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 江南的冬天郁达夫感受
一、披文以辨体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把《江南的冬景》归入游记散文,无论在当时写作、出版的时候,还是后来很多文集编选的时候,基本都是这样处理的。这未尝不可。但在中学教学中,这就给学生解读文本带来矛盾和困惑:如果说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呢?在教学中可以首先提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披文以辨体。
学生初读文本,就会发现:《江南的冬景》在文题中清晰地标一“景”字,通篇也是以写景为主,且所写之景并不以游踪来联结,也不是按时间、空间的变化来组织。文中共描绘了六幅江南冬景图:曝背谈天图、郊野植被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诗意雪景图、旱冬晴和图,又写了北国冬天蛰居异境、闽粤极南气候异状来衬映。
因此,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把《江南的冬景》归入一般写景散文更为适宜。当然,写景散文作为现代散文一大类,还可进一步细分,如以描述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风情为题材内容的,可称之为风物散文。如将《江南的冬景》归入风物散文也可以。但考虑到郁达夫散文浓郁的抒情性,还是将它归入一般写景散文,从而更便于侧重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探析文本的审美意蕴。
具体来看,文本开篇别出新意,先写北国冬天蛰居异境,表现了作为一个江南人偶至北国在冬天可能感受到的欣喜和趣味。接着第二节笔锋一转,勾勒一幅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曝背谈天图,凸现江南冬景的可爱。相互映衬中似乎不分轩轾,但至此读者自可作感情上的抑扬选择。紧接着第三节抒写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北方的夏夜”、更以自己钟爱晚秋来对比,点明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带出文眼,以婉转的笔调表达了对故乡冬景的深挚喜爱之情。第四节写闽粤极南气候异状,从地域上对江南的范围做了界定,也从对比中排除了对冬季闽粤“南国的长春”的欣赏,因为从那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不可能领略到冬景的趣味的。文势至此可作一结。第五节由江南的植被写起,以丰腴润泽的土地上不败的芦花、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的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温暖、明丽的天空下感受到江南冬景中含蓄的生气,并与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同时巧妙地带出寒郊散步,串引下文。第六节即以德国的情况相映衬,说明寒郊散步是江南冬日特异的恩惠,是北方人很难享受到的清福。第七节写江南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作者轻笔勾勒,借助想象,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充满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再证引《唐诗纪事》中李涉遇盗作诗的趣闻,凸现微雨寒村图的悠闲境界使人胸襟洒脱,强调江南冬景的迷人。第八节由雨到雪,巧妙地借用四联古诗句,略加点评,避实就虚,按时间顺序凸显江南雪景的丰富意趣。第九节由雨雪联想到旱冬的晴和,凸现闲步逍遥、恣意享受江南冬景的快活,为全文收结做铺垫。最后一节描写晴朗的冬景像晚秋一样逗人,照应上文自己的情趣,点明写作情境,抒发对江南冬景的赞美之情;再以自己弃笔不写无聊的杂文,到湖上去散步作结,巧妙地收束全文,也别开意境,逗引读者的情思,余味深长。
披文赏析可以发现,作为一篇写景散文,作家在《江南的冬景》中怀着一颗执着的寻美之心,以敏锐的眼睛、深切的感受、细腻的描写,所见无不生动鲜活,所写无不趣味盎然,让读者阅读时仿佛随着他在江南的冬景中作一次身心愉悦的散步、审美的散步。
二、聚象以成境
《江南的冬景》中描绘的六幅图景是江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江南的学生阅读鉴赏这样的文本会觉得比较平常,没有什么深文大义,因此初读之后很快便翻过去了,很难进一步咀嚼欣赏。这是散文审美性教学的大忌。
教师在这时可以抛出问题:作者认为江南的冬景有怎样的情调?这种情调又是如何体现在每一幅图景中的?引导学生在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切、细腻、丰富的感受,欣赏作品:
作家特别善于选取典型的画面轻笔勾勒、着意点染,绘就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随着作者的清婉的叙述渐次展开,形成对江南冬景的散点式的透视,创造出一个明朗清新、悠然闲适的意境,把人们心里有但说不出更写不出的江南冬景宛然呈现出来,而且相互映衬烘托,凸显了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
经过对一幅幅景物如临其境的具体欣赏,学生会有很多深切的感悟:
