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华墓位于北京万安公墓李大钊先生墓的旁边。
李葆华(1909—2005),曾用名赵升阳、赵振声,化名杨震,李大钊之子。1909年出生于河北,后于日本留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身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后调任安徽省省委书记。1973年出任贵州省省委第二书记,同年中共十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并于中共十一大连任中央委员。1982年卸任人民银行行长之职,同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2月19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葆华任央行行长、党组书记期内,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全国银行系统严重存在的住房紧缺问题。当广厦万间在全国拔地而起之时,他家仍住在北京西城南沙沟机关大院一套四室一厅的旧房内,“从未搬迁,墙是普通石灰墙,地是普通水泥地,家具皆是五六十年代旧物,他多次谢绝装修。直到逝世前不久,才作了简单的装修”。
三年困难时期,李葆华调任安徽省委书记,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配额。他借了一个粮本,到一家粮店买粮。营业员给了他3斤大米、7斤红薯干。李葆华说:“不对,国家规定是每人每月7斤大米、3斤红薯干。”两人争执起来……后来问题清楚了,省委书记微服私访的故事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李葆华任安徽省委书记,被老百姓誉为“李青天”。他对被农民群众称为“救命田”、而被批为“单干风”的责任田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当推行责任田的人作检讨时,李葆华在到任的第六天,就在省委书记处会上说:“提出责任田办法是好心,是从解决灾情出发的。”他主持制定的《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的通知》强调:“如果个别生产队大多数社员不愿意改,要耐心等待,继续进行教育,不要急于去改”。8月16日,他给党中央、毛泽东等写报告,秉笔直书:“安徽的责任田办法,是在农村中从1959年以来发生严重的饿、病、逃、荒、死的情况下搞起来的。”他到安徽时,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时值冬季,为了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他命令把仓库存粮拿出来,发给饥民救急,第二年粮食收获时再恢复库存”。他以极大的勇气和气魄,平反冤假错案,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平反,到1963年7月,“全省已甄别案件占应甄别条件的百分之九十九,其中全错全平的占百分之六十,部分错部分平的占百分之二十一,不错不平的占百分之十九”。1962年7月20日,安徽省委在报经中央监委批准后,公开宣布替1959年为民请命、抵制浮夸风、下令解散无为县农村公共食堂,挽救了很多濒临死亡的农民生命,却被打成右倾反党分子、被开除党籍的张恺之等人平反。他充分发扬党内民主,1963年7月在选举第二届省委班子时,正式提议“不搞预先提名,直接预选。待预选结果出来后,省委再商量提名,然后进行正式选举”。他默默实干,做了许多实事,“在农业上开放了集贸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征购后将粮食和油料上市场销售,在物资流通上,他亲自下令撤掉省界上的检查站,使物畅其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博大胸怀和学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