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七十多年前,一场始无前例的黑风暴席卷了美国大平原。所经之处,河水断流,土地龟裂,疾病流行,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这场黑风暴是如何形成的,它又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伤痕?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重回风暴现场。
[推出片名1935年美国黑风暴]
解说词
1935年对于美国来说是个不平静的年份。从3月份开始,南部大平原上便到处尘土飞扬。3月15日,天气预报警告说,“一股强劲的沙尘暴正在向堪萨斯州逼近。”然而,已经习惯了沙尘暴天气的堪萨斯州人,并没有在意这个警告,生活一如既往。当沙尘暴到达道奇市时,猝不及防的人们赶紧躲进了屋里。赶着奶牛的母子俩不得不顶着风沙摸索着回家。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有一辆列车从大平原经过的时候,就因为尘土过多,后来就出轨出现了事故。
解说词
在沙尘暴连续肆虐10多天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很多人认为末日降临了,就是“lost people in the lostland”,迷失的人们在迷失的土地上。末日已经来了。
解说词
然而,这只不过是4月14日“黑色星期天”的一个前奏。为什么人们形容这一天是黑色的?当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3月份开始,尘暴就开始频繁地发生,基本上每天家里面都是处在一种灰蒙蒙的状态中间。然后,突然就在4月14日的这个星期天格外晴朗。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很多人在户外郊游或者野餐什么的,然后到下午的时候,天气突变。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下午差不多应该是2:30的时候,黑风暴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它突然发生了。
解说词
成千上万只鸟黑压压地从头顶飞过,划破了天空的寂静。人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灾难来临前的征兆。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沃斯特教授在他的《尘暴》一书中,对1935年的这场黑风暴作了详尽的描述:
突然,在北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股黑色的风暴,朝他们这边移动,那时既没有声音,也没有风,除了一个巨大的怪兽样的烟云外,什么也没有。风暴在下午2点40分袭击了道奇市。
就在人们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黑暗已经将他们全部吞噬。一种绝望的恐惧顿时弥漫在大平原的上空。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7000英尺到8000英尺的这种黑色大墙强压过来,就是一个黑色的帘子把整个天空全部笼罩住了。它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上的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他的普通的小型的尘暴无法比拟的。
解说词
多年以后,一些大平原上的老人仍然记得黑色星期天的几乎所有细节。雷蒙德是堪萨斯的一个牛贩子。黑风暴差点要了他妻子的命。当天,他的妻子和女儿参加完一个聚会后,在离家不远的路上遇上了黑风暴。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在完全看不到的情况下,她非常紧张,她把车停下来了。但是她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离开了她的车。
解说词
好在有女儿赶在黑风暴到来之前跑回家向雷蒙德求救。听说妻子身陷黑风暴后,雷蒙德立刻开动卡车打亮灯,沿路在迷雾一样的尘土中寻找走失的妻子。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直到最后在一种非常幸运,非常偶然的状态下,她丈夫开的卡车的灯光正好停在她的面前。然后她才被救了。这个时候实际上她基本已经奄奄一息了。
解说词
黑风暴到来时,格鲁尔的父亲把家人叫在了一起。突然,她听到“轰”的一声,邻居家的房子被风暴毁掉了。伴随着邻居们凄惋悲凉的哭泣,一种更大的恐惧在黑暗之中弥漫开来。
风暴持续了4个多小时,黑暗中的人们就这样煎熬着,随时都有窒息而亡的危险。等到风暴稍小一点,看得清道路后,大家都急着上路。然而,此时上路无疑是在铤而走险。当年跟随父母逃难的克罗拉,在路上看到了悲惨的一幕:领着一家逃命的丈夫因迷失了方向,在沙尘中窒息而亡,而无助的妻子决定和孩子们一起选择死亡,离开这个黑暗的世界。这样的人间悲剧到底发生了多少,没有人知道。
黑风暴是一种由强风和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强风是启动力,沙尘是物质基础。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天气观测标准,对这种灾害性天气有明确的规定。
同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 鞠洪波
它主要是以能见度为指标划分的,能见度小于多少,比如小于1公里叫沙尘暴;小于100米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强沙尘暴。黑风暴是更强沙尘暴中的一种。
解说词
从这组拍于“黑色星期天”的图片可以看出,黑风暴是挟着一堵高高的尘暴墙袭来的。这堵令人望而生畏的墙是如何形成的呢?黑风暴一般发生在春夏交替的时候,其形成通常与干冷的北极大陆气团有关。黑风暴过境时伴随着气压急剧上升和气温急剧下降。干冷的垂直气流促使尘土升得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一堵厚厚的风暴墙。
其实,早在一年前的南部平原上,也曾经发生过一次黑风暴事件。1934年5月12日,黑风暴从南部平原刮起,形成了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黑色沙尘带。大风整整刮了三天三夜,3亿多吨尘土被抛向空中,给大半个美国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尘土,仅芝加哥一地的积尘就高达1200万吨,有的甚至落到了距离美国东海岸800公里,航行在大西洋里的船只上。大平原上的水井和河流几乎全部干涸,农作物大片枯萎,牛羊马渴死无数。
1935年美国黑风暴持续了28天,其灾害程度与1934年的黑风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1935年黑色星期天应该是范围最大,同时也是风暴级别最猛烈的一次尘暴。