1.睹物成象。郁达夫别具一种生活的“吟味力”,他以自身体验乃至个性、气质去咀嚼漱涤万物,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产生情感交流。他面对自然山水,艺术的灵感和才情便油然而生,能以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味,抓住景物的特征,探索幽微,攫取神态,极写其趣。经过深切体味的概括,捕捉了许多典型的意象,且善于用生动自然的文字出神入化地描绘出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读者的审美感知,使人读后不仅向往欣羡那些美景胜处,而且还仿佛由作家导引,亲身游历了一番,美妙有趣的印象久不磨灭。这种擅于体物入微,渲染情韵的功夫我们可称之为睹物成象。这“象”融合了“意”,又形之于“言”,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曝背谈天图”中“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看似信手写来,实则浑然天成,无句不成其象,摄入眼底的是再平常不过的景物,却让人读后宛在目前,感觉是身临其境,万般熨帖。这些描写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而是融注了作家丰富细腻深切的感受,将视觉、听觉乃至味觉相交融,动静结合,画面感强,又富于感情色彩。读到这样的文字,人们不能不叹服郁达夫驾驭文字的功力,同时也会惊叹作家睹物成象、写景状物的高超水平。
2.层层点染。郁达夫熟稔中国绘画的技巧,常在文中用语言进行直接描述,“微雨寒村图”中写道“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作家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以自然酣畅的笔墨,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剪裁,着意点染,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相宜的写意,了了几笔绘就一幅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含蓄蕴藉、诗意盎然的水墨画。这不是直接去描摹景物,而是启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跟着他去体味他笔下的景致,所写景物抹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让读者从画幅中去体察他的感受、他的个性,得景物之神髓。这样一种微妙的意境,使学生感到不仅“身历其境”,而且“心历其境”,不光眼睛看到了,连整个灵魂都浸沐其中了,实在可以称得上写景佳作中的绝品。
3.虚实结合。郁达夫的文笔力忌板滞,总是摇曳着情趣,在景物描绘中,时而引出一件掌故,时而叙几笔风俗民情,时而吟几句诗词……这一切都极和谐地编织在大自然秀美的画幅中,显得那样跌宕多姿,潇洒自如。《江南的冬景》在微雨寒村图之后抒写自己的感受,引用了唐朝诗人李涉遇盗作诗的趣闻和诗句进行评述;又在诗意雪景图中巧借前人诗句,略加品评,借助读者的想象,将四幅前后相连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日暮时分,瑞雪将临,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同伴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文笔变幻多姿,以简洁洗练的语言再造了淡雅高洁、优美宁静的江南雪景的意境,有说不尽的风味余韵,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旧体诗方面极深的造诣,古人常说“揽物会心”,郁达夫可说是做到家了。
4.映衬烘托。在构图简洁匀称、色彩浓淡相宜、写意传神、表现精髓的直接描写外,郁达夫十分讲究文章的结构、布局,在简短的篇幅中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将所写之景进行映衬烘托,将景物之美写得很有节奏、很有层次,象有经验的导游,领着你走一条曲折变幻峰回路转的道路,一步步渐入胜境,细腻委婉地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江南的冬景》中将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蛰居异境、闽粤极南气候异状进行对比,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北方的夏夜”、更以自己钟爱晚秋来对比,点明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带出文眼,以婉转的笔调表达了对故乡冬景的深挚喜爱之情。还以丰富的联想将寒郊散步与德国、日本等国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又以散步作为串接全文的线索,抒写个人的情思,写出了江南冬景特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对景物极强的品评鉴赏能力,造语新奇工稳,无不妥帖,也表现出作者宏富渊深的阅历、识见,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
三、会意而逆志
在初步欣赏文本情景交融之美的基础上,联系文本的写作背景,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研读《江南的冬景》总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风雨飘摇的中国,郁达夫为什么会把江南的冬景写得这般明朗可爱,他真的会有如此悠静闲适的心境?
