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
画图省识⑤春风面,环佩⑥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⑦,分明怨恨曲中论⑧。
[注 释]
①壑:沟谷。赴:形容山脉相连,像在奔赴某处。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②明妃:就是王昭君。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竟宁元年被嫁给匈奴呼韩单于。西晋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③紫台:紫宫,汉代宫名。朔漠:北方的沙漠,匈奴族居住的地方。④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⑤省识:察看,辨识。《西京杂记》记载:元帝派画工画新入选的宫女的容貌,按图召幸。宫女都贿赂画工,独昭君不肯,画工故意把她画丑,于是不得被召见。后来匈奴入朝求亲,元帝按图遣昭君出嫁。临去才发现昭君是后宫第一美人,善于应对,举止娴雅,但后悔已来不及了。⑥环佩:佩带的玉制饰物,这里指昭君。⑦胡语:胡音。琵琶原是西域的乐器。⑧曲中论:在曲中诉说。相传昭君在匈奴作有怨思的歌曲。现在的琵琶曲中尚有《昭君怨》。
[译 文]
群山万壑都奔赴荆门,
一直到生长明妃的地方。
想当年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大漠,
而如今只留下了青冢,
面对着黄昏倾诉着哀怨。
因为画图错过春风般的容颜,
那昭君魂魄啊,乘着月夜黯然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奏响着胡人的乐曲,
分明是把哀怨遗恨向后世诉说。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流落夔州时写的一组怀古诗,这是第三首,诗人借悼念昭君的不幸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首两句,就把从白帝城到数百里外的昭君村这一段不平凡的水路写得波澜壮阔。杜甫写作这首诗时,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距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遥遥数百里,这本来是望不到的,可诗人站在白帝城上,远望群山万壑,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江流滔滔,“不舍日月”,于是诗人联想到:群山万壑奔“赴”的尽处该是荆门山吧?一个“赴”字,写出了群山万壑逶迤不绝的态势,大气磅礴,横空出世,起句决不平凡;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在群山万壑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点出的却是一个小小的昭君村,这一鲜明对比,颇引人深思。明人胡震亨品评此句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谓这样气势不凡的起句,当是用来写大英雄的,着落在昭君村是不适当的。其实并非如此,这时节诗人正“飘泊西南天地间”,显然诗人写昭君,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报负和家国之情的,还是清人吴瞻泰说的好:“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可见诗人是把昭君当作红颜知已或红颜英雄来写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联对句,写尽昭君一生悲剧。一个“连”字,写出了出塞万里的艰辛;一个“向”字,道出了昭君至死不忘的思乡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接前二句进一步写昭君的家国身世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正是昭君出塞的悲剧原因;“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她怀念故国之心不变,虽骨留塞外,魂灵却会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歌结句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琵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的主题。“昭君怨”正是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也正是飘零西南的诗人的故园之情。这怨思这哀愁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人们的心,昭君故事被后人谱写成各种曲目,传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