解说词
弥漫在空中的沙尘,不断从口鼻吸入,令人窒息。为了预防疾病,美国红十字会不断给人们分发口罩,尤其是孩子们。尽管如此,一些呼吸道疾病和一种叫作“尘肺炎”的传染病,在大平原上迅速蔓延。丹尼尔丝的姐姐被这种传染病夺去了幼小的生命。这成为全家人永远的伤痛。
大街上戴面罩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大平原仿佛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一个战场,只是沙尘代替了芥子气。人们陷入了空前的恐惧之中。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一个农场主的太太,在农场主去逝之后,她把农场主的日记全部烧掉了。她说那段时间我觉得太恐怖了。
解说词
这场席卷了美国南部大平原的黑风暴,使大片农田变成了荒漠,损失无法统计。沙尘暴重灾区的面积几乎有1亿英亩,南北长达500英里,东西宽约300英里,包括堪萨斯、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俄克拉何马和得克萨斯五个州的部分地区,约占整个大平原的三分之一。
导 视
美国南部大平原曾经是一个草肥牛壮的人间天堂,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后,这里却变成了尘土飞扬的人间地狱。天堂和地狱之间到底相隔多远?又是谁打开了地狱之门呢?
解说词
美国大平原西起落基山脉,东到密西西比河,北达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河,南抵得克萨斯州的南部。它东西宽640公里,南北长约2400公里,其土地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这里一马平川,从西向东缓慢倾斜,是世界上最为平坦的大平原。美国人自豪地说,这是“上帝的恩宠”。
由于地势平坦,这里常年受到山风、海风和极地强冷空气的影响,气候环境十分恶劣,所以长期未被开发。在年复一年的演化中,早期的大平原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草地、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生态圈。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生态圈的基础是草地。草地的作用一方面是固定水土,另一方面为食物链上端的
比如说野牛、印第安人提供食物。虽然在白人到来以前,那里也有干旱、恶劣气候等天气情况的出现,但是大平原的生态环境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解说词
在美国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已经在大平原上生活了好几个世纪。然而,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由于美国人的肆意践踏被彻底摧毁了。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在他们接手大平原之后,他们不顾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对这里进行农业牧业开发,所以就以牧业王国和小麦王国取代了原来的草原生态王国,所以使大平原的草地大面积的消失。对草地生态系统来说,基本上是釜底抽薪。
解说词
美国人首先灭绝了野牛,使靠狩猎为生的印第安部落走向没落。在美国人控制大平原之后,畜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过度畜牧又使畜牧王国在经历了近20年的繁荣之后急剧衰退。与此同时,在大平原发展农业的时机则日渐成熟。1865至1905年,大平原正处于多雨周期,这为农业开发提供了天时之利。铁路的修建,铁丝网、风车和农业旱作技术的应用,美国东部资本和欧洲资本的大量涌入,特别是联邦政府颁布的多项授地法令,为大平原的开发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实际上这些农民,大部分都是从东海岸来的。美国《宅地法》是1862年公布的。你到了这片土地上,你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了5年之后,你就可以成为这片土地的法定主人。如果你想提前取得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你也可以提前花点钱来购买。
解说词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到南部大平原定居,美国政府和一些大财团还采用了各种促销手段。海报中的西瓜、南瓜、卷心菜和玉米都大得惊人。在各种财富梦想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开发这片土地的洪流之中。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大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实际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很密切的联系。
解说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农业被毁。土耳其在达达尼尔海峡切断了俄国小麦进入欧洲的运输通道,于是欧洲人把眼光转向了美国。高需求导致小麦价格成倍增长。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南部大平原进入了新一轮“大垦荒”时期。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小麦赢得战争的政治口号。人们更把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视为英雄的壮举。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等于是种植小麦同爱国主义,这两者之间等于结合起来了。那么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很多国家需要从美国购买小麦,特别是欧洲需要从美国购买小麦,所以20世纪20年代这10年间,美国的小麦产量翻了300%,就等于翻了3倍。
解说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平原从草原世界变成了“美国粮仓”。轰鸣的机器声与风吹麦浪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美妙的音乐。人们都认为这里是天堂。
