会上表示,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不能滥用用户数据,这是数据美德的一项准则。
谈到LinkedIn在职业社交这一细分领域,相对Facebook而言,LinkedIn在这一领域被认可程度更高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根据Jobvite2010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打算或已使用社会化网络来求职的被调查者当中,95%的人表示将会选择LinkedIn来求职,59%人选择Fcebook、42%选择Twitter。在已经通过社会化网络成功找到工作的被调查者当中,89%的人表示是曾使用了LinkedIn,28%表示曾使用了Facebook。另外今年四月份,据国外媒体报道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28%的美国毕业生表示计划通过LinkedIn寻找工作,去年这一比例为7%。具体数据见下图:
5)两者最新动态
LinkedIn最近宣布将会为第三方网站和开发者提供一些新工具,旨在更好的突出 LinkedIn在社交网络方面的属性。这些工具将包括类似 Facebook Like 按钮的“recommend”按钮、公司资料信息框以及可以挂载在第三方网站上的 LinkedIn名片插件。最近它还推出了名为“今日LinkedIn”(LinkedInToday)的社交新闻整合服务,可以根据新闻在用户所处网络中的流行程度对新闻进行过滤,从而使新闻更符合某一行业的需要,以及用户的职业兴趣。从这些举措,大可以看出LinkedIn增强其“社交性”,提高其用户粘度的愿望。
近来,利用Facebook开放API建立的社交求职网站BranchOut最近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该网站于2010年7月推出,它可以根据履历找到拥有相似经历的Facebook用户,可以看到好友的工作单位,如果那些好友安装了BranchOut应用,用户还可以看到有多少好友的好友在那家公司工作,以及该公司的介绍等等。BranchOut背靠Facebook的海量数据库,极大的挖掘了Facebook社交图谱上的职业数据。另外与此类似的后还有今年4月份上线的新型工作职位搜索网站InThe Door,它可帮助用户通过Facebook好友寻找工作机会。In TheDoor的上线则可以帮助他们从Facebook中整理出其Facebook好友就职于正在招聘的某家企业的类似信息。目前In TheDoor只汇集了第三方招聘网站的职位空缺,如Indeed等,朋友之间的“我需要你帮忙.。。”的谈话则需要在Facebook上进行。这些公司背靠Facebook的海量数据起家,提供与LinkedIn极其类似的产品服务,在未来被Facebook收入囊中不无可能。
2.LinkedIn VS Xing VS Viadeo
同为职业社交网络的德国的Xing和法国的Viadeo是LinkedIn的直接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欧洲市场,三者短兵相接,争夺激烈。
从以上对比数据可以看出,LinkedIn相对于后两者,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用户基数,庞大的用户基数所带来的规模效应。Xing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职业社交网站,它和Viadeo在欧洲相对LinkedIn而言都有一定的本土化优势。Xing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其用户付费率高。Viadeo页面则相对前两者拥有更丰富的应用接口,而且在新兴市场它的拓展势头比较强劲。
六、LinkedIn行业状况:社会化招聘受青睐
1.社会化媒体越来越受广告主关注
近年来,随着facebook、twitter的大热,社会化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根据EROI.COM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97%的家庭使用了email,66%的营销者(marketers)其email营销策略中整合了社会化媒体。其中,91%的营销者使用了facebook、83.9%的营销者选择过twitter、48%的营销者使用了LinkedIn,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企业使用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效果如何?根据国外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0%以上的企业表示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营销,获得了有效的客户。具体数据如下图:
2.社会化招聘:招聘企业、求职者的新选择
根据企业员工人数规模的不同,使用社会化媒体招聘的企业比例不同。根据国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少于500人的公司仅29%使用社会化媒体招聘,而员工规模超过1000人的企业这一比例上升至了44%。而根据LinkedIn的官方数据披露,世界500强的公司都使用了LinkeIn,换句话说100%的世界500强公司使用了社会化媒体招聘。由此可见,越是大公司越容易接受和采用社会化媒体的渠道来进行招聘。