为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探究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学术界对郁达夫这一时期散文的相关评述,一般多认为:当时作者移居杭州近三年,这一段生活是闲散安逸的,更有甜美的爱情滋润,而且当时作者热衷于游山玩水和描山画水。比如有论者就这样说“1935年写作《江南的冬景》之时,恰是诗人伴同爱侣精心构建自己梦中的精神家园,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的时候,所以文章句句真纯和婉,宁静冲淡,且充满了‘生’的‘情趣’:有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以单纯简约的意象,以真率写意的文风,表现了晨霜如粉的清晨、风和日暖的午后、白雪纷飞的夜晚,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简洁而内敛深沉的生命气质。”1
学生们经过反复研讨探究后,可以形成多元化的观点:
有的会认为:这种解释,符合当时作家的生活状况与作品的基本实际,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有的的学生会认识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富有才情的作家之一,郁达夫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表现在创作上也应该是比较复杂的,因而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情感倾向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认识: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自然山水的淘洗,可能会过滤、淡化作家的思想情感倾向,使作品变得闲适、冲淡,乃至于失却人间的烟火气。郁达夫性喜“游山玩水”。他说:“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第一,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古往今来,闲人达士的游山玩水的习惯的不易除去,甚至于有渴慕烟霞成瘤疾的原因,大约总也就在这里。”同时,对于游览名山胜景的必要性及其作用,郁达夫也有充分的认识。他曾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2还说“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和作用。”“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因而,他每到一处,都认真地加以观察、欣赏,饱赏了大自然的美,取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增加了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他的写景散文,也力图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忘却尘世纷扰;同时自然山水也陶养了他的艺术灵性和气质,使他澄怀涤虑,在对自然景物的摹写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生于斯长于斯,江南的山水孕育了郁达夫安闲诗意的气质,也成就了他鲜活盎然的才情,更赋予了他一颗多情敏感的心。所以,面对江南的冬景,他意兴盎然、文思泉涌,一双慧眼,一支神笔,把江南冬天的美表现得秀丽隽永,清新洁净。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郁达夫一贯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传”,他的小说如此,散文和诗歌更是如此。郭沫若在《论郁达夫》中谈到:“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极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的散文也当作如是观。他的作品始终充满忧郁感伤的情凋,也常常通过恣肆坦诚、纵情宣泄的抒情方式表现自己的倾向,使作品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山水游记创作中,郁达夫也会借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宣泄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不满和苦闷。创作《江南的冬景》时,国民党政府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使郁达夫“不敢隐遁发一点议论”,“唯恐祸从口出,要惹是生非”。移家杭州后,远离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斗争中心地上海,郁达夫的精神生活颇为寂寞,“好旅游,喜飘泊的情性,近年来渐渐地减了;……只想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3但是“蛰居久了,当然也想动一动……不得已只好利用双脚,去爬山涉水,聊寄啸傲于虚空。”在对自然山水的摹写中,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满现实的牢骚,关心民众的情怀,并由此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对冬景着墨最多的是江南冬日的明朗、温和、悠闲、温情、迷人,但作者迷恋于江南冬景的,是因为可以“得失俱亡、死生不问”!是可以抛开尘世的孤独苦闷而终于可以闲适开怀。文本以若断实连的“散步”串接全篇,说“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这种“特意的恩惠”在郁达夫来说就是可以寄予自由闲适的向往,让心灵在散步中获得一种恣意和洒脱。因此在文本的结尾作者写道:“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达夫的散步,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散步,也是一种心灵的散步、审美的散步。随着双脚在山郊、微雨、雪野中漫步,走进了和暖的阳光,走入了纯净的天地;他的心灵也走出阴霾,走出狂躁、走出苦闷、走出低迷,他艺术的灵感也在色彩、声响、神韵中复苏。“散步”中有一颗郁勃的诗心,诗化了的自然山水成为诗人消忧解虑、逍遥情志的精神家园,外表洒脱不凡,内心却痛苦异常和更强烈地执着人生,寄情山水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诗意抵抗。
四、吟咏品味
在深入地研讨和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情感态度后,学生自然会喜欢起文本,进而沉浸在对文本的吟咏品味中。在对语言艺术的吟咏品味中,学生会慢慢地咂摸出:《江南的冬景》以明朗清新、悠然闲适的意境,呈现出清丽隽永的风格,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
文本的语言音节谐和,语气纡徐宛曲;遣词精工,造语清新婉丽;句式匀调,情致宛然细腻;修辞精妙,意蕴丰富生动。如开头一节描摹北国冬季蛰居异境,作家精心锤炼而又不着痕迹选用了“围炉煮茗”、“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雪深几尺”、“风大若雷”、“最有劲”、“顶喜欢”、“个个”、“萝卜”、“雅儿梨”、“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极具意象性的词语,以“凡……总都……”、“不管……而……却……”、“不必……就是……因为……有……还有”等句式相勾连,尽管只有两个长句子,但读来绝不冗长乏味;相反,意象的点缀、语词的对称、句式的交错反而让人感觉到明快洗练、生动悦耳,又以“滋味”、“蛰居异境”、“怀恋”、“热闹”等字眼点化,把自己作为一个江南人偶至北国在冬天可能感受到的欣喜和趣味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既可以激起江南人的向往,更可以引发北国人们的共鸣,这样的映衬烘托,是绝不会引起北国人们的反感的,相反,会在一种欢悦的情绪中接受下文所描写的江南的冬景。显然,这得力于作家高超的语言功力。