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企业倒闭、银行关门、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南部大平原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可是两年之后,正当人们仍然沉浸在富足之中的时候,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灾难悄然而至。
1931年的夏天,雨突然停了。大平原的丰水期结束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庄稼歉收,尘土飞扬。为了弥补歉收,人们疯狂地开垦出更多的土地。对于这种耕作模式,有些专家提出了质疑。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他们也意识到过度垦殖是一种饮鸩止渴。但是当时就整个国家而言,政府关心的主要是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而对小麦如何生产出来,他们并不感兴趣。
解说词
美国政府也因此错过了避免沙尘暴灾难发生的最后机会。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帮助下,大平原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开垦成“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农田”。
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垦地的肥力耗尽后,农场主们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土地。在风蚀作用下,土地的荒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20世纪30年代,在南部平原上有5000万至1亿英亩的土地严重荒漠化,成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
1935年黑风暴过后,很多农田变成了荒漠,到处是移动的沙丘。房子和农用机器部分淹埋在流沙之中。人们除了要将屋里的积沙清除外,更重要的是将门前堆积如山的沙子清除,否则连门都出不了。
大平原的荒漠化,让美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000多万英亩的良田变成了沙丘,仅1935年流失的土壤就达到8.5亿吨。表层土壤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微量元素,降低了土地肥力。这样严重制约了灾后农业的发展。而河流、水库则因为沙土的淤积堵塞无法继续利用,受洪灾的威胁也就更大了。
以4月14日“黑色星期天”为代表,1930年代黑风暴肆虐美国长达10年之久。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生态灾难的发生?
同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刘江永
一个是长期持续大面积的干旱,第二就是人过度地开垦,第三就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强风大风天气。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这个状况。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它这是整个资本主义,或者是说我们现代工业文明,看待土地或整个自然的一种态度,把自然把土地视为一种资本,然后对这种资本进行无限制地剥削。国家有义务来保护人们进行这种剥削,来追求个人财富的无限增长。
解说词
家园被毁、河水干涸、道路被埋、颗粒无收。没有粮草,大批牛羊被射杀,很多农场相继破产。这些生活无助的农场主,既是这场灾难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就在大家濒临绝望的时候,一场兔灾又从天而降。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如此多的兔子呢?其实这些兔子一直比较分散地生存在大平原上。黑风暴过后,大面积的庄稼、草地被尘土掩埋,兔子原来生存地的食物没有了,不得不向少量沙尘暴中幸存下来的庄稼或草地聚集,加上兔子繁殖速度快,最终形成了兔灾。这场兔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1935年美国黑风暴的灾害程度之重,范围之广。兔灾发生后,人们组建了杀兔俱乐部。每个人杀死兔子后放在指定的地方,根据多少来决定你是否有资格参加这个俱乐部。
在连续三年颗粒无收之后,南部大平原到了最艰难的时刻。美国政府不得不实施紧急救助。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联邦政府的救济款就像雨水一样,他们自己说就像雨水一样,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联邦政府的这种救济款,帮他们度过了很多危机。
解说词
沙尘暴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1935年以后有250万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当时,在南部各州的交通干线上,经常能看到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他们的生活被沙尘暴完全毁掉了。在饱受蹂躏后,人们也开始了不断地反思。
导 视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战斗会取得成功吗?它又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说词
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了沙尘暴的严重危害。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土壤保持之父”贝纳特曾经领导过一场颇具规模的土壤保持运动。由于当时美国深陷经济大萧条中,沙尘暴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国会根本不理睬他的建议。
1935年4月,贝纳特参加国会听证会时,适逢南部平原发生“黑色星期天”。贝纳特了解到黑风暴很快就要吹到华盛顿的时候,他故意找各种理由拖延会议的进程,直到黑风暴笼罩整座城市,尘土将白天的会议现场变成黑夜。贝纳特不失时机地提醒国会议员们说,“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东西”。
经历了这场噩梦般的黑风暴后,议员们终于清醒了过来。在贝纳特的推动下,国会很快通过了《水土保持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大量土地退耕还草。
同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鞠洪波