数据来源:Tennessee Communicator’ Social Media Attitudes andUtilization: A 2010 Snapshot
据jobvite,2010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当中80%以上的人已经使用或计划使用社会化媒体求职,其中,95%的人表示将会选择LinkedIn来求职,59%人选择Fcebook、42%选择Twitter。具体如下图所示:
Jobvite的调查58.1%的人已经通过社会化媒体成功找到了工作。在这些成功找到工作的人当中,89%的人表示是通过LinkedIn成功找到工作的。具体数据如下图:
七、LinkedIn风险因素提示:
1.盈利仍不牢靠
在2009财年至2010财年期间,LinkedIn的净营收增长了超过100%,但是该公司在同期的营销支出增长了120%。在经过数年的亏损后,LinkedIn最终在2010年实现了盈利,但在2011财年第一季度,LinkedIn又回到了仅仅收支平衡的局面。在其招股说明书的风险因素部分,LinkedIn也表示,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该公司的盈利状况可能将维持现有水平,或者更糟。因为该公司正在向许多领域投资,以支撑其所谓的未来增长,这些领域包括科技、产品开发、销售与营销、海外扩张。另外,LinkedIn还表示,该公司预计未来业绩将更多呈现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
2.增长或不如预期乐观
分析师表示,由于LinkedInCorp是第一个上市的大型美国社交媒体公司,投资者们的狂热情绪可能使他们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将危及LinkedInCorp未来的价值。其中最大的风险之一可能就是对其未来增长的大胆的赌注。虽然2010年的营收同比增速超过了100%,但LinkedIn预计公司营收增速会放缓,并称2011年不会实现盈利,
3.访问故障的风险
LinkedIn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是,其网站在某些地区,会因为不可控的原因而导致访问故障。
4.估值可能过高
根据传统衡量标准,LinkedIn的估值有些偏高。按照每股4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该公司的市值将达到42亿美元以上,大概相当于该公司去年1540万美元利润的近300倍,显然高出Facebook的市值与利润之比。美国财经网站24/7WallSt.com对投资者和交易商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这一价格"已经过高"。
过去两周的事实证明,一些估值偏高的企业IPO在上市首日或随后不久便遭遇大幅下挫。尽管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受到的冲击似乎最为严重,如人人公司,美国本土企业也未能幸免:本月,成人社交网站FriendFinder和无线互联网运营商BoingoWireless上市首日均跌破发行价,是美国今年上市首日表现最差的两支股票。
附:LinkedIn股权结构:管理层及董事持股56.3%
根据LinkedIn的S1文件对LinkedIn股权结构进行总结如下:
(注:表中ReidHoffman(1)代表,LinkedIn董事长ReidHoffman及其妻子Michelle Yee通过Trustees of the Reid Hoff和and Michelle Yee Living Trust持股情况。表中*表示持股数不足1%)
LinkedIn提交的SEC文件显示:在该公司持股数达到5%以上的股东中,创始人兼董事长ReidHoffman及其妻子MichelleYee 通过Trustees of the Reid Hoff和and Michelle Yee LivingTrust共持有该公司19,066,032股票,占比21.4%,IPO之后,股权被稀释至20.1%。
LinkedIn2003年创立时的最早投资者SequoiaCapital在IPO之前共持有该公司16,840,309股票,占比18.7%,IPO之后稀释至17.8%。
LinkedIn2004年的投资者GreylockPartners,IPO之前持股14,047,978,占比15.6%,IPO之后被稀释至14.9%。
Bessemer VenturePartners参与了2007年、2008年LinkedIn后三轮的投资,IPO之前持有该公司4,578,253股票,占比5.1%,IPO之后稀释至4.8%。
LinkedIn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在IPO之前共持有该公司59.5.%的股权,IPO之后稀释至56.3%。其中董事长ReidHoffman及妻子共持有该公司19,066,032股票,占比21.2%,IPO之后被稀释至20.1%。CEO JeffWeiner在IPO之前共持有2,322,726股票,占比2.5%,IPO之后被稀释至2.3%。该公司董事MichaelMoritz通过SequoiaCapital在IPO之前共持有该公司16,840,309股票,占比18.7%,IPO之后被稀释至17.8%。该公司董事DavidSze通过Greylock Partners通持有该公司14,047,978股票,占比15.6%,IPO之后稀释至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