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刷子李》 刷子李教案

三教《刷子李》

彭才华

(本文发表于《福建教育》2011年1、2期)

初教,“跟着感觉走”

第一次执教《刷子李》是在去年夏天。那天,走进教室时心中仍然很纠结,因为课虽然是备好了,但是备得并不酣畅: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刷子李之“奇”,感受《刷子李》故事之“妙”,我对自己定下的教学策略心存怀疑。

按略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在让学生读完“连接语”了解了学习任务之后,我和学生一同开始自由朗读课文。谁曾料,课堂上的这一次朗读却带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冯骥才先生写这篇文章前似乎把读者心理揣摩了个透,读者的心理全在他意料之中,他是有意运用了很多个办法最终让读者相信这个故事,相信刷子李其人的。

于是,我在心里立刻萌生出这样一个教学主导问题:你信不信?或许,在学生中穿行的这种朗读,更有一种现场感,让我有一种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意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原定的教学策略当即被我颠覆,我跟着这种强烈的感觉,凭着“你信不信”这个主导问题,在自家的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以下是我当时以“你信不信”为题写下的教学手记:

……

在反复品读课文第一段,感悟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之后,我轻轻地问孩子们:“作为《俗世奇人》中的一个篇章,‘刷子李’的‘奇’写完了,文章写到这儿(第一段)结束了!(我顿了顿)你信不信?”

“不信!”学生异口同声。

“只读这一段,谁都不会信!”杰在小声嘀咕。

“是啊,我也不会相信!”我附和着,“正如文章第二段这样写,‘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那么,冯骥才想了个什么办法让我们相信他不是在吹牛呢?”

短暂的沉默后,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时机还没成熟,我继续等待,这是他们“轻轻跳起就可摘到的苹果”。

举手的人多起来,随意让一位同学回答:

“他写了个事例!”

“没错。这还是个不一般的事例,因为——”我故意打住。

“我明白了!这个事例是他徒弟经历过的,很真实!”

孩子们都深有同感地点头。

“是的。选取主人公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见证,这个例子的选取可算高明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事例典型精准。

“仅仅知道有这么个事例,你就信了吗?”

学生摇头。“当然还有些不信,因为实在太‘奇’了,是吧!冯骥才完全知道我们此刻的猜疑,请大家浏览一下全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知道我们的心理?”

教室里一片沉默。我知道,此刻的教室一定是一片思维的海洋。

良久,昊站起来了,兴奋地说:“冯骥才在文章里多次写到徒弟曹小三的心理活动,那其实也就是我们读者的心理活动!”

犹如了一阵风吹过,海面顿时波光粼粼,继而浪花飞溅——学生都把目光再次投向文章,他们在寻找那些心理活动的句子。我提醒道:关于曹小三的心理活动描写有很多处,用笔划下来吧。

不一会儿,全找出来了: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于是,领着学生按着顺序将这些句子品读一番。

“是啊,曹小三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冯骥才先生明白我们的心思,于是,他就让曹小三‘说’出我们的心理话。我们也就像曹小三一样,想去猎奇,想去发现,想去印证。”我这样告诉学生,同时在黑板上写下“精心描摹人物心理”。

真是巧合:文章1至6自然段正好在138至139页,“波折”印刷在下一页。于是,我让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我重复着,轻轻发问,“其实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你也总该信了吧?”

“信是信,但是再读后边的话,我们就更相信了!”有学生这样回答。

“这是为什么呢?明明‘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这样不是已经够说明问题了吗?这后边的叙述给你什么感觉?”

“好像是节外生枝!”

沉默了一阵,睿站起来:“看上去有点多余,但实际上让人记忆深刻!”

“不仅是记忆深刻,我更相信刷子李的本事了!”有学生附和。

时机成熟!“是的,这就是我们以前说的文似看山——”

“不喜平!”绝大多数学生在同一刻顿悟。

我转身在黑板上又写下:叙事一波三折。

接下来,带领学生继续“变身”曹小三,读出他发现“白点”后复杂心理。这一段描写可谓生动传神,学生读得饶有兴致。

“同学们,这下,你总该信了吧!”

“相信!相信!”个个心悦诚服。

“老师还有点不信!”