1935年的时候,美国就发布了《水土保持法》。第二方面就是对水土保持有利的耕作方式的农户,进行每英亩给予1美元的补贴,来调动当地居民改变过去传统的耕种方式。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比如对土地起垄,实行等高种植,同时实行桔杆还田。
同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鞠洪波
除此之外,还大力加强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让他们参加铁路、公路、房屋,还有机场建设等等。这样提高当地居民其他方面的收入,使他们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解说词
1933年3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敦促国会立法,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有超过300万人参加的民间资源保护队在国家林区工作,植树造林,开沟挖渠,修建水库,进行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有偿劳动。他们沿100度经线种植了一条宽100英里、几乎纵贯了全美的防护林带,大大改善了大平原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当时出台了《泰勒放牧法》,依据这个法令联邦政府,把西部尚未开发的8000万英亩草地接管过来,同时规定对这个地区永久禁止垦殖,只许允许放牧,而且放牧只能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
解说词
罗斯福政府接连采取的荒漠化治理措施,给大平原地区带来了生机。到1938年,南部65%的土壤已被固定住了。返林返草面积约占美国耕地总数的10%,达到了15万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44个。依靠“人退”的方法,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沙尘暴。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联邦政府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他们从技术层面,从政策层面,从文化观念三个层面,对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解说词
1939年雨终于下了下来。水顺着沙丘流动起来,人们高兴地在雨中狂欢。在这场与沙尘暴的战斗中,美国人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很多人认为,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尘暴结束之后,美国的政府已经找出了,最合适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东西(沙尘暴)再没有发生过。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尘暴又重新回来了。尘暴应该是在1974年就又发生了,然后到1976年的时候,差不多有上百万英亩的土地,又被1英寸的尘土完全盖住了。所以这个情况是在大平原上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返发生,基本上每隔20年干旱发生一次。干旱发生一次本土植被仍然处于一种被破坏的状态,一旦风起尘暴就会发生。
解说词
1993年5月份的一场黑风暴,使我国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等省部分地区遮天蔽日,飞沙走石,能见度为零,造成8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25亿元;黑风暴造成的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更是难以估计。
就干旱地区而言,我国在北部,美国在南部。这两个地区除了反复的干旱,还要被迫生产更多的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国度虽然不同,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却都是人为的生态破坏。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上的尘暴的发生和防治工作,对我国有着怎样的借鉴和启示呢?
同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 鞠洪波
我们国家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现在已经进行了三期建设。在这个地区,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特点,建造了大批的农田防护林、护路林等等。我们国家又在几年前,开展了几个大的生态工程建设。
同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高国荣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尘暴,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因为尘暴的形成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一个效果,是农场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铤而走险的结果
。我觉得这个问题目前在我们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我希望通过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给我们国家一些警示,避免我们重蹈美国的覆辙。
同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候深
从根本上的东西来讲,是人们需要对发展本身,对财富本身,对人们的欲望本身进行一种反思,当然对自然的反思则更有必要。
解说词
人们不应该忘记美国的这场以1935年黑风暴为代表的生态灾难。在全球生态环境日渐脆弱的今天,它有着更加深层的现实意义。美国最终战胜黑风暴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国家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和长期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是防止黑风暴卷土重来的关键。但愿这种生态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