语言上的美感,还体现在诗与文的结合上,使文本创作表现出“诗化”的特点。“江南雪景图”在清新流畅的文句中,巧妙的引用四联古诗,以简短的点评连缀起来,诗人写道“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变幻多姿的文笔,不仅撇开了迂腐的考据家们可能的纠缠,更在相互映衬中让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运用了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技巧,使景物美中更美, 使文章通篇生辉。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来看,以情为主的审美情趣,决定了郁达夫在与自然相亲近时会把自己浓烈的思想感情投射在景物描写上。所以尽管以描写为主,但文本始终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可以说,作家是始终在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且以自己精巧的文笔引领着读者,让读者情不自禁中体会、领悟这种感受,沉浸于这种感受。他出生在自然山水秀美如画的富春江畔,在这素有“富春山水甲天下”之称的自然美景中成长,陶冶了热爱自然的性情,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最擅长于感受自然景物的特点,又善于把自然景物的特点用具体可感的物象呈现出来。在他的笔下,千姿百态的景物都是有特点的,每一幅图画中都融进了细腻、深切、精微的感受,真正做到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营造成一种深融的氛围和意境,使自己也使读者能够沉浸其中;而且作家很多时候还有意识地从读者或文本中人物的角度来表现这些感受,调动读者的审美感受,引领着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潜于这种艺术的氛围和意境中,上文所说的“微雨寒村图”的描写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在行文艺术方面,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是渐次展开的,是围绕作家的感受并随着作家情绪的起伏而有层次、有节律地展开的;在语言上是以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而无论是描写还是说明,语言都高度凝练、准确、精微;在语气上是纡徐委婉的,句子比较长,甚至有的句中有句,结构繁复,乃至用现代语法规则来分析感觉不是很正确的,尽管如此,但读来都很明快、动听,别有一番韵味。
五、拓展对比
文本本身的解读、感悟和赏析是探析文本审美意蕴、构建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内容的的主要途径,此外,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进行拓展对比,以进一步升华由文本审美性阅读鉴赏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对作家和文本形成更全面的审美把握。
学习《江南的冬景》,同质性的拓展对比,可以阅读欣赏作家本人的《故都的秋》;异质性的拓展对比,可以回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甚至朱自清先生的《春》等。这种拓展对比的方向和角度可以是很多方面的,但是把握郁达夫散文的审美特征,探寻文本本身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建构散文审美性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最主要的目的。
通过拓展比较,学生对《江南的冬景》以及郁达夫的这些写景美文,可以概括这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态度则胸怀磊落,坦白诚挚;格调上重抒情,富于诗的韵味。就其内在本质而言,他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散文,是诗的。读郁达夫的散文,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获得一种如诗如乐的美感,正如画家刘海粟所说:“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往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4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内容的构建,可以采取上述这些辨体披文、聚象得境、以意逆志、吟咏品味、拓展对比等多种策略,当然,这些策略应强调结合具体文本和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根本上是创设一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以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充分实现文本、老师、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情感愉悦的审美体验中丰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审美鉴赏能力。
更多阅读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方法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美文,赏美文。所谓“读
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 送走了五谷丰登的秋天,雪花飞舞的冬天终于来 五谷丰登造句
1. 秋天一过,就是冬天了。冬天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2. 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3. 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4. 送走了五谷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执教学校:济渎路学校七年级(4)班执教人:史佩霞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去年,中国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其实,有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不止莫言
北京的冬天摄影图片 北京的冬天 老狼
北京的冬天(摄影图片)进入冬天的季节,我们到孩子家小住。这些年,由于孩子在北京工作,来北京便是俺常有的事儿(给铁道部没少做贡献),但是由于工作忙,每次也都是忙忙活活的,呆个三天五天就得急着赶回去,算得是匆匆过客。今年,有了时间,孩子
济南的冬天/诗歌朗诵背景音乐 爱国诗歌朗诵背景音乐
济南的冬天 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