学生一个个十分惊愕。

“一个刷墙的奇人,怎么刷墙的,我们都不太清楚。怎么能相信他呢?”

于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一段细致而艺术的描写: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哪儿是刷墙啊?这就好像是在——”

“画画!”

“演奏!”

“表演!”

“是的,这刷子李刷墙已经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了。这段描写多么生动,多么传神。有了这样生动传神的描写,我们更多了一份相信——刷子李刷墙就是不一样!”

黑板上,我又写下:细节生动传神。

课堂剩下四分钟,让学生试着把这段文字背下来。这也是课文“导读”中的一项要求……

课堂形成的板书是:

23. 刷子李

事例典型精准

精心描摹心理

叙事一波三折

细节生动传神

但是,我自以为挺酣畅的这堂课却在事隔半年后遭遇滑铁卢。当时,我在接受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又将此课原封不动地进行了展示。课堂上,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教得辛苦乏力,学生也学得云山雾罩,好不容易才结束教学流程。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少意见,譬如教师不应该过于追求完美,将自己的文本解读所得全盘给予学生;譬如教学没注意深入浅出,板书脱离学生认知水平……

我只字不漏地记下这些意见,同时也困惑于两堂课的反差如此之大:这是“感觉”惹的祸?我陷入痛苦地思考。

再教,“似是故人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度的自我反思真是折磨人的事情。

我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教学能凭一时的感觉而想当然地实施吗?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师跟着感觉走,学生都能跟得上吗?如果全跟着感觉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又在何处……难道这种感觉完全是错的?它不可以作为教学的主线?如果仍以此为主线,我该怎样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扎实……内心中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肯定与否定的自我交锋,我得出以下的结论:

一定得降低一些要求,减缓一些坡度,尤其是在抓“曹小三的心理活动”这一板块更需要慎重;

必须贴近学生实际,板书不能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你信不信?”是我在读课文时的一种直觉,这是一种极珍贵的阅读感受,在自家的课堂上学生也认同和印证了这种感觉。并且,这一问题正好同时关涉了“内容”和“形式”,不能轻易丢弃;

教学不应该止于对文章写法的感悟,也就是说,需要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去内化。

基于这些思考,我对教学流程作了以下调整:

(一)由吉尼斯奇人到“刷子李”。激发兴趣、了解作者、理解题目,一步到位。

(二)刷子李有啥能耐?这一步主要完成预习检查、整体把握、感悟刷子李之“奇”等几项教学任务。

(三)作者凭什么让我们相信?这一环节剔除了原来教学中纠缠不清、费力不讨好的“曹小三的心理活动”的感悟理解,同时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叙事“一波三折”的基础上,对文中曹小三发现白点后的心理变化语段,加大朗读感悟的指导和训练力度,让学生感悟“一波三折”的文本秘妙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四)你凭什么让别人相信?我精心选取了一段视频(内容正好是福州本土的奇人“色子王”胡海荣先生表演摇色子),让学生在观看后,谈谈自己打算运用哪一种写法,也让别人相信“色子王”其人。

同时,板书调整为:

23. 刷子李

侧面烘托

奇!曲折叙事信?!

细节描写

我以为,这样一来,删减了教学内容,精简了教学头绪,降低了理解难度,由“内容”至“形式”,由感悟至运用,教学是可以变得轻松而有效的。

但是,在福州台江三小偌大的礼堂里,课堂效果并没有呈现我预料中的“华丽转身”。教学中,我仍然牵引得太多,学生的学习仍然显得有些吃力;因为前边环节学生的领悟不够真切,时间也仓促,学生很难在看完录像中马上说出个所以然来,“迁移”没有真正达成。

课后,按照活动组委会的安排,师傅王崧舟老师、施茂枝老师、刘仁增老师、陈铭校长、陈爱华老师针对这节课与我展开了互动评议和研讨。几位老师的发言都指向了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在这么多的秘妙中,哪些是孩子能接受的?所有的文本秘妙都要在课堂上呈现吗?也有老师质疑“一波三折”的文本秘妙五年级学生是否可以理解乃至迁移。我不得不承认,对第一感觉的不肯舍弃实在是一种敝帚自珍,想要面面俱到,结果却可能是面面不到。这堂课,我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困惑的时候,依然是王老师这样开解和点醒:如同课文,教师的成长也是“一波三折”。求人不如求己!成长不需要外求!不要依赖外在。不要以为真理在外面。不要忘记自己的智慧。你就是智慧,你就是信心,你就是大师——正在成长的大师,不要缺了自信和自尊!

