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读唐诗》里面唱到:“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这个“吴山的雪”是哪句诗里的呢?我没想出来,汗。。这不快成文盲了吗?!
于是乎百度,发现有两个版本,有人说歌词是“吴山的雪”,有人说是“巫山的雪”。这显然是音近的关系造成的。我个人觉得“巫山的雪”似乎更离谱,我只听说过“巫山云雨”。。
还是回到“吴山的雪”,也有人提出和我相同的问题,就是它来自哪首诗?有人回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但是似乎怎么琢磨都不是“吴山的雪”啊。还有人发现一首诗:宋代(或元代)方回的《次韵景安吴山观雪》,但这首诗我没听过,名气不大,估计孩子们也不会知道,而且不是唐诗。
再回来看,这首歌的整个的歌词是: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边寨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这让我产生个疑问,“窗外的雪”显然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吴山的雪”显然应该不是了,而且这两个雪实在是重复啊!唐诗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弄两个雪出来?
再百度,歌词的作者是魏德泮。有一个网页上的原诗与上面的歌词不同,是: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象清泉流进我心窝。
枫桥的钟声巴山的雨,边塞的战士异乡的客。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显然,最后的演出版,对此做了改动。接着,我又在另一篇赏析的文章里找到:“相思的红豆送别的柳,边寨的战士回乡的客”可见,这个是一个中间版本。“送别的柳”显然不会被唱成“吴山的雪”的。由此可知此歌词至少有三个版本:
“枫桥的钟声巴山的雨”
“相思的红豆送别的柳”
“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
在提到”送别的柳“的那篇赏析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
魏德泮是中国音协理事、福建省音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省略),2006年,他意外地接到谷建芬的电话,说是她为中小学教材中的十几首古典诗词谱了曲,看到《读唐诗》后她眼睛一亮,认为歌词写得很好,决定为之另行谱曲,一齐收入她的《新学堂歌》专集。兴奋的魏德泮对歌词做了进一步的加工修改,发给谷建芬,那一夜他睡得特别甜。
显然第一版到第二版,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改动,那么第三版也就是演出版呢?是谁改的?这一改动,造成了雪的重复,显然不高明,而且关键是这个“吴山的雪”真是很难让人想到哪首唐诗。实在是不可解啊。
红豆和柳搭配不错,我个人认为“相思的红豆送别的柳”版本最好,建议今后采用这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