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都按其行事。黑兹利特对这个理论的反驳也很有力,同样很有道理,而且看起来更有“学术道德”。
这次再读《一颗经济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个黑兹利特已经有力的反驳的理论依然能够大行其道。而且,事实证明,战争之后经济确实可以得到发展和进步。我发现他的理论又一个不是很重要的遗漏,就是我们国内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刚性需求”问题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怎样的理论为“好”的理论。我认为,能使社会财富增加,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为好的理论。黑兹利特认为,按“破窗理论”行事,社会财富减少,所以是“坏”的理论。但我现在并不是很信服这个观点。
依然按照黑兹利特的举例,面包店老板损失了一个橱窗,用本来买西服的钱买了新橱窗。所以,社会财富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就这一件事来说是这样。但,我们要看到,面包店老板可以没有西服,但不能没有橱窗,橱窗相对西服来说,就是“刚性需求”,或者说是生活必需品。一个人、一个家庭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数量基本是一定的。再富有的人、再奢靡的人,每人每天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总量并不比普通人高太多,他们睡的床、穿的衣服也并不比普通人费更多的布料。富有阶层的奢侈体现在追求更精致、更舒适的物质生活,以及拥有精神追求、艺术追求等非物质生活。但那些追求,相对于“必须”的生活物质来说,都是“非必须”的,是可有可无的。在一个人拥有基本的生活物质之后,就会有追求非必须的用来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相对于生活所必须的“刚性需求”,我暂且称之为“进阶需求”。
社会上刚性需求是可以估算的,但进阶需求很难估算。一个人将多余的收入,可能会很快的在花天酒地中消费掉,也可能进行某种投资追求根多收益,还有可能仅仅是为了某种未来的大额消费而积攒下来。市场经济中,商人们最不喜欢的就是群众把钱都存起来,他们永远惦记着那些不能充分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的社会财富。所以,他们对那些购买金条、挖窖存钱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们讼师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赶快去消费,不要存钱,没钱他们也会借给你,只要你去消费。
这时候,“破窗理论”就发挥作用了。橱窗被砸,让面包店老板本来可能进行也可能不进行的消费行为,变成了必须要进行的消费行为,让本来用来满足进阶需求的财富用来满足刚性需求,面包店主手里的一部分本来没有进入流通环节的货币进入了流通环节。总的来说社会财富减少了,但他却让一个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发生的事情即刻发生了。这就是“破窗理论”的价值。
特别是在战争之后。如果没有战争,大部分人的刚性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社会里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些的多余出来的财富没有进入市场流通。这些社会财富,虽然在未来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回到市场中,但没人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回来,有可能是下一秒,也有可能是下个世纪。战争之后,基本的个人生活物资以及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建设都被破坏,于是造成物资短缺,很多人的必须生活物质得不到保障。社会上那些原本游离在市场之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回到市场之中的社会财富都被拿了出来,用来修复战争造成的创伤。每个人手里的那不多的剩余财富,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对整个社会来说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当这些财富回到流通中,而且集中到有限的几个领域之中后,就可以大大推动某几个领域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向前进。这就是“破窗理论”更深层次的价值。
按照“破窗理论”行事,固然会减少社会财富。但在一些时候,社会的进步比社会财富的积累更加有意义。做科学研究本身不就是用巨大的社会财富,去追求那一点点的社会进步么?战争不是什么好事,战争中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以及人的生命。但战争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0239.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声明:《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网友相遇淡若云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