所有人的理解都是完美的——基于你自己!对语文来说,价值的坚守,才是最重要的。“语文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你要带学生到哪里去?字字句句,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从迷惘中解脱,正视我自己。

接下来,王老师结合我的课,针对大家的意见谈了选取文本秘妙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些基本标准:1、要看文本秘妙是否具有语文的特征。语文的特征这个“语文”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因为名词的“语文”即语言文字,容易滑以内容分析情节分析的一边。动词的“语文”是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本文塑造了刷子李这个人物形象。我的课关注的全是作者怎样塑造人物,这全是语言形式方面的,具有明显的语文特征。从这意义上说,我的课方向是没有错的。2、要看文本的特点。阅读教学应该关注文本中的“这一个”而非“这一类”!《刷子李》的侧面烘托是它的“这一个”吗?不是,还有很多课文有更成功的侧面烘托。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细节描写”也并非《刷子李》最成功最显赫的文本秘妙,前面出现的课文《临死前的严临生》的细节描写才叫细腻传神。《刷子李》的文本秘妙的“这一个”应该是叙事的“一波三折”,其最大特点就是不断制造戏剧冲突。这一点,我是应该坚守的。3、教学所选取的文本秘妙必须具有统领的性质。我们要注意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文本秘妙)应该是“一串珍珠”,而不是“一颗珍珠”。就这篇小说来讲,它讲故事的曲折是一个线性的东西,是可以串起其他一些相关内容的。4、所选的文本秘妙必须有类化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一秘妙有没有可能迁移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领悟“一波三折”,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让学生有所收获的。

最后那几句,尤其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复杂的事物往往没有力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管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都要有取舍,而略读课的取舍要求更高,因为它只有一课时。

施老师极平易也极热情。晚餐时,他鼓励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坚信自己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再想想办法,让教学变得更简约更扎实。

带上老师们的建议,揣着王老师、施老师的鼓励和点醒,走在福州的夜色中,我在思考:明天的路在何方?

三教,铁了心“瘦”你

晚餐后,我一个人走回酒店。

杂志社的黄主任告诉我,沿着马路往前走,所住的酒店就在不远的对面。走在这个灯光迷离、车来车往的城市,我却丝毫不觉迷茫,因为,线路如此简单。

三教《刷子李》 刷子李教案

教学是否也应该如此?

走进房间的时候,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刷子李”,这一次我是铁了心要“瘦”你:一定得大刀阔斧地削减教学内容,捋出一条更简单更便捷的教学线索。

认定了这一点,一切就变得简单明确。冲洗之后,坐在灯前,再次捧读《刷子李》,我的思维变得异常清晰、敏锐。几遍细读之后,我首先确立了一条教学主线,那便是全力以赴做透“一波三折”的文本秘妙。有了这个基本认识,教学流程也就有了基本的分块:一是导入揭题;二是初读说奇,理解感悟刷子李奇在何处;三是再读论妙,此环节摒弃原来芜杂的线索,单论文章叙事“一波三折”之巧妙;四是迁移拓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立即尝试模仿“一波三折”的作文方法,把它实实在在地内化为学生的“语用”。

确立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之后,接下来最需要花力气的自然是第三步的“论妙”。怎样引学生感悟“一波三折”之文本秘妙呢?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一波三折”完全是个玄妙的新概念,单靠告诉,显然不是聪明的选择,就如同我的第一次课,除了一个概念的空壳,什么也没有留下,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把戏。

润物无声才是教学的高境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对《刷子李》“一波三折”之文本秘妙悠然心会才是我应孜孜追求的。然而,在手头所掌握的各种课堂实录中,在关于这课的听课记忆中,我终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路子。这时,王老师的几句话又在耳畔响起:求人不如求己,成长不需外求!不要忘记自己的智慧。不要缺了自信和自尊!

