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生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写诗以海子成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所有喜欢文字的人,最熟悉的两句话。创办近七十年的怀宁高河中学,如果可以改名为海子中学,应该比现在更有影响力吧。
我其实是高河中学1979届毕业生,高考前差点与查海生同一班,文理分科时,学校(主要是操老师)将他、何发贵(现为母校教务负责人)、马顺生(现荣登母校知名校友)、老夫我还有另一位(忘记究竟是哪位了)等五人,单独圈出来,要我们到文科班,并且必须准备报考大学(当时大学与中专是分别报考)。因为父亲与学校部分领导及老师熟悉,他老人家特地到学校将我从文科班押到了理科班,声称如果儿子高考失败与学校无关。于是我只好和查海生说了声“拜拜”,到理科班白坐了一年,并且眼巴巴地看着查海生活活成了海子。当然说白坐一年也不全对,毕竟第二年我在高河中学文科班复读,数学高考成绩很是帮了些忙。尤为可喜的是在那个班,我不仅学习了爱情,私订了终身,并且今天得以用“我们”为这篇博文命名。
我们俩于是对母校有了共同的祝愿与感情,而她因为父母当年曾经执教于高河中学,所以2011年夏天,我们再次回到母校,虽然因为校园环境及风景的巨变而略觉陌生,却比其他同学回来,多了难能可贵的回忆、如归家园般的亲切。
从高河中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学子,不知凡几,就在我们自己安身的这座城市,经常来往,前后几届的高河同学也不下十人。看着校园里那十几位知名校友牌匾,其中80届文科同班的居然就有两位,内心忐忑而惭愧,年知天命,蹉跎无成,如果母校毕业生都像我这样平庸惨淡,那别说什么省级示范中学,海子中学,连高河也该改成低何了,奈何自己想到当年操根甲先生对大家的要求,本来就只是:不穿草鞋穿皮鞋,不做狂人做常人,我觉得自己至少没有完全叫老师失望吧。大不了,我低着头,瞅左右无人,从母校的后门进入——
在这里读书时,其实这个门才是主门,门前的池塘还在,沿着塘梗,当年的高中生每周或者半个月往返一次,回家带菜到学校。我最长时间有一个月没有出这个门。
我从这个门出来。回望学校,气象万千。“春风化雨十年木百年人喜看龟山励彩凤,学海扬帆千里波万里浪欢唱高河腾蛟龙”。
`诗人的图腾,母校的骄傲。海子园里踯躅徘徊,没有大海,何曾花开,想着自己89年的那段经历,叫声海生好兄弟,诗意人生难为君!
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校园文化、雕塑垒石。。。。。。《扬帆之歌》,在我们读书的时代,有这样的精神与追求,但没有这么时髦的校歌。词作者孙必泰先生,以前是县文化馆长,应该也是高河中学校友?
各种华丽的建筑,能认得的只有最后这一幢。挂着典雅别致的校徽的楼下,是我们当年读书的教室。
少年曾经来时路,木已成林绿意葱茏;
母校如今渐入梦,道复崎岖心事无痕。。。。。。
各种成绩突出,为学校添光加彩的校友。有同学问俺,挂在那里的知名校友,是否有什么入选标准或者悬挂理由?我想了一下,这不是普选也没有竞争,大致不是凭官位或者财富决定谁上谁下。母校看重的是他们的学识与社会贡献,这才让学子们服气。
三十年了,学校人不是物亦非,让我们特别惊喜的却是上面这座房子,依然修葺完好,风采依然。
我的岳父母当年在这里工作,在这所房子里生活;我的妻子曾经在这里度过美好的青春岁月,直到大学毕业才离开高河,与母亲一起回到故乡青阳。
当年,我的视线常常注视着这所房子,远远地盼望着那个美丽的身影,可以从王老师的眼皮底下,闪闪出门,袅娜走来。如今我熟悉的门口,挂着团委和校医室的牌子,问里面的人,再不记得房子里过去的光景和爱情。
就在学校外面的小街道上,一眼居然看到这个牌子!
走或者不走,你就在那儿,不高不低;
忘或者不忘,你牵挂这里,不舍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