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雁爸爸”?
就是指为了教育把孩子和夫人都送到国外(孩子读书,妈妈陪读),自己一个人在国内生活的爸爸。这些留守在国内的“大雁爸爸”,职能只有一个,即拚命地赚钱,然后把钱汇到国外妻儿那边去。他们本人在国内,除了赚钱,没有任何快乐。在孤独的夜晚,除了与亲人在网上见面以外,唯有满屋的酒瓶和烟蒂与其相伴,结果有不少“大雁爸爸”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没有温暖,看不见希望的生活而相继自杀,成为韩国社会的一大悲剧。
到目前为止,在韩国浮出水面的“大雁爸爸”就有六万多人,媒体认为总数早超过了十万人,而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之中。
那么,教育比较发达的韩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这主要来自韩国人的现实环境和特殊心理。
从社会环境来看,韩国地少人多,教育成了决定一个人生存继而成为人上人的唯一途径。所以,住在韩国地方的家长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到首尔来上学;首尔的家长则想尽办法让孩子去江南受昂贵的教育。韩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在学校上课因为大家机会均等,不可能出人头地。所以,韩国学生下课以后互相比赛谁去的补习班多。韩人相信必须差别化才能与众不同。喝过洋墨水的留洋博士人认为在国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出类拔萃,于是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只有这样做,将来才能超过国内的竞争对手。
另外,韩国人的特殊心理还在于“6·25韩国战争”以来对美国人西方人的崇拜,他们开口闭口都是美国学者,欧洲绅士。把自己的孩子彻头彻尾地变成美国人,是全体韩国人梦寐以求的最高梦想。所以,英语成了实现这一梦想的必备条件。为了学好英语,韩国人甚至还试验过给小儿做舌头手术,因为有不少家长认为韩国人生理条件不适合学习英语。
韩国的英语学院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每个学院一般都有原语民教师,但是追求教育差别化的韩国人还是觉得只有到讲英语的国家去学习才能学好英语。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韩国刮起了早期留学风。据《朝鲜日报》报道,在2005年4月去马来西亚留学的韩国学生中,仅小学生就有1500多名。这是因为马来西亚作为英国殖民地国家有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举国讲英语,而且因为信奉伊斯兰教,没有西方国家灯红酒绿的诱惑,适合孩子们集中精力学习,加上留学费用较低,所以成了韩国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的第三个留学基地。时至今日,韩国人还在不断寻找开发新的留学之地。只要是讲英语的国家,不管它在地球的哪一端,万里长征只等闲。所以,现在有不少韩国“大雁妈妈”带着孩子跑到了南非共和国。
孩子和夫人走了,留守在家的“大雁爸爸”受到的压力、孤独和痛苦是不言自明的。有的“大雁妈妈”带着孩子去了国外以后,红杏出墙,永久不回来,家庭也从此破裂了。另外,如果“大雁爸爸”在国内失去工作或事业破产而不能按时寄钱的话,妻子儿女皆不认亲,“大雁爸爸”从此会成为万劫不复的罪人,将永远受到妻子的埋怨和孩子的仇恨。孩子在国外,因为没有父爱,所以经常成绩低下,性格变态,屡屡发生吸毒、枪击、自杀、放弃学业等悲剧。
在“大雁爸爸”群落中,最可怜的还要数“企鹅爸爸”。因为“大雁爸爸”们想见妻儿还可以飞过去见上一面,但是“企鹅爸爸”却飞不动。这些“企鹅爸爸”本来收入就不高,把妻儿送到国外以后,一直为汇款节衣缩食,根本没有买机票去探望的能力。他们在目送妻儿登机的时候,只能像没有飞行能力的企鹅那样挥挥手,抹一下眼泪而已。
有一位住在釜山的“大雁爸爸”每年都要往美国汇5000万韩币(约合30多万人民币),他汇了这些钱以后几乎就没有钱了,所以他一个人总是吃拉面喝烧酒度日。他对记者说,他的妻儿去美国已经六年了。现在,他不再渴望大洋彼岸来电话了,他甚至开始害怕妻儿来电话。因为那边的电话从来不关心他的死活,只是不断地要钱,要钱,而且所要的钱数越来越多---
据韩国《每日新闻》报道,医学专家向“大雁爸爸”们建议坚持“保身五法”。一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二坚持每日与国外亲人通电话或网上聊天;三坚持用电子邮件详细记录彼此的生活状况然后发给对方;四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缓解孤独感;五发生紧急情况时有可以联络的地方。
2005年10月17日,一位将妻儿送到美国的“大雁爸爸”具某(53岁)在自杀五天后才被警方发现。他的两个孩子去美国已有六年,据死者邻居的证言,死者平日无亲无友,常常饮酒度日,郁郁寡欢。
韩国的有识之士认为“大雁家庭”最终苦尽甘来衣锦还乡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大雁家庭”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韩国社会都知道“大雁爸爸”之苦,也知道早期留学成功率不高,但是现实生活中愈演愈烈的残酷竞争,只能继续产生更多的“大雁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