又一次深深地扎进文本,我开始艰难地寻觅。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又是几遍细读之后,几个特别的词语跳跃在我的眼前:果然,悠然,居然,竟然……这不就是绵延在文本中的草蛇灰线吗?这不就是冯骥才在暗示其叙事情节之波折吗?将这几个词语串连起来,不就是一条曲折有致的叙事线索吗?这样展开教学,学生应该可以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体验!我心中一阵暗喜。

第二天的朝阳照样升起,我的内心充满着对下午二次执教的渴望和猜想。我渴望将自己的教学预想付诸实施,也猜想着或顺利或艰难的教学境况——没有试教的机会,没有事先了解学生想法的机会,面对近千位听课老师,这样一条新路,学生能否走得稳稳当当,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这将是一次充满美丽诱惑的探险,我想。

然而,即使是这样,走上讲台,我却没有丝毫紧张。我只是想印证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也和我一起见证,能否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篇课文感悟“一波三折”,进而尝试运用。

“初读说奇”之后,该是引学生发现词语的时候。我先带着学生找第一个“果然”,很顺利,学生也能从词语里体会到曹小三(也是读者)的心理。于是,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继续在下文自由地找。我没想到,这一步竟异常顺利,不过四分钟,一些关键的词语都被学生写在黑板上。于是,我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进行排序——这当然不会出差错。词语的顺序理清了,实际上,一波三折的曲线已隐约可见了。

我继续小心翼翼地引导:假如,曹小三刚开始的“半信半疑”是在这个位置(较低),那么,后来,曹小三看了师傅“果然”穿一身黑衣黑裤,那么,他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是不是有些相信了?“果然”这个词应该写在哪里呢?给这两个词连一条线(连线)。依此类推,你觉得后边这些词语应该分别写在什么地方?试着写一写,然后将词语连起来。

这一番话说完,我穿行于学生之间,仔细搜寻学生的智慧——不用搜寻,我惊喜地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画的曲线完全符合我的教学预想,也就是说完全符合文章的叙事线索!真是太棒了!

随意请一学生将所画的曲线投影在大屏幕上,就让学生自己说吧,画得有理岂能说不清理?学生的表现赢得了台下老师的一片掌声。

于是,以学生所酷爱的过山车作比,我理直气壮地讲“一波三折讲故事”,讲“文似看山不喜平”!点到即止,我相信学生已心领神会。

脚步不能停下。让学生自选一个作文题目列提纲:1、一次难忘的秋游2、友谊3、我爱弹钢琴4、记一场比赛……在提纲中说明自己打算怎样“一波三折“进行叙述。不曾料想,学生不需动笔,一只只小手急不可耐地举起:写秋游,利用天气之乍雨乍晴写自己心情之忽忧忽喜;写友谊,由友好到分裂再到和好如初;写学乐器,由喜欢到厌恶再到获得成绩动力倍增;写比赛,随着比分的起落让观众内心跌宕起伏……这不全是“一波三折”吗?也许,您的学生以往也这样写过,但是,那是否是他的创作“自觉”呢?而今天在短短两分钟内学生能如此迅速地作出一波三折的写作安排,难道不是受《刷子李》启发之后的一种自觉吗?

下课铃声响起,所有经历了这两次课的老师,慷慨地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我。我知道,这掌声更是送给我敬爱的师傅的,送给施老师等几位互动专家的,还是送给本次活动的组织者的——为他们这种创新教研方式的勇气和真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19833.html

更多阅读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课堂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预习方

《雨巷》公开课教案 雨巷公开课一等奖视频

《雨巷》公开课教案刘祖富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教学重点了解诗歌

故事《开心菜园》 开心菜园教案

长豇豆、芹菜去找小辣椒跳绳。长豇豆、芹菜细细高高,绳子绕住了他们。小辣椒个子小,越跳越快,越跳越开心。南瓜裁判只好给长豇豆、芹菜记上“0”分。长豇豆、芹菜去打排球。葫芦、丝瓜又高又壮。“咣咣咣”,他们打过来的球很重很重,打得

音乐教案《办家家》 办家家教案

学习目标1、喜欢《买菜》与《办家家》,并能学会这两首歌。2、能大胆、自信的用自己的声音和形体动作表现歌曲情境。3、能与同学合作、创造性的表演音乐游戏《办家家》。教学设想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引导学生说说跟家人一起买

声明:《三教《刷子李》 刷子李教案》为网友风